趙玉新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內科,遼寧 沈陽 110031)
壓瘡屬于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主要是指患者身體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導致的血液循環(huán)異常。進而引發(fā)受壓組織皮膚喪失正常功能,出現(xiàn)組織潰瘍或壞死的情況,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則會給患者的治療以及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心血管內科患者壓瘡預防和治療過程中,實施循證護理干預的效果,特選擇100例患者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 患者資料:此次研究中涉及的患者人數(shù)為100例,入院時間為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隨即將上述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每組患者50例,觀察組患者男性例數(shù)為25例,女性為25例,年齡范圍最大為81歲,最小為55歲,平均年齡為(66.33±5.24)歲。以上患者中屬于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為4例,冠心病患者為20例,心肌梗死患者為12例,高血壓患者為14例。余50例患者為對照組,男性和女性所占比例為26∶24,其年齡范圍最大為83歲,最小為56歲,平均年齡為(66.25±5.33)歲,在以上患者中,屬于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為5例,冠心病患者為19例,心肌梗死患者為14例,高血壓患者為12例。分析以上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明顯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式: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心理干預、病情以及用藥和生活方面等。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干預,其具體方式如下:①提出循證問題,在術前,分析患者術后可能發(fā)生壓瘡的因素。主要為受壓部位、藥物、皮膚損傷程度等方面。因此針對于上述因素,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2]。②循證知識,根據(jù)上述所提出的問題應去文獻檢索,查找最新的護理依據(jù),并通過維普、萬方以及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查找相應的循證護理資料,同時對查找到的資料進行評估,確定資料的真實性以及可靠性,對收集的相關信息進行討論和分析,總結心血管內科患者發(fā)生壓瘡的原因,并針對上述原因進行護理措施干預。同時護理人員應根據(jù)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針對性護理措施[3]。③循證護理措施,當患者入院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皮膚進行相應評估,并注意患者是否發(fā)生皮膚損傷以及壓瘡等現(xiàn)象,當患者入院治療后,需要臥床休息,因此護理人員定期幫助患者翻身和按摩,針對于特殊患者應,應增加翻身次數(shù),當患者平躺時,應對床頭高度進行控制,保持在30°以下,在患者半坐位狀態(tài),在患者的腳底應放置軟墊兒,保證髖部的彎曲程度。同時,在患者日常飲食方面,護理人員也應進行相應的指導,主要以蛋白質豐富和高維生素等食物為主,如果患者出現(xiàn)水腫狀況,應及時控制鹽的攝入量;針對于無法進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實施鼻飼處理,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患者身體免疫力;針對于出現(xiàn)脫水現(xiàn)象的患者,應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最后應加強患者日常的皮膚干預,護理人員應保障患者床單以及被褥等處于干凈和整潔的狀態(tài),并定期對患者的皮膚進行清理。在對患者皮膚清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動作輕柔,對于容易出汗的部位應實施爽身粉。同時在皮膚干預中,應預防交叉感染,在清潔皮膚的過程中還應檢查患者的皮膚狀態(tài),針對于出現(xiàn)疑似壓瘡的患者,應及時的進行處理,同時減少局部受壓力,另外護理人員針對于患者受壓部位的皮膚進行有效按摩,促進局部血液的循環(huán)[4]。④護理人員應提高對患者壓瘡的重視程度,由于壓瘡的發(fā)生因素,絕大部分取決于患者的態(tài)度,所以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壓瘡的形成因素,提高對其的認識程度,提高患者對保護皮膚的重要性,進而加大患者的依從性以及配合度[5]。
1.3 觀察指標:分析上述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患者住院期間壓瘡發(fā)生情況。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護理調查問卷表進行調查,實施百分制,分數(shù)在90分以上為滿意,分數(shù)為70~90分為一般,分數(shù)不到70為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式: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利用t檢驗,而計數(shù)資料則利用率(%)表示,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當統(tǒng)計學P<0.05,為有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壓瘡發(fā)生情況比較:通過表1可以明顯看出,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壓瘡患者為1例,對照組則出現(xiàn)8例壓瘡患者,數(shù)據(jù)差異較大,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在表2中可以看出,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壓瘡發(fā)生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因此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同時在治療期間患者必須要臥床休息。長期的臥床會出現(xiàn)壓瘡情況。因此需要在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而循證護理屬于實證護理,屬于臨床中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同時尊重科學模式,通過對臨床護理問題進行分析,找到最佳的護理措施,并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及時調整,靈活的將護理措施應用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將該護理模式應用在心血管疾病中,將如何防止患者出現(xiàn)壓瘡設定為出發(fā)點,并且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來制定最有效的護理措施,將患者情況和臨床實際相結合,尋求更恰當?shù)淖o理方案,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同時在護理干預中,還能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經(jīng)驗及專業(yè)技能[6]。與此同時,實施循證護理,在另一方面能加強護理實踐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充分的發(fā)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并將最好的護理措施應用到臨床中,將臨床實踐和理論知識完美結合,更合理的運用臨床資源,最終提高臨床護理效果[7]。
通過此次研究結果也不難看出,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壓瘡患者為1例,對照組則出現(xiàn)8例壓瘡患者,同時,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實施循證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壓瘡的發(fā)生率,保證臨床治療效果,提高其滿意度,進而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