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道敏 程昌金
【摘 要】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深入教學實際,不斷探索如何培養(yǎng)學生數學動手實踐能力,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日后數學學習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助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動手能力 實踐操作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5.024
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課堂應該進行有效實踐,為提高學生學習水平,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教學課堂,積極提高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以更好地拓展學生思維,從而為后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意義
通過動手實踐教學的方式,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學習并非是空洞乏味的,也可以豐富多彩,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數學的目的,是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發(fā)現問題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而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是數學真實價值的體現。先發(fā)現問題再自己解決問題,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數學的能力。通過動手實踐教學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強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可塑性也是最強的。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還較小,獨立自主的學習意識還未形成,對學習的興趣大多源于外界的刺激。而動手實踐教學可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其中,因此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有所提高。
通過動手實踐教學彌補學生自身的不足,提高教學效果。小學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于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借助學具,通過動手實踐來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進行幾何知識部分的教學時,不難發(fā)現部分學生空間概念較差。通過動手實踐教學,教師指導學生將幾何體進行分解,使學生大大提升對幾何體的了解,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又能提升學生自身的空間感。
二、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路徑
(一)重視提高學生合作與探究能力
傳統(tǒng)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部分:課前預習—課中講解—課后練習。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感覺枯燥無味,久而久之便對學習產生懈怠感,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師和學生都覺得吃力。在課堂上引入合作探究學習,增進多維互動,則可以解決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上引入合作探究學習,增進多維互動,是鼓勵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并積極與大家交流學習內容和結果,最終實現自主學習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引導學生交流和合作時,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其大膽發(fā)言,勇于表達意見和看法,以便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為師生間順暢交流提供基礎。
例如,在講解《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活動項目。
活動項目一:畫圓。在課堂教學前,首先讓學生分組畫圓,通過畫圓操作,讓學生對圓有初步認識,了解圓的基本形狀和構成?;顒禹椖慷和ㄟ^小組討論的形式,總結圓的特點。在項目二中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一組同學操作繪圖,一組同學記錄總結,一組同學指導監(jiān)督。最后,整理討論結果。在教師帶領下逐一點評,對學生的結果進行糾正、補充,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完成課堂教學。項目三:帶領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圓”。將理論學習結合生活應用,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認知,使其知曉學習的最終目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合作探究學習,增進多維互動,是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指導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的目標。
(二)構建有效教學情境,選擇合理操作方法
教師在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實踐操作的同時應該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境,為學生進行操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比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圖片、視頻、音頻或者動畫的形式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效果。借助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動手實踐操作建立在學生感性認識和抽象化概念知識基礎之上,創(chuàng)設具體的教學情境是以音樂、視頻、圖像、動畫等形式將抽象化知識具體化。
比如,教師在講解“加減法應用題”一課時,首先,教師在課前將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制作成動畫課件,尤其是小鳥圖。其次,教師在講解重點內容時,向學生播放動態(tài)演示圖,并以輕音樂作為輔助教學,將重點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視野中。然后向學生出題:“桌上現在有10只鳥,又飛來3只。”屏幕上隨著音樂飛來了3只鳥,學生就可以很快地解答:10+3=13(只)。在學生算出答案之后,教師問學生:“為什么使用加法計算這道題?”學生:“因為小鳥飛到桌子上的時候,桌上的鳥增多了,所以應該是用加法?!弊詈蠼處熃柚嗝襟w信息技術以動態(tài)演示形式分析第二道題目。第二道應用題題目如下:桌上現在有8只鳥,突然飛走了3只。隨后屏幕上出現了3只小鳥飛走的畫面。這道題由學生親自進行動態(tài)演示,學生在這一動態(tài)演示中明顯感覺小鳥的數量減少了,所以分析得出采用減法進行計算。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以動態(tài)演示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既要鼓勵合作與探究,增進多維互動,又要注重層次設計,引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同時要組織開展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華萍.淺談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J].考試周刊,2018(38):103.
[2]張明.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有效性的論述[J].學周刊,2018(11):84-85.
[3]潘婷.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論述[J].祖國,2018(0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