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人民日報》2018年8月21日第19版報道:暑期轉瞬即逝,一些大學生卻盯著空白的社會實踐報告犯了難。為了輕松完成學校要求的這份暑期作業(yè),一些人跳過實踐環(huán)節(jié),單憑圖書資料、網(wǎng)絡信息拼湊社會實踐報告。這種把本應邁出校門的社會實踐變成了足不出戶的“紙上談兵”,實在有悖于社會實踐的初衷。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將暑期社會實踐納入培養(yǎng)計劃,這是為了引導大學生正確、有序地參與社會生活,也是為了鼓勵大學生走出象牙塔,了解社會、認知國情,更是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暑期社會實踐貴在真實、重在踐行,如果不能踏踏實實地開展實踐活動,反而投機取巧,敷衍了事,實在可惜。魯迅曾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鄙鐣嵺`就是其途徑之一。今年暑期,華中科技大學組建了800多支社會實踐隊伍,派出7000多名青年學生,深入農(nóng)村地區(qū),或理論普及宣講,或科技支農(nóng)幫扶,收到不少點贊。參與實踐的學生也表示,他們在這次實踐中克服了嬌、驕二氣,在實踐中對農(nóng)村問題看得更真了,對基層的情況也更了解了。這無疑是一次“接地氣”的實踐。真正利用好社會實踐,需要高校和青年學生共同努力。一方面,高校不能只負責下發(fā)實踐通知和收集實踐報告,更應做好指導引導工作,分層次、分年級、分專業(yè)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且操作性強的社會實踐項目,同時鼓勵有經(jīng)驗的教師帶隊指導。此外,高校還應制定更有效的考核方式,避免學生拿虛假空洞的實踐報告蒙混過關。另一方面,大學生更要擺正實踐態(tài)度,提升實踐熱情,合理規(guī)劃暑期時間,腳踏實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學與行缺一不可。在實踐中求真知、在實踐中逐夢想,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需要,更應是青年學生對自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