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岳文
呂坤是晚明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他剛正不阿、為官清廉,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歷年間天下“三大賢”,他的思想對后世有著較大影響。呂坤一生著作頗豐,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yī)學(xué)等各個方面,其中《呻吟語》是其代表作之一。
呂坤生平
呂坤,河南寧陵人,字叔簡,號新吾,自稱抱獨居士。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這三朝正是明朝走向衰敗的時期。有學(xué)者概括這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明王朝表面雖似穩(wěn)定,但亂象已萌:皇帝荒怠朝政,肆意聚斂財富,大興土木,稅使四出,市民不堪搜刮騷擾,抗議疊起;農(nóng)民賦役沉重,無衣無食,一遇荒年,四處流亡;士卒糧餉微薄,常被克扣,長官驅(qū)之如奴仆,憤懣至極,每有嘩變;朝政怠弛,黨派紛爭,太監(jiān)操權(quán),廠衛(wèi)橫行。整個時局正如呂坤形容的那樣:“民心如實炮,捻一點而烈焰震天;國勢如潰瓜,手一動而流液滿地矣。”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呂坤,意志沒有消沉,更不攀附權(quán)貴,不與他們同流合污;他有著自己的志向和理想,顯示出一位知識分子的責(zé)任和擔(dān)當(dāng)。
呂坤自幼聰明好學(xué),“離襁褓即不與群兒嬉戲。初讀書,苦訓(xùn)詁。家言雜亂,乃一切棄置,默坐澄心,體認本旨,久之了悟。年十五,五經(jīng)皆通”。嘉靖四十年(1561),呂坤中舉人,萬歷初中進士,授山西襄垣知縣。上任后,他表現(xiàn)出務(wù)實、為民的作風(fēng),不僅設(shè)法修筑毀壞的堤壩,防止了水患,而且設(shè)“學(xué)田”,請學(xué)識較高者向百姓講解經(jīng)典,普及教育。僅僅過了幾個月的時間,當(dāng)?shù)鼐驼ㄈ撕?。后來,呂坤又調(diào)任大同令,他除暴安良,秉公執(zhí)法,時人贊嘆說:“天下第一不受請托者,無如大同令也?!币驗檎冏恐瑓卫ど卫舨恐魇?。在吏部期間,他兢兢業(yè)業(yè)地工作。按照當(dāng)時官員升遷的規(guī)定,呂坤任滿應(yīng)該轉(zhuǎn)為京堂(即衙門的長官),但他為官期間不附權(quán)貴,因而遭到權(quán)貴們的忌恨和排擠,最后不得不離開京城,任山東參政,分守濟南。面對這個不公正的待遇,呂坤泰然處之,他認為“學(xué)者通籍以來,無往非行義之日,何必京堂哉!”去山東時,他不擾民,不驚動地方官員,而是自己乘車到任所。當(dāng)時,正趕上山東地區(qū)鬧饑荒,呂坤從百姓利益出發(fā),建議低價賣糧,暫緩征收租稅,還創(chuàng)設(shè)冬生院以恤殘疾。山東境內(nèi)的泰山,香火云集,一些奸民裝扮成道士,向進香者索取錢財。呂坤發(fā)覺此事,對這些奸民進行了嚴懲,“狂誕
頓息”。
呂坤治理有方,得到了朝廷的賞識,職位連續(xù)提升。從山西按察使,到山西巡撫,又到都察院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再到刑部右侍郎,不久轉(zhuǎn)為刑部左侍郎。對于為官之道,呂坤認為:吏治無良,未有不自大吏始者。凡事皆自責(zé)自任,饋、遺、贖、羨盡杜絕之。也就是說,要做一個真正的好官,必須嚴格自律,清正廉潔。呂坤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萬歷二十五年(1597),面對日益顯現(xiàn)的社會危機,時任刑部侍郎、年過六十的呂坤上《憂危疏》,陳述天下安危,勸神宗皇帝要勵精圖治,言辭慷慨激昂,憂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奏疏首先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指出:“今天下之勢,亂象已形,而亂勢未動。天下之人,亂心已萌,而亂人未倡?!蓖瑫r把矛頭指向朝廷:“今日之政,皆播亂機使之動,助亂人使之倡者也?!倍约簩戇@篇奏疏的目的就是要“救時要務(wù),為陛下陳之”。在奏疏中,呂坤提出“自古幸亂之民有四,一曰無聊之民……二曰無行之民……三曰邪說之民……四曰不軌之民”,要想使民心思安,社會安定,作為皇帝就要“約己愛人,損上益下,則四民皆赤子,否則悉為寇仇”。在言及采礦一事時,他說:“朝廷得一金,郡縣費千倍。”他還向朝廷發(fā)出“舉朝無犯顏逆耳之人,快在一時,憂貽他日”的警告。在邊防上,呂坤也高瞻遠矚,提出:“倘倭夷取而有之,籍眾為兵,就地資食,進則斷我漕運,退則窺我遼東。不及一年,京城坐困,此國家大憂也?!弊嗍柚羞€提到“抄沒法重,株連數(shù)多”的問題:“誣以多贓,則互連親識。宅一封而雞豚大半餓死,人一出則親威不敢藏留。加以官吏法嚴,兵番搜苦,少年婦女,亦令解衣。臣曾見之,掩目酸鼻?!眳卫ど踔翆θf歷皇帝嚴加指責(zé):“陛下不視朝久,人心懈弛已極,奸邪窺伺已深,守衛(wèi)官軍只應(yīng)故事?!伦嗖淮穑瘸从?。”對此,他勸諫皇帝要體察民情,減少稅收,執(zhí)法公正,廣納賢才,明辨忠奸,勤于政事,這樣則“人心自悅,天意自回”,社會矛盾和危機也就能解決了。
應(yīng)該說,這篇奏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dāng)時明朝的弊政,全面而深刻,體現(xiàn)了呂坤的憂患意識和責(zé)任擔(dān)當(dāng)。然而,他生不逢時,當(dāng)時的萬歷皇帝懶于朝政,大臣又因循守舊,這份奏疏交上之后便石沉大海,沒有得到皇帝的任何批復(fù)。但令呂坤想不到的是,正是這篇奏疏,成為別人攻擊、誣陷他的口實。無奈之下,呂坤只得“稱疾乞休”。萬歷皇帝雖然不偏信那些誣陷之詞,但也沒有對呂坤進行挽留,為官二十余年的老臣就這樣告老還鄉(xiāng)了。
呂坤回家后,吏部尚書孫丕揚多次向朝廷保舉他,在推薦書中,孫丕揚甚至說:“臣以八十老臣保坤,冀臣得親見用坤之效。不效,甘坐失舉之罪,死且無憾?!钡Y(jié)果是“丕揚前后推薦,疏至二十余上,帝終不納”。呂坤,一個憂國憂民、勤于政事的棟梁之才,就這樣被朝廷放棄了,晚明時期政治的腐敗于此可見一斑。
在家鄉(xiāng)的呂坤,杜門謝客,授徒講學(xué),整理著作。他的文章見解新穎而深刻,加上多年的官場經(jīng)歷,更使他感悟頗多,有論述真切、體用一致的特點。
《呻吟語》的主要內(nèi)容和特點
《呻吟語》是呂坤用三十春秋,瀝萬般心血而成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這部書盡述了呂坤的人生體驗、思想取向和為人修身的標(biāo)準(zhǔn)。
這部書為什么取“呻吟”二字為名呢?呂坤在《呻吟語·原序》中說:“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難與他人道,亦惟病時覺,既愈,旋復(fù)忘也?!眳卫び涗浵逻@些“病時疾痛語”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記住病時的痛苦,尋找出治病的良方。所以,《原序》中又說:“醫(yī)病者見子呻吟,起將死病;同病者見子呻吟,醫(yī)各有病;未病者見子呻吟,謹未然病?!碑?dāng)然,這里的“病”并非人身體的頭疼腦熱,而是百姓之病、社會之病、國家之病、統(tǒng)治者之病。作者呂坤在官場多年,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深知當(dāng)時的弊病,這本書是他針對病入膏肓的明王朝而作,憂國憂民之情溢于言表。
《呻吟語》全書共六卷,前三卷為內(nèi)篇,后三卷為外篇,用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xué)、應(yīng)務(wù)、養(yǎng)生、天地、世運、圣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17個主題,闡述了呂坤對人生和世情的觀察、思考、認識和探索,充滿了睿智的哲理、真情的感悟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為后人在啟迪心扉、品味人生、規(guī)范道德、指導(dǎo)實踐方面提供了借鑒,被稱為“人生的百科全書”。
這本書涵蓋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對今天仍有啟發(fā)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在修身養(yǎng)性方面,《呻吟語》中說:“情欲不可使贏余,故其取數(shù)也常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jié)飲食、寡嗜欲。”(卷一《性命》)呂坤不同意程朱理學(xué)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欲”,而是承認人欲望的合理性,但是他提醒人們對待情欲要適度,要有節(jié)制,不可肆意泛濫。如果一個人行為放縱,不以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就會做出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所以,呂坤提出“謹言”“慎行”“約己”三個詞,就是要求一個人在為人處世的時候要嚴于律己、小心謹慎,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因一時的個人利益而損害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由此,書中進一步說道:“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zhì),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zhì)?!保ň硪弧缎悦罚┟鎸ν獠渴挛锏恼T惑,《呻吟語》中
說:“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保ň硪弧洞嫘摹罚┟鎸娂姅_擾的誘惑,很多人費勁腦汁和心力地去追求,不僅活得累,更會做出不守規(guī)矩的事來,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呂坤提出人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要平靜地面對功名利祿,才能活得瀟灑和坦然。這個論述實際是對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精神的進一步闡釋。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時,《呻吟語》中說:“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yǎng)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保ň硪弧洞嫘摹罚Υ约旱膬?yōu)點要謙虛幾分,這樣才不至于給人傲慢之感;對待別人的缺點則要掩飾幾分,不要到處宣揚,這樣既給對方留有面子,又顯示了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開闊胸襟。
其次,在倫理道德方面,呂坤論述了家庭與自我、家長與修養(yǎng)、身心與外物、聞道與幸福、欲望與煩惱之間的關(guān)系。在家長與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方面,《呻吟語》中說:“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長尊,則家治。若看得尊長不尊,如何齊他?得其要在尊長自修?!保ň硪弧秱惱怼罚┮粋€家庭,首先要長幼有序,晚輩要尊重長輩,這樣家庭才能治理好,才能和睦安寧。“得其要在尊長自修”這句話是點睛之筆,它強調(diào)了家長的表率和榜樣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談吐、氣質(zhì)、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必須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真正做到言傳身教。治家如此,治國同樣是這個道理。正如孔子所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者只有端正自己的品行,處處以百姓利益為重,多替百姓著想,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使民風(fēng)淳厚,而百姓則會主動提高修養(yǎng)和素質(zhì),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所以,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還在于正己、修身。
第三,在做人處事方面,《呻吟語》中說:“人生天地間,要做有益于世底人??v沒這心腸、這本事,也休作有損于世底人?!保ň矶缎奚怼罚┻@句話頗有深意,一個人不可以自我為中心,而要做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的事;縱然做不到以天下為己任,也不能做一個損人利己的庸俗之人。那么,做人應(yīng)該達到什么境界呢?呂坤說:“士君子只求四真:真心,真口,真耳,真眼。真心無妄念,真口無雜語,真耳無邪聞,真眼無錯識?!保ň矶缎奚怼罚罢妗笔亲鋈说臉?biāo)準(zhǔn),就是要內(nèi)心坦蕩,分清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真實、什么是虛妄,用一顆真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在處理事情時,則要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冷靜地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切忌急躁。呂坤說“安詳是處事第一法”(卷一《存心》),而“鹵莽徑直,是處事大病痛”(卷三《應(yīng)務(wù)》),并且“當(dāng)急遽冗雜時,只不動火,則神有余而不勞,事從容而就理。一動火,種種都不濟”(卷三《應(yīng)務(wù)》)。他還強調(diào):“‘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yǎng)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卷一《存心》)要做到遇事沉著冷靜、心平氣和,就要有深厚的涵養(yǎng),這是一個人需要不斷練就的能力。
《呻吟語》一書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體裁上。此書是一部箴言體小品文集。箴言體的要義在于精辟凝練地表達作者的思想,但又不能諱莫如深,這對作者來說,無疑是莫大的考驗。因此,《呻吟語》的成功與呂坤的學(xué)識和文學(xué)素養(yǎng)是分不開的。全書沒有長篇的說教,沒有拖泥帶水的鋪陳,有的是由一小段一小段的獨立性感悟組成的言簡意賅且生動平實的箴言警句。比如卷一《談道》說:“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清虛所通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感也。舍是無明道矣。”幾十個字就指出了大公無私、誠實、從容不迫的處事道理,使讀者理解起來不會感到吃力,更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主旨。
《呻吟語》中的民本思想
在《呻吟語》中,呂坤以他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對自然、社會和人情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了許多頗有創(chuàng)見而切合實際的觀點,充滿了哲理性。書中含有的民本思想是呂坤思想學(xué)說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呂坤心懷國家大事、憂國憂民的反映。
首先,呂坤提出民是國之根本、國之命脈,國家政權(quán)的存亡與民眾的作用休戚相關(guān)。他說:“盈天地間只靠二種人為命,曰農(nóng)夫、織婦?!保ň砦濉吨蔚馈罚┎⑦M一步問道:“吃這一箸飯是何人種獲底?穿這一匹帛是何人織染底?大廈高堂如何該我住居?安車駟馬如何該我乘坐?”(卷三《應(yīng)務(wù)》)衣食為人類生存的根本,農(nóng)夫耕種向天下人供給糧食,織婦織布向天下人提供布匹,因此必須重視他們,而統(tǒng)治者則要時刻“知君身之安危,社稷之存亡,百姓操其權(quán)故耳”(《憂危疏》)。這是對“民貴君輕”思想的進一步闡發(fā)。呂坤認為,在百姓當(dāng)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在百姓的支持下,君主才得以維持其統(tǒng)治,政權(quán)才得以保持其穩(wěn)定。如果統(tǒng)治者認識不到這一點,不注意調(diào)和君主與民眾的關(guān)系,不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漠視百姓疾苦,肆意盤剝壓榨,結(jié)果就會使階級矛盾激化,社會危機加深,百姓反抗的事件不斷發(fā)生。到了那時,“惟有丘民難收拾,雖天子亦無躲避處,可況衣冠?”(卷五《治道》)因此,對百姓,要想到其勞苦,要尊重其志向,做到“匹夫匹婦未可輕”(卷四《品藻》)。
其次,在君與民的關(guān)系上,呂坤強調(diào)了民的重要性。他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ň砦濉吨蔚馈罚┟癖娛菄业母?,是國家的主體,有了民眾,國才得以為國,君才得以為君。民眾不是為君主而生,民眾也不是為君主而存,相反,君主的確立是為了民眾的需要。因此,君主不可將天下之子女視為一己之子女,不可將天下的財富視為一己之財富,來供自己恣意揮霍。呂坤還以秦朝的興盛與速亡為例,指出:“始皇以天下全盛之威力受制于匹夫,何者?匹夫者,天子之所恃以成勢者也?!保ň砦濉吨蔚馈罚┧?,他提出君主當(dāng)有四畏,即“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卷二《修身》),這樣君主才能有所顧忌,有所收斂。
最后,呂坤體察民眾的疾苦冷暖,主張減輕百姓的負擔(dān)。萬歷年間,政治腐敗,人民飽受土地兼并、賦役繁重和礦監(jiān)稅監(jiān)之苦。呂坤對百姓的這種生活境遇深表同情,指出:“天下之財,生者一人,食者九人;興者四人,害者六人。其凍餒而死者,生之人十九,食之人十一。其飽暖而樂者,害之人十九,興之人十一。嗚呼!可為傷心矣!”(卷五《治道》)作為佃戶,不僅要在田間辛苦勞作,還要承擔(dān)主人家的各種雜活,然而當(dāng)?shù)钁粲龅嚼щy向主人家借貸時,“輕則加三,重則加五,谷花始收,當(dāng)場扣取,勤動一年,依然凍餒”(《實政錄》卷二《民務(wù)》),其生活之悲慘,令人動容。因此,呂坤提出要對百姓給予體恤,減輕他們還貸的負擔(dān),并對高利貸者加以限制。
還需指出的是,呂坤的民本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著作中,更反映在他的施政上,也就是說呂坤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這一思想,做到了知行合一。他任職山東期間,因此前連續(xù)兩年旱災(zāi),造成了大饑荒,災(zāi)民食盡草根樹皮,又吃各種野草,甚至有中毒死亡者。呂坤得知此事,深表痛惜,作了《毒草歌》以悼念死者。同時,他遍查藥書、農(nóng)書,了解各類植物的特性,何種可食,何種有毒,一一注明,用于指導(dǎo)民眾,充分顯示了其愛民之心。呂坤還積極發(fā)展生產(chǎn),周濟鰥寡孤獨和殘疾之人,解決他們的生計困難,受到了百姓的贊譽,堪稱為官者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