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柏拉圖“藝術即模仿”理論對當今時代人們深刻認識多媒體藝術的交互性仍然具有指導意義。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多媒體藝術交互性實質還是一種模仿性,具有圖像至上,使體驗者獲得的快感大于美感,缺乏藝術創(chuàng)造力種種弊端,需要對其進行反思。
關鍵詞:柏拉圖;藝術即模仿;審視;多媒體交互性
引言
柏拉圖所謂“藝術是對模仿物的模仿”理論,是基于他對理式的理論的?!独硐雵分?,柏拉圖借蘇格拉底提出有兩個層次比藝術創(chuàng)作的產物(包括畫和詩)更真實,一個是理式世界,一個是現(xiàn)實世界;也就是說,比起藝術品來講,理式本身和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要顯得更為真實。
多媒體藝術的最大特性就是交互性。人們通??吹碾娨?、電影、錄像、VCD、DVD 光盤都是多種媒體的組合——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可是觀眾無法參與進去,只能根據(jù)編劇和導演編制完成的節(jié)目去聽去看。而多媒體藝術則不同,它可以讓個人參與進來,你可以按照個人的意識去操控整個過程,可以打亂順序任意地選擇,這種操作就叫做交互。
一、藝術交互性的本質是一種模仿性
其實,對藝術來說,柏拉圖的界定是比較模糊的。柏拉圖貶低藝術模仿自然就像生活中的照鏡子,他說,“你馬上就可以試一試拿一面鏡子四面八方的旋轉,你就馬上造出太陽、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動物、器具、草木以及我們剛才提到的一切東西。”他認為文藝模仿只是對客觀事物外貌的一次又一次的復現(xiàn),是不能模仿到事物的“實體”。柏拉圖理式論”的出發(fā)點是唯心的,但他豐富和發(fā)展了古希臘早期的模仿說,揭示了文藝反映生活這一真理。柏拉圖要求藝術不但要表現(xiàn)個別事物的外形,還要表現(xiàn)事物內在的共性,為“典型論”的認識提供了新思路。
如果審視當今時代的藝術,可以看出交互性藝術就是這樣一種模仿性藝術[1],交互性藝術使人們參與審美體驗與生活體驗之間的界點為0,諸如:3D電影,立體繪畫等等,都是具體設計,盡可能的模仿真實,如果以柏拉圖理論來分析,交互性藝術就是模仿藝術中的模仿藝術,純粹是對現(xiàn)實生活赤裸裸的拷貝,格調的高低取決于體驗著的素質。
二、多媒體藝術交互性的弊端
多媒體藝術的交互性呈現(xiàn)出:強烈的參與感,強力的虛擬性,種類豐富,如運用計算機、數(shù)碼照相、數(shù)碼攝像、掃描儀掃描等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的數(shù)字圖像、影像;運用計算機軟件制作的平面和立體動畫,如:Adobe Photoshop、Corel Draw、AdobeIllustrator、FlashMX等;網絡實時廣播、數(shù)字互動電視、互動電影等等。由多媒體藝術交互性的這些特征可以看出其呈現(xiàn)的弊端。
(1)圖像至上
如今社會發(fā)生了文化的“轉向”,文化的轉向中最令人驚喜的是多媒體藝術的出現(xiàn),最為搶眼的景觀是視覺圖像的“轉向”。當今的視覺圖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響著文化的每一個層面,詩的人們每天都在饕餮著視覺的盛宴,生活在一個視覺圖像的時空境域之中。藝術的交互性僅僅是對圖像的模仿,逃脫不了這種圖像崇拜。
在《理想國》中,E r os 的目標是最高的理念世界,是上天的美,而藝術摹仿的則是有限世界的美。柏拉圖并不完全否定有限世界的美,認為有限世界的美可以激起靈魂對上天之美的回憶,但靈魂決不能停留于有限的美,否則靈魂中的欲望就會獲得激情的幫助,阻礙理智向上攀升。[1]當我們握著鼠標,點擊移動光標看到復制出的圖像時,我們已經感受不到神秘和歷史的場力,正如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文中講到:機械時代的到來,改變了藝術的樣式,機械復制技術制造了“事物皆同”的感覺,消解了古典藝術的唯一性和距離感。沒有了場力,就沒有了上升到理性的機會。
(2)體驗者獲得的快感大于美感
柏拉圖認為,模仿性的詩人滋長的是靈魂中最卑劣粗俗的成份,即欲望。按照柏拉圖的說法,靈魂由三部分構成:理智、激情和欲望,其中理智最為高貴,激情是中性的,而欲望則是卑劣粗俗的。只有當靈魂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即理智統(tǒng)領著另外兩個部分時,靈魂才能保持向上的沖動。而模仿性的詩人為了在劇場贏得觀眾的喝彩,卻一味地去迎合觀眾的欲望,從而使靈魂失去向上的沖動。[3]
“性天之妙,唯靜者知之?!比~郎先生也說過:“美感(審美體驗)是與人的圣明和人生緊密相連的。互動性藝術在如今的快餐文化時代,藝術以變化快,新鮮,好玩,刺激為主,五花八門,刺激著人們的視覺和身體。交互性藝術的參與者在“動”中體驗著快感。競技貪欲侵蝕著大腦和心靈,無法達到審美的最佳狀態(tài)。
(3)缺乏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
柏拉圖認為,模仿會造成靈魂的分裂。為了追求上天之美,靈魂應該像阿里斯托芬故事中被切開后的半人專注于自己的另一半那樣心無旁鶩,而模仿則總是對其他事物、尤其是對其他人進行模仿,這就勢必會造成靈魂的分裂。反映在藝術的交互性就是真實的自我和虛擬世界的自我,一個生活在現(xiàn)實中,另一個棲身于網絡中,并且可以隨時變換姓名、身份甚至性別。自我的兩種存在,一方面帶給我們自由和快樂的同時,另一方面,自我也因分離而面臨著人性的分裂與異化的危險,并無時無刻在糾纏著。個體也因符號化而喪失了人的全部外貌特征,年齡、體貌、性別都全部消失,姓名更是個隨意的代號或圖片,沒有指定性,剩下的唯有字符代表著個體的生命存在,我們的思想就像靈魂出竅一樣,擺脫了來自個體的制約及社會的束縛,人的社會性特征已全部驅除,人的本性在網絡的世界中得到赤裸呈現(xiàn)。
交互性藝術會使藝術缺乏個性,獨立。交互性藝術重視和欣賞或體驗者的互動,體驗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除了考慮作品本身,更多的要照顧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純粹的,容易使藝術創(chuàng)作大眾化,趨于流俗。
結語
如今,社會進入視覺文化時代,視覺文化徹底改變了圖像的生產方式,也進而導致文化內在屬性的改變。④這就意味著作為具有豐富情感并創(chuàng)造了璀璨文化財富的人被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機器所放逐,思想和情感的滿足淪落為感官和欲望的滿足,并逐漸放棄了融匯在文字語言形象之中的理性和思考。從這個角度講,通過柏拉圖的“藝術即模仿”理論審視當今的藝術的交互性具有積極意義:我們應冷靜的看待當今藝術形式,反思藝術交互性存在的種種弊端,保持思想的清潔,讓理性為藝術護航。
參考文獻
[1]周汝豪,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及藝術特征[J],淮北師范大學,2011(5)
[2]朱映雪,淺談新媒體藝術中的交互性[J],工業(yè)設計,2012(2)
[3]徐軍義,論古希臘“模仿論”的價值[J],史教資料,2012(3)
[4]林迅,新媒體藝術[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