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 林志玫 吳珊珊
摘 要:采用常識心理學研究及現(xiàn)象學的研究方法,整合橫斷研究和追蹤研究設計,考察志愿者的參與動機,以及他們在持續(xù)志愿服務中的道德成長經(jīng)驗。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黨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類型多樣、動機單純,道德獲得感如“關愛的、公正的、友好的、慷慨的、勤勞的、誠實的、善良的“明顯。但志愿服務存在經(jīng)驗不足、功利性、缺乏社會化認同等問題。志愿服務組織要從創(chuàng)新載體、開拓思路、規(guī)范制度、強化宣傳等方面,不斷加強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促進志愿者道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志愿者;志愿者;道德成長;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17-0160-03
Absrt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monsense Psychology and Phenomenology, this paper integrates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and tracking research design to examine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volunteers and discuss their experience of moral growth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volunteer serv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ty members in volunteer service had variable types and simple motives. The sense of moral obtainment is evident such as caring, judicial, friendly, generous, hardworking, honest and kind.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voluntary service, such as inexperience, utilitarianism and lack of social identity.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volunteer service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on carrier, development idea, standard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public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moral growth of volunteers.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of Party member volunteer; volunteers; moral growth; positivist research
大學生黨員志愿者(以下簡稱黨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是黨員密切聯(lián)系群眾、砥礪黨性的重要載體。黨員志愿者走出狹小的校園,參與社會事務和服務社會,增進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了解和融合的可能。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看到,志愿服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社會生活,對于黨員志愿者思想政治素質(zhì)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意義。但是,目前鮮有實證研究以黨員志愿者志愿者群體為主體,關注他們真實的參與動機和志愿行為,關注他們在志愿服務中鮮活的個人體驗和道德成長經(jīng)驗。無論是教育理論的發(fā)展趨勢,還是黨員志愿者道德成長現(xiàn)狀本身存在的問題,都迫切要求我們對黨員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中道德成長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考察黨員志愿者道德成長經(jīng)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明確育人的方向,細化育人目標,提升黨員黨性修養(yǎng),創(chuàng)建黨建工作品牌,夯實育人過程,使“立德樹人“核心價值在學校中得以形成并鞏固發(fā)展。
一、研究內(nèi)容
本研究采用常識心理學研究及現(xiàn)象學的研究方法,整合橫斷研究和追蹤研究設計,考察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以及他們在持續(xù)志愿服務中的道德成長經(jīng)驗。
二、研究方法
本次調(diào)查以粵西地區(qū)G高校一年級至四年級黨員志愿者各類志愿者為研究總樣本,專業(yè)兼顧文、理、工等學科,總發(fā)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8份。采用《青少年道德自我認同問卷(Aquino & Reed, 2002)》的中文修訂版(萬增奎、楊韶剛,2008)、《黨員志愿者志愿服務行為調(diào)查表》,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志愿服務活動類型、志愿服務動機、志愿服務滿意度四個維度。利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對所獲得數(shù)據(jù)進行信度、效度、頻數(shù)和方差分析。
三、結(jié)果分析
(一)黨員志愿者基本特征分析
在188份有效問卷中,整理出被試的基本特征:男生占37.23%,女生占62.77%;其中大四占了1.6%,大三占了11.7%,大二占了26.06%,大一占了60.64%。
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類型多樣,如社會服務(如運動會、應急救援、文藝表演、城市管理、扶貧開發(fā)等)、困境群體服務(如養(yǎng)老院、特殊人群、困境青少成長服務等)、生態(tài)環(huán)保服務(如生態(tài)環(huán)保宣傳、美化城市等)、校園服務(如義務勞動,禮儀,義務獻血、維修、校運會等),有大型,也有小型,有政府、學校主辦,也有民間機構團體組織的。
(二)黨員志愿者道德正性獲得
1. 黨員志愿服者的道德自我認識高
志愿服務活動的實踐性、連續(xù)性、統(tǒng)一性,是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建構重要的動力支持。在志愿服務中,黨員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到社會當中,提升內(nèi)心的使命感和道德敏感性,從而更好地推動自我認同的形成。在調(diào)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黨員志愿者人對自身的志愿服務行為的道德性認同高,認為志愿者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助人為樂、默默奉獻、充滿熱情的人(見表2)。在某種程度上,青少年的自我認知能夠真實反映自身的道德行為特征,而且,這種認知表現(xiàn)出過去和現(xiàn)在的連續(xù)一致性。
調(diào)查顯示,黨員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動機主要是為了奉獻社會(57.7%)和自我發(fā)展(25.4%),展現(xiàn)出強烈的道德取向(見表3)。他們對志愿服務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有已經(jīng)形成了穩(wěn)定的價值取向。
2. 黨員志愿者道德成長體驗效果顯著
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中獲得不少道德體驗,他們在參加志愿活動后對自我、自我與他人及社會關系的理解發(fā)生發(fā)生的積極的變化。在言語方面,志愿者的言語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就是“溝通”、“團隊”、“感恩”、“同理心”、“充分”、“和諧”、“友善”、“成熟”、“責任”。
下面是一些志愿者針對問題回答的部分實錄:
“溝通方式得到一些改變,彼此間交流更加融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做事情能考慮到較多細節(jié)。越發(fā)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們。”
“覺得自我和他人以及社會不應該是分開的,而是緊密聯(lián)系,在這之間要互相幫忙互相體諒互相進步?!?/p>
“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在人際交往中更懂得換位思考,社會中仍有很有人需要我們?nèi)椭侵驹刚叩哪芰φ娴挠邢??!?/p>
“每一個個體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社會總有貧富貴賤,當我用心去做一份公益時,內(nèi)心便得到充實,我覺得人與人之間需要這種感恩之情,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幸福。”
“更加了解這個社會,懂得要用什么樣的面貌去對待這個社會,這個社會還有更多人需要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愛護,更讓我懂得了父母工作的辛苦,以及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的一些想法得到提高。”
“我認為自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從現(xiàn)在起需要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孤島里,我們時刻都與別人接觸,相處,要在這個社會大家庭里與大家相處得融洽,我們得有一顆責任之心,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點包容,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美好?!?/p>
“參與活動之前覺得小學教師是一項毫無成就感的無聊職業(yè),而當多次體驗之后才明白:無論看上去多么平凡的崗位都能給每一個用心付出奉獻的主人公帶去令人滿足的成就感。在這之后,我不會看不上以前覺得特別無聊的工作,不會瞧不起社會上一些一輩子做著最基層工作的無數(shù)個”小人物“,我懂得了不是他們一輩子不求上進安于現(xiàn)狀,而是愿意將自己的美好年華留在這些小小的崗位上。正如千千萬萬志愿者們,堅持著沒有物質(zhì)回報的志愿活動,照亮了他人……”
在行為上,志愿者對朋友、對家人、甚至對人生有了新的積極的看法與感觸,如珍惜身邊的人與生命,在活動交往中更加注重相互尊重、相互體諒關心、誠實等道德行為。
參加志愿服務后,黨員志愿者的道德敏感性進一步提高,他們在道德認知、移情和同情人格、道德意志、道德判斷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變。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品質(zhì)更多的是有責任感、團結(jié)協(xié)作、吃苦耐勞、堅持不懈(見表4)。
(三)黨員志愿者的道德負性獲得
1. 參加志愿服務時間過短,道德成長功能難以持續(xù)發(fā)揮
在調(diào)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超過一半(54.3%)的黨員參與志愿服務的頻率是一個月一次,而在被服務人群期望值中,一個月最好是2-4次(見表5)。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較大,志愿服務時間頻率少,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大多數(shù)學生怕影響學習,甚至部分學生為了學分“被“參與志愿服務。參加志愿服務時間過短,道德認知就難以形成,道德成長功能難以持續(xù)發(fā)揮。
2. 參與志愿服務經(jīng)驗不足,道德成長功能發(fā)揮受阻
在志愿服務中所遇到的問題的調(diào)查中,有40.8%的人缺乏專業(yè)的培養(yǎng),甚至將近近九成的黨員志愿者接受過不專業(yè)的培訓,導致經(jīng)驗不足(見表6)。有80.8%的學生認為學?;蛑驹阜战M織應該提供專業(yè)的志愿者培訓(見表7)。志愿服務經(jīng)驗不足,導致道德獲得感、體驗感不足,道德自我感在過去和現(xiàn)在難以一致,道德同一性出現(xiàn)動搖。
3. 黨員志愿者參與動機的個體利益傾向?qū)е碌赖虑楦畜w驗的乏力感
志愿者是否需要一定的補貼是一個難以開口的問題,有46.9%的志愿者認為需要報銷與志愿行為相關的開支,而有21.5%的人認為在報銷的基礎上有適當?shù)莫剟?,還有20.8%的人認為不但要報銷、獎勵,同時在個人經(jīng)濟困難或者支出較大的情況下要有一定的報酬(見表8)。過于注重個體利益的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服務中,往往無法在工作中投入過多的或者出自真心的情感,而這對黨員志愿者的道德情感體驗是無益的,更是功利性的,是與道德成長相違背的。
四、意見建議
針對志愿服務時間過短、經(jīng)驗不足、道德體驗乏力影響志愿者道德成長問題,應從文化體系、科學管理、輿論宣傳不斷加強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促進志愿者道德成長。
一是構建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的文化體系,不斷提升志愿服務的德育價值。
廣泛培育和弘揚無私奉獻、文明禮讓、健康向上、幸福成長的先鋒文化,幫助黨員志愿者樹立“志愿者既是奉獻者又是受益者”的觀念。重視志愿精神教育中“體驗”的功能,將道德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動中。依照“服從、同化、內(nèi)化”三個階段積極展開,引導受幫扶的同學主動用愛心回報社會。
二是加強科學管理,推動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發(fā)展,賦于道德成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首先,積極拓展志愿服務站點建設,加強原有陣地建設,加強經(jīng)費保障,圍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斷拓展新的服務陣地。其次,建立完善《黨員志愿者志愿服務行為守則》、《黨員志愿者志愿服務積分實施辦法》、《黨員志愿服務監(jiān)督辦法》等制度。第三,完善對志愿者和志愿者組織的培訓、管理、考評、獎勵機制。
三是擴大宣傳力度,突出志愿服務影響力,不斷增強道德成長功能。首先,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如微信平臺、微博、移動載體等多種形式,加大工作宣傳。其次,培育推廣活動有形載體,如文化T恤、指示牌、環(huán)保袋、鑰匙、折疊扇等文化產(chǎn)品,推動活動傳播。另外,構建活動宣傳文化體系,不斷挖掘典型事跡、活動亮點與特色,樹立典型人物,共同構建從理念、口號、旗幟、精神、物質(zhì)、人物、制度的全方位的活動宣傳文化體系,使活動的價值內(nèi)涵內(nèi)化為黨員志愿者的自覺行為,發(fā)展成為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張揚.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7(5):42-43.
[2]周炳振,等.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 2005(增刊).
[3]劉珊,風笑天.大學生志愿服務:動機、類型及問題[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4]王超塵,張英君.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現(xiàn)狀及推進策略[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5(4).
[5]唐燕,張軍廠.高校學生黨員志愿者管理機制探討[J].高教學刊,2016(17):170-171.
[6]馬一冰.德育視角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構建[J].高教學刊,2016(06):200-201.
[7]吳彬.專業(yè)志愿服務:大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fā)揮的新路徑[J].高教學刊,2015(21):234-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