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判斷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判斷的發(fā)展階段、道德判斷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道德判斷的形式、道德判斷的中介變量、道德判斷的生理基礎以及道德判斷的作用等方面。道德判斷是一種智力活動,良好的道德判斷能力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規(guī)范合乎道德準則的行為活動。為了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道德判斷能力,需根據(jù)不同兒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未來的研究取向更注重道德判斷的生理基礎方面,探索道德判斷的神經(jīng)機制,注重中介變量的效應,提高道德判斷實驗的外部效度。
[關鍵詞]道德判斷;道德;研究現(xiàn)狀;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8)05-0093-04
道德是人類社會屬性的標志,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標準之一。我們?nèi)祟悅€體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不僅掌握了吃飯、行走、言語等生理技能,而且還習得了各種社會規(guī)范,懂得遵守規(guī)則,這就是從一個“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zhuǎn)變。一直以來,社會心理學和現(xiàn)代道德心理學把道德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道德還在現(xiàn)實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正如我們所知,道德和法律是規(guī)范人類行為的兩個準則,使社會變得和諧。
道德判斷是個體根據(jù)道德準則或價值基準對另一個體或群體的行為和事件賦予道德價值的活動。簡單地來說,是個體運用自身內(nèi)部的道德認知對外部世界的人或物進行評價和判斷的過程。道德判斷的水平隨著兒童生理心理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在道德判斷的過程中,個體常常運用已有的道德觀念、道德意識,對自己或是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鑒別、評價和選擇??梢哉f,道德判斷是道德意識的核心成分。
一、對道德判斷發(fā)展階段的研究
皮亞杰最早對兒童道德判斷進行研究,并真正意義上提出了道德發(fā)展階段的理論。他把道德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前道德階段,此階段的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不顧規(guī)則,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他律道德階段,此階段兒童遵從父母,服從權威,從行為的物質(zhì)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此階段的兒童認識到規(guī)則是可以協(xié)商改變的,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判斷行為時不只考慮行為的后果,也能考慮行為的動機;公正道德階段,此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開始傾向于公正,他們不再刻板地按照規(guī)則,能考慮同伴的具體情況,具備了關心和同情。
在皮亞杰的道德發(fā)展理論基礎上,科爾伯格著重研究兒童道德認知水平的發(fā)展。他按照道德的發(fā)展水平,把道德發(fā)展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前習俗水平,這個水平包括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習俗水平,包括尋求認可定向階段,維護權威階段;后習俗水平,包括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兒童道德判斷發(fā)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受制于外部因素逐步轉(zhuǎn)變?yōu)槭苤朴趦?nèi)部的道德認知;重視個體行為的結果逐步轉(zhuǎn)變?yōu)橹匾晜€體的行為動機;重視個體行為的結果逐步轉(zhuǎn)變?yōu)橹匾曅袨榻Y果的性質(zhì);判斷的獨立性逐步發(fā)展,具有批判特征。
隨著兒童身心的發(fā)展,在與社會環(huán)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他們的社會化逐步完成。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也隨之形成和發(fā)展,在他們心理進一步發(fā)展中,其道德判斷水平趨于穩(wěn)定性和深刻性。
二、對道德判斷研究手段、方法的研究
皮亞杰使用“間接故事法”來研究兒童的道德判斷。他設計編撰了包含道德價值內(nèi)容的“對偶”故事。在對“過失行為”做出判斷的對偶故事中,其中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因為無意或者甚至是好意的行為,導致較大的財物損失的后果,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在故意、有意的前提下,引起較小財物損壞的結果。在對“說謊行為”做出判斷的對偶故事中,一個故事的主人公無意的言語,導致了嚴重的結果,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故意、有意地欺騙,卻沒有引起不良后果。在研究過程中,通過把這些對偶故事講給兒童聽,在他們聽清楚之后,要求他們對故事中兩個主人公的行為做出“好”或“壞”的判斷。
在皮亞杰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科爾伯格不斷完善研究方法、手段,發(fā)展出一系列的“道德兩難推理故事”,其中最為經(jīng)典的就是“海因茲偷藥”的故事:有個婦女患了重病,危在旦夕。醫(yī)生告訴她的丈夫,只有城里某個藥劑師發(fā)明的鐳,才能挽救她的生命,但是這種藥非常昂貴。病人的丈夫海因茲沒有足夠的錢,他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但藥劑師沒有答應。最后走投無路的海因茲撬開藥劑師的家門,為妻子偷來了藥。講完這個故事,要兒童回答幾個問題: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為什么應該?如果不應該這么做,你的理由是什么?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么?
科爾伯格真正關注的不是兒童對“應不應該”的回答,而是隨后他們的理由。他認為,兒童回答問題的理由(兒童的推理思路)是經(jīng)過內(nèi)部的道德水平結構而來,這個推理思路能反映出兒童的道德判斷水平。
我國目前使用最多的道德判斷工具是道德判斷測驗(MJT)中文版。道德判斷測驗(Moral Judgment Test,簡稱MJT)由德國心理學家Lind編制。我國學者對該測驗進行了跨文化信效度檢驗。其重要的效度指標,即偏好的順序性、內(nèi)容結構以及認知-情感平行都符合修訂標準。該測驗由“工廠風波”“醫(yī)生的困境”兩個兩難故事構成。故事的內(nèi)容、邏輯與皮亞杰的“間接故事法”和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推理故事”大致保持一致。
三、對道德判斷形式的研究
道德判斷以什么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或者說道德判斷立足于哪些方面,這是對道德判斷形式的研究。目前對道德判斷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評價判斷”,即根據(jù)道德價值觀對社會生活中的人或事,做出肯定、否定或是贊揚、批判的態(tài)度取向。如:“舍生取義是崇高的”“禍國殃民是可恥的”“為人民服務是值得贊揚的”“損人利己是卑鄙的”等。二是“規(guī)范判斷”,所謂規(guī)范,即人們行為活動中的道德準則,通俗地講,就是道德層面上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其形式如“尊老愛幼”“尊師重教”“遵守社會公德”等等。三是“命令判斷”,即帶有一定強制性的條令條文。如“嚴禁亂扔垃圾”“嚴禁隨地吐痰”等。在這三個方面中,評價判斷是最基本的形式,是規(guī)范判斷和命令判斷的基礎。
四、道德判斷的中介變量研究
心理現(xiàn)象極其復雜的。道德判斷只是眾多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中的一個,它不是單一的,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多研究表明,個體的道德規(guī)范、道德評價、道德認知甚至道德行為等,會因情境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并不滿足于這些表面的結果,他們想知道內(nèi)在原因是什么,他們想知道為什么這些不同的情境會影響個體的道德規(guī)范、道德評價、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眾多研究表明,很多表面的、顯性的變量并不會直接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它往往通過某種內(nèi)隱的、不易察覺的變量達成,這就是道德判斷的中介變量研究。
從認知概念的角度來看,情境或物理變量通過表征認知、隱喻認知和自身認知三種方式來影響道德概念。以往的眾多研究結果顯示,能夠?qū)Φ赖屡袛嘣斐捎绊懙闹薪樽兞恐饕姓J知、情緒、自我意識、避害需要、物質(zhì)等。
五、道德判斷生理基礎方面的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技術用于探明道德判斷生理基礎的研究中,常見的有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ERP技術、眼動技術等,屬于道德判斷認知神經(jīng)科學方面的研究。
有研究者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在考慮自身狀況時,社會情感因素會影響被試的道德判斷,此時相關的腦區(qū)(顳上溝/顳頂聯(lián)合區(qū)、后扣帶回、內(nèi)側前額葉皮層、楔前葉)會更活躍,因為這些腦區(qū)與社會情感相關;而在不考慮自身狀況時,被試就較少受到情感的驅(qū)動,反而受社會認知過程的影響更大,此時相關的腦區(qū)(額葉)會更活躍,因為這個腦區(qū)與認知功能相關,能進行思維的抽象邏輯推理和問題的解決。還有研究者同樣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術對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層受傷的病人進行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腹內(nèi)側前額葉皮層受傷的病人會做出更多功利性的判斷,因為大腦的此塊區(qū)域是情緒活動中樞,這也為推理過程主導功利性決策提供了依據(jù)。
六、道德判斷在經(jīng)濟學方面的研究
如果說前面幾個方面的道德判斷研究偏向于基礎方面,那么道德判斷在經(jīng)濟學方面的研究則偏向于應用方面了。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外部的物質(zhì)條件因素可以驅(qū)動個體的行為活動,而且可以改變他的道德判斷。另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收入、通貨膨脹等會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經(jīng)過縝密地分析,他們排除了情緒、社會地位、職業(yè)、教育程度等因素對被試道德判斷的影響。他們認為,經(jīng)濟收入低、通貨膨脹會使個體獲得較少的物質(zhì),而物質(zhì)的匱乏導致個體的各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應對傷害的能力降低,這會引起個體作出嚴厲的道德判斷。比如,富裕者比貧窮者更容易應對物價上漲等問題,富裕者的生活不易受到影響,而如果個體突然失業(yè),又一時找不到工作,富裕者與貧窮者之間在道德判斷上的差異就更加顯而易見。
七、道德判斷的作用研究
道德判斷有何作用?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良好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可以規(guī)范個體的外顯行為。在風險情境下,需要我們做出決策的時候,此時的情緒會使個體變得特別敏感,影響他們決策中給其他人帶來傷害的概率。但是,良好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能使個體冷靜作出決定。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良好道德判斷能力對情緒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根據(jù)優(yōu)先啟發(fā)模型,我們發(fā)現(xiàn)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情景能喚起強烈的負性情緒,個體更關注定量的風險參數(shù)(概率),決策的過程需要相對更長的時間。而在道德情景中,因為道德判斷能力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會喚起強烈的負性情緒,決策取決于結果而不是定量的風險參數(shù),決策的過程則需要相對較短的時間。
八、研究小結與展望
道德判斷是一種智力活動,良好的道德判斷能力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道德意識,規(guī)范合乎道德準則的行為活動。它還可以把個體的道德觀念、道德意識轉(zhuǎn)化到自覺組織言語與行為的能力上,以幫助個體鞏固和發(fā)展經(jīng)驗,加深對道德意義的理解。在道德觀念與道德意識不斷豐富、充實之后,道德判斷能力也隨之得到發(fā)展和強化,并逐步穩(wěn)定下來。道德判斷能力的提高,使個體能夠理性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并能通過對社會行為的道德評價,來全面認識和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而做出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言語行為活動,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素質(zhì)的社會人。
在教育中,根據(jù)不同年齡兒童在道德發(fā)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特點,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因人而異。如果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符合兒童道德發(fā)展水平和思維特征,兒童的德育就很難進行。在皮亞杰看來,成人理智的教育措施要同兒童道德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只有這樣,在兒童的德育方面才能取得顯著成效。
未來的研究取向更注重道德判斷的生理基礎方面,探索道德判斷的神經(jīng)機制,注重中介變量的效應,及提高道德判斷實驗的外部效度。心理學的研究都期望于找到心理現(xiàn)象的生理基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探索心理基礎提供了可能性。同時,在對道德判斷進行研究的實驗中,提高實驗的外部效度進而能使研究結果用于教育中、如何找到與道德判斷相關聯(lián)的變量、如何確定這些變量與道德判斷的關系,在今后的研究中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Tadeusz Tyszka,Tomasz Zaleskiewicz. The strength of emotions in moral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 .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2, vol. 43(2):132-144.
[2] Jonathan Baron1,Burcu Gürcay . A meta-analysis of response-time tests of the sequential two-systems model of moral judgment . Mem Cogn (2017) 45:566-575.
[3] Konrad Bocian, Bogdan Wojciszke. Unawareness of Self-interest Bias in Moral Judgments of Others Behavior.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4, vol 45(4), 411-417.
[4] Konrad Bocian, Wieslaw Baryla, Bogdan Wojciszke. When Dishonesty Leads to Trust:Moral Judgments Biased by Self-interest are Truly Believed.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6, vol. 47(3) 366-372.
[5] L. Solano,*1 H. W. Barkema,* E. A. Pajor,* S. Mason,* S. J. LeBlanc, C. G. R. Nash, D. B. Haley,D. Pellerin, J. Rushen, A. M. de Passillé, E. Vasseur, and K. Orsel. Associations between lying behavior and lameness in Canadian Holstein-Friesian cows housed in freestall barns. J. Dairy Sci. 99:2086-2101.
[6]姚昆玉.4-6歲兒童道德判斷的發(fā)展特點[D].沈陽:東北師范大學,2016.
[7]肖麗華.8-17歲兒童道德、習俗、個人領域認知的發(fā)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8]彭蕾.中小學生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二者的相關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4.
[9]陳曉榮.中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價值觀與欺負行為的相關性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10]嚴立.道德判斷和厭惡判斷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11]李宏翰,溫舒雯.道德判斷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與展望[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12]劉淵.愉快-厭惡情緒喚起及個人卷入對道德判斷的影響[D].南京:東南大學,2016.
[13]楊繼平.青少年道德推脫與攻擊行為-道德判斷調(diào)節(jié)作用的性別差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4).
[14]耿少萍.多元化、功利化:認知結構與動機共同影響下道德選擇依據(jù)——中國兒童道德判斷水平發(fā)展階段特征分析報告[J].教育科學研究,2018(2).
[15]孫彩平.分層與分叉——當代中國兒童道德發(fā)展調(diào)查報告(2017)[J].教育科學研究,2018(2).
[作者簡介]葉華奇(1985-),男,廣西欽州人,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文理學院思政教研室主任,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方向:實驗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李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