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張氏族譜看客家人與閩南人的異同

        2018-09-10 07:22:44邱甫田
        炎黃地理 2018年8期
        關鍵詞:閩南人族譜異同

        摘 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是不是少數(shù)民族?客家人與閩南人有什么區(qū)別?這樣的問題對從事客家文化或民族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來說自然不是問題,但對大多數(shù)一般群眾來說真是問題?;蛘呤悄:磺?,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文以客家族譜博物館館藏閩西、閩南部分張氏族譜為例,從源流、遷徙等方面對客家人與閩南人的異同及關系進行分析對比。希望能給讀者一個比較清楚的答案。

        關鍵詞:客家人;閩南人;族譜;張氏;異同

        客家人是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廣泛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湖南、海南等省和港澳臺地區(qū),以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等世界各國,人口約一億,閩粵贛邊是客家的主要集中地。有人說:哪里有陽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可見客家人生命力之強,影響力之大。但是許多人卻不明白“客家是漢族的一支民系”。歷史上還因種種誤解和矛盾甚至引起群體械斗。影響最大的是發(fā)生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廣東新寧、開平、恩平和新會四縣土客間爆發(fā)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械斗,造成巨大人員財產(chǎn)傷亡損失,影響廣泛。

        正是“土客械斗”造成的巨大影響和損失,引發(fā)了包括丘逢甲、黃遵憲等客家名人參與客家族屬的大論爭。時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專治唐史與百越源流問題的羅香林參與論爭,據(jù)其多年對民族史的研究及客家文化的考察,撰寫了《客家研究導論》,開篇即開宗明義:“南部中國,有一種富有新興氣象,特殊精神,極其活躍有為的民系,一般人稱他為‘客家(Hakkas),他們自己也稱為‘客家。他們是漢族里頭一個系統(tǒng)分明的支派,也是中西諸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文化學家,極為注意的一個漢族里的支派”[1]。全書從客家問題的發(fā)端,客家的源流、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環(huán)境、客家的語言等角度,分八章詳細而全面的論述了客家是“漢族支系”,捍衛(wèi)了客家人的社會地位,解決了許多紛爭。

        客家族譜博物館是一所以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家族史料為主題的專題館,館藏有閩、粵、贛、川、桂、臺等160多個客家姓氏、近3000種20000冊客家族譜。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文獻、民俗器物文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收藏的客家族譜數(shù)量為全國之最。

        因研究需要,客家族譜博物館也收藏部分非客家族譜。本文以館藏閩西、閩南多部張氏族譜為例,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相關資料,論述客家人與閩南人的異同及關系,同時也再一次佐證“客家為漢族里頭一個支派”[2]。

        1 閩西閩南張氏的源流及遷徙

        閩西客家張氏的重要一支是以張化孫為“鄞江始祖”(鄞江為古汀江名)的張氏后裔。《福建上杭張氏聯(lián)譜》(首卷)記述,“化孫公,名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誥贈中憲大夫。宋淳熙乙未年(1175)二月十二日子時生。原住寧化縣石壁村,于宋嘉泰年(1204)遷居上杭北鄉(xiāng)深坑尾西洋村(今上杭縣白砂鎮(zhèn)茜洋村)”[3]。上杭縣張化孫文化研究會編《張化孫文化》中《鄞江始祖張化孫公》一文說,張化孫作牧汀州,精通周易、堪輿和歧黃之術,因戰(zhàn)亂“卜處移居閩上杭”,后裔繁盛,18子108孫,裔孫遍布閩、粵、贛、湘、臺及東南亞等地,有一千萬之眾。張化孫墓地位于白砂鎮(zhèn)茜洋村大坪崗,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年),1959年重修。

        眾多張氏族譜均記張氏的得姓祖是張揮,80世為漢開國功臣張良。122世是唐高宗、玄宗時期的名相、著名文學家、詩人張九齡。張化孫的曾祖父張端是張氏入閩始祖,為張氏136世,“字臣楷,居陜西寶雞市寶雞縣鎮(zhèn)北,重和時入閩,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4]。

        從上述記載來看,上溯張氏得姓祖張揮,到“中古世系”的張良,再到入閩始祖張端,客家張氏的祖宗基本居住在北方中原。其中,張九齡的曾祖張君政任韶州別駕“遂居焉”。因此現(xiàn)在廣東韶關一帶,大多張氏為張君政、張九齡后裔。一些后裔也有因官有到各地的,到了136世張端時,不知何時又回到了北方,居陜西寶雞,后于北宋重和時入閩寧化石壁。后裔張化孫于南宋嘉泰年(1204年)遷居上杭。

        再來看看客家另一支張氏的情況。這支入閩始祖為張晁公(連城張家營譜作鼎公)。據(jù)《福建連城敦睦堂張坊張氏宗譜》記載,張氏120世晁公于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從浙江錢塘遷福建寧化攀龍里石壁堡,后裔圣遷、圣亨兄弟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從寧化中琴堡遷本縣蓮花莊后轉(zhuǎn)徙張家營,126世三十郎又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遷南團水西(即連城張坊)肇基創(chuàng)業(yè)[5]。該譜顯示,連城張家營、張坊、文亨,龍巖大池、小池,永定湖雷、上杭小吳地、武平巖前等地張氏皆以晁公為入閩始祖。

        那么張晁與張化孫是什么關系呢?經(jīng)對比兩譜,可以在86世或88世找到答案。開姓一世張揮到80世張良兩譜記載基本一致,但到86世或88世有一些出入,連城譜86世為嵩公,上杭譜88世為箕公。

        連城譜世系圖記載,86世嵩公,生于公元前41年,住陽陵,生五子:壯(住陽陵)、贊(遷河北)、彭(遷南陽)、睦(遷吳郡)、述(遷沛縣)。上杭譜記載,張氏88世箕公,生于公元前46年,生五子:長壯名堪,次贊遷河北,三彭,四睦遷江蘇蘇州,五述遷江蘇沛縣。雖然兩地譜名字不同,但出生年代大體相同,生五子名字完全相同,各自遷徙地也相同,因此,基本可以斷定箕公即為嵩公。

        認真對照兩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上杭開基祖張化孫為箕公(嵩公)長子壯公51世后裔;寧化開基祖張晁是嵩公四子睦公33世后裔。

        現(xiàn)在再來看看閩南系漳平市溪南張氏的情況。

        據(jù)《漳平市溪南張氏麒麟祠族譜》記載,張氏115世睦公為入閩一世祖。張睦,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xiāng)祥符里人,生于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仕唐僖宗為光祿大夫,唐中和二年(882年)隨王審知兄弟入閩,授三品官領“榷貨務”,“招徠蠻裔商賈,斂不加暴,國用日饒”。后閩王封睦公為梁國公,享年85歲。[6]

        要說明的是,漳平溪南張睦公與連城張家營、張坊等地的上祖嵩公四子張睦公是不同的一個人,他們是同名但不同支。

        漳平溪南譜“宗祖源流清河世系圖”記載,張氏一世揮公,80世張良,86世嵩生五子:壯、贊、彭、睦、述,87世為壯公[7]。由此可知漳平溪南張氏與上杭張化孫同是嵩公(箕公)長子壯公后裔。對比上杭、漳平兩地譜,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上杭張化孫是唐高宗、玄宗時著名宰相、文學家、詩人張九齡后裔,漳平張睦是張九齡弟弟張九賓的后裔。

        漳平睦公后裔遍布閩南地區(qū)。據(jù)漳平溪南譜記述,睦公“先創(chuàng)居侯官縣孝悌鄉(xiāng)惠化里沙堤村(今閩侯縣上街鎮(zhèn)榕橋村)”,生四子:廊、廡、膺、賡。德化縣《德化張姓志》記述,睦公生五子,廊、廡、廂、膺、賡[8]。兩譜志對其祖源有基本相同記述:廡公留居閩侯,廂公遷德化梅峰李坑洋,膺公居月洲前張,賡公居月洲后張。廊公的兒子睿公屯軍仙游。睿公三子軒公生四子:寬、容、定、冥。長子寬公自仙游遷永春;二子容公,自仙游遷善化里(今永泰);三子定公,自仙游遷大田定居。至21世榮八公,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遷德化祥云徙獅山(今德化縣南埕鎮(zhèn)西山村);四子冥公,字宗實,行五公,自仙游大圳(現(xiàn)仙游大濟鎮(zhèn))經(jīng)南安遷德邑湯泉里(現(xiàn)春美鄉(xiāng)、美湖鄉(xiāng)一帶)桂林坊九仙麓下湖上青草湖屯軍。

        漳平譜記載,126世雕公在宋末(約1279年)移漳州龍巖和睦里(現(xiàn)漳平市新橋鎮(zhèn)),128世覺公,開高桂、橋頭鋪、上涌桂林村;128世屢公開聚賢里(現(xiàn)大田縣桃源鎮(zhèn));130世七十公,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自德化縣上涌半林鄉(xiāng)開基漳平縣感化里高興鄉(xiāng)林口店(現(xiàn)溪南鎮(zhèn)官坑),創(chuàng)建“麒麟堂”。

        再來看閩南張氏另一支鑒湖張延魯與儒林始祖張鏡齋支系情況。唐僖宗時,中原連年災荒戰(zhàn)亂,百姓流徙,河南王緒統(tǒng)領一支民軍從北方輾轉(zhuǎn)人閩。后來王潮兄弟奪其軍權,打算進軍巴蜀,軍隊途經(jīng)泉地,“公率泉郡眾耆老往沙縣迎王潮入泉有功”,后王審知封延魯公“御史大夫”、“護軍副使”、“護衛(wèi)將軍”等榮銜[9]。泉南張氏悉奉張延魯為開閩始祖。

        張延魯生一子鏡齋為儒林始祖。譜記其家族“惟耕讀業(yè),罕工商,而得稱為泉南著姓者,則以書香繩繩藉有起家云爾”,鏡齋公因此以儒林作為村名。鏡齋生九子,仁義禮智信恭敬遜讓。各支皆蕃衍昌盛,人才代出,分居閩南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同安、漳浦、云霄,后裔遍布福建、廣東、香港、臺灣及海內(nèi)外[10]。

        《德化張姓志》記述,張延魯為嵩公兒子睦公系,張氏112世,張鏡齋為113世。

        查閱相關資料,福建張氏較大支系還有開漳太尉伯紀公等。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陳政、陳元光入閩,同郡張龍、張虎兄弟以府兵校尉俱為分營將之職隨同征閩。張虎后裔遍布漳州一帶。紀念張虎的太尉堂,坐落于閩南漳浦縣城綏安鎮(zhèn)南門外溪南中營村[11]。

        2 閩西閩南張氏異同及關系

        從上述族譜可以看出,不管是閩西還是閩南張氏,從源流上看,應該說沒有什么區(qū)別,都從北方中原而來。上溯上祖,可追溯到漢代名相張良。非常有意思的是,就上杭張化孫、連城張晁、漳平張睦、晉江張延魯四支較有代表性的福建張氏來看,上杭張化孫、漳平張睦同屬嵩公長子壯公系,連城張晁與晉江張延魯同屬嵩公四子睦公系。連城晁公系在86世就與上杭張化孫、漳平張睦分支,上杭張化孫與漳平張睦直到晚唐張九齡兄弟(上杭譜記108世)才分支。從血緣的角度上說,閩南張睦系與客家張化孫系近,而同是客家的張化孫系與張晁系更遠。連城張晁與晉江張延魯什么時候分支,因無資料,本文暫不考證。

        透過閩西閩南張氏的異同,下面我們來分析概括客家人與閩南人的異同。

        我們先來看閩南人。

        閩南人也叫福佬人、河洛人?!案@小笔菑V東客家人、廣府人(土著)對閩南人(潮汕人)的稱呼,意思是福建佬的意思;河洛人,是說他們從中原“河洛”一帶遷徙的漢人;閩南人的稱呼是以地域位置而言,同時他們的方言被歸類為閩南話。

        有關史料記載,早在西漢,漢武帝征服閩越,漢人就開始入閩。三國時吳國在閩北置建安郡,轄東安縣、南安縣、同安縣三縣。《臨汀匯考》:“三國吳永安三年,即南部改建安郡,領縣十。汀于南部,當為侯官縣……若其置則始于晉太康三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領縣八,其一曰新羅者是也,宋齊梁陳隋五朝廢不置。[12]”據(jù)林開欽先生研究,“新羅縣旋建旋廢,直到唐代中葉,閩西的行政建制又長期處于空白狀態(tài)”[13],由此可知,漢以來至晉,福建南部沿海一帶已有一定的發(fā)展,人口較多,這些人除土著、少數(shù)民族外,應該是有不少南遷漢人了。而閩西則人煙稀少,以至于“旋建旋廢”。晉永嘉之亂時,更多的北方漢族紛紛南遷。《三山志》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姓,林、陳、黃、鄭、詹、丘、何、胡是也”。宋人王象之《輿地紀勝》云,“在縣南一里,以晉之衣冠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以晉江為中心,所以叫“晉江”。廣西民族學院徐杰舜教授認為,到東晉時,眾多遷入閩南的中原漢族已初步奠定了閩南人的基礎[14]。

        到了唐朝,閩西南畬民不斷起義,唐王朝為了加強對“蠻獠”的統(tǒng)治,在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派陳政帶3600府兵南下入閩平亂,后來他的兄弟、母親帶軍眷5000多人前來助戰(zhàn),最終勝利。陳元光入閩第14年,上書朝廷,奏請設置州郡,任漳州刺史。陳氏守漳四代,長達百年,隨從的官兵及一些漢人紛紛遷入閩南。一千多年來,閩粵人民一向尊崇陳元光為“開漳圣王”。

        唐末五代時也是中原漢族遷入閩南的一個重要時期。唐朝末年強盜群起,王緒舉兵帶領隊伍渡江南下,進入福建,連克汀州、漳州等地。王審知兄弟隨軍入閩。王緒生性猜忌,濫殺將士,眾人不滿。王審知兄弟乘機發(fā)動兵變,前鋒諸將擁戴王潮為首領。

        后來,王潮兄弟先后前為福建觀察使、福建威武軍節(jié)度使、中書令、福州大都督長史。開平四年(910年),又封為“閩王”。王審知選賢任能、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讓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對福建的發(fā)展作出很大的貢獻,此后福建人稱王審知為“開閩尊王”“開閩圣王”。

        廈門大學歷史系陳支平教授認為,唐末五代時,是中原漢人遷入閩南的關鍵時間。廣西民族學院徐杰舜教授認為,“東晉到唐,是閩南福佬人形成的第一個時期”,“兩宋是閩南福佬人形成的第二個時期”。[15]不過,徐杰舜教授所說的“第二時期”是閩南人向潮汕地區(qū)的拓展期。

        再來看客家人。

        客家學奠基人羅香林先生認為,歷史上客家人曾經(jīng)歷五次大規(guī)模的遷徙運動,并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

        林開欽則認為,大批南遷漢人或其后裔進入贛閩粵邊的年代是 “在特殊的歷史年代”,即在唐末至宋末元初,大約300年間。[16]大體是羅香林“五次遷徙說”中的第二、三次。

        《臨汀匯考》卷一·建置考:“唐開元二十一年,福州長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東、福州西光龍洞檢得責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戶奏置州”[17]。從此記載來看,唐置州以前,汀州地區(qū)還人煙稀少,客家人真正大規(guī)模遷入閩粵贛邊是在唐后期以后。從移民史來看,凡大規(guī)模人類遷徙的原因或戰(zhàn)爭、或饑荒。追溯歷史,在唐中后期發(fā)生了安史之亂、黃巢起義。黃巢起義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nóng)民起義。黃巢起義軍轉(zhuǎn)戰(zhàn)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大量中原漢人南遷。林開欽先生研究認為,安史之亂導致“大批漢人進入贛中、贛北,使人口大幅增長”,“黃巢起義引起混亂,居住在贛中、贛北的南遷漢人大批進入贛閩粵邊,后來成了客家先民”[18]。唐末黃巢起義對客家先民南遷的影響可以從客家族譜博物館館藏族譜得到佐證:比如羅氏入閩始祖儀貞,長子景新,于唐僖宗之末黃巢作亂時,從吉豐徙贛州府寧都州,歷數(shù)十年,又遷閩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再如劉氏入閩祖祥公,于唐末僖宗乾符間黃巢作亂時,避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然而更多的客家先民則是在宋和元初時進入閩西。比如客家入閩張氏始祖張瑞是在重和時(1118年)入閩,居汀州寧化石壁葛騰村。其4世后裔張化孫“宋嘉泰年(1204)遷居上杭北鄉(xiāng)深坑尾西洋村”。另一支客家張氏入閩始祖張晁“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從浙江錢塘遷福建寧化攀龍里石壁堡”,其后裔圣遷、圣亨兄弟“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遷連城蓮花莊后轉(zhuǎn)徙張家營”。

        由上述可知,客家人進入閩粵贛邊是在唐末至元初大約300年間,也就是說,在此期間進入閩粵贛邊南遷漢人與先期在此的少數(shù)的土著、少數(shù)民族等經(jīng)過大約300年間的融合形成了客家先民。從時間上說,到宋末元初時客家人已經(jīng)形成。

        因篇幅所限,客家人與閩南人形成后的國內(nèi)外遷徙不在本文贅述。

        綜上所述,下面就兩支民系的“異”作以下五個方面的歸納。

        1.遷入時間不同,形成民系的時間不同。

        閩南人 閩南人南遷時間較早,東晉已基本奠定基礎;到唐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再到唐末五代時王審知入閩,福佬人已形成。

        客家人 客家人南遷時間較遲,東晉因“五胡亂華”到閩粵贛的人不太多;唐末黃巢起義后至宋末元初三百年間,才是客家形成期。

        2.遷出的原因和目的不盡相同

        閩南人 早期進入閩南的漢人原因眾多復雜,但到唐以后,閩南先民多是官方軍隊集體性遷移,呈主動性和目的性?!伴_漳圣王”陳元光率軍入閩是平亂,“開閩圣王”王審知入閩是割據(jù)。

        客家人 雖然也有因官任職而遷入,但大多客家先民遷徙的原因多是因為災難,如戰(zhàn)爭、水、旱、蟲等,呈被動性且初期目的地并不明確。

        3.遷入地點不同:

        閩南人 主要在靠近沿海較平坦廣闊的地區(qū),在閩南民系基本形成后,也有部分人遷居在較靠近海的山區(qū),如新羅、漳平、大田、安溪、仙游、德化、永春等縣。

        客家人 主要在離海較遠的山高林深的閩粵贛邊山區(qū),或山區(qū)小盆地。

        4.形成的文化不同:

        閩南人 以“海洋文化”為主的漢文化;富有開拓、敢拼、冒險、從商、精明的特點;居住在山區(qū)的閩南人往往既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山里文化特點。

        客家人 以“農(nóng)耕文化”為主的漢文化;相對保守,形成了聚族而居、固守傳統(tǒng)的特點。由于長期的遷徙和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歷史又造就了“開拓進取、艱苦奮斗、崇文重教、愛國愛鄉(xiāng)”的客家精神。

        5.遷徙心理不同:

        閩南人 雖是南遷漢人,但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統(tǒng)治者”、“征服者”的身份來到閩南。雖不是本地的“主人”卻勝似主人,有較大的優(yōu)越感。

        客家人 由于平原廣闊地早已被人占領,無處可去的客家人只能來到人煙稀少山區(qū)的。這里原來有“主人”,只好以“客人”的身份“客而家焉”,形成“隱忍”與“抗爭”看似矛盾的文化,才得到生存。

        3 結論

        從閩西、閩南張氏部分族譜記述和分析,結合其他方志、眾多學術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客家人和閩南人是二支既密切相關又各具特色的漢族民系。他們的先民主體均來自南遷中原漢人,是“漢族的一支民系”,是血緣相近,血濃于水的骨肉兄弟,都是中華漢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由于遷徙的時間不同,遷徙的原因不盡相同,遷居地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客家人與閩南人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就如一棵參天大樹中的根、干、枝,根本同源,枝繁葉茂,為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繁榮昌盛各自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廣東省興寧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興寧文史第二十七輯,2003年,第1頁。

        [2]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廣東省興寧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2003年,第17頁。

        [3]《福建上杭張氏聯(lián)譜》,上杭張氏聯(lián)譜編纂委員會編印,2008年 第104頁。

        [4]《福建上杭張氏聯(lián)譜》,上杭張氏聯(lián)譜編纂委員會編印,2008年 第103頁。

        [5]《福建連城敦睦堂張坊張氏宗譜》,2004年版,楊椿主編,第6頁。

        [6]《漳平市溪南張氏麒麟祠族譜》,2008年版,張善全主編 第23頁。

        [7]《漳平市溪南張氏麒麟祠族譜》,2008年版,張善全主編 第9頁。

        [8]《德化張姓志》,2007年版,張千秋主編,第42頁。

        [9]《德化張姓志》,張千秋主編,2007年版,第41頁。

        [10]《儒林傳芳》,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

        [11]張志民:《福建張氏支派探析》, 張氏家譜網(wǎng)http://www.zhangshijp.com/index.html

        [12]楊瀾:《臨汀匯考》卷一,清光緒4年。第7頁。

        [13]林開欽:《客家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018年,第15頁。

        [14]徐杰舜:《閩南福佬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吉首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72頁。

        [15]徐杰舜:《閩南福佬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華南漢族族群研究之五》,《吉首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第72-73頁。

        [16]林開欽:《客家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79頁。

        [17]楊瀾:《臨汀匯考卷一·建置考》,清光緒四年,第7頁。

        [18]林開欽:《客家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0、23、24頁。

        作者簡介:

        邱甫田,客家族譜博物館負責人,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客家學。

        猜你喜歡
        閩南人族譜異同
        半張族譜:臺灣三兄妹的尋根之路
        閩南華僑華人移民歷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青年時代(2020年21期)2020-09-29 07:45:20
        論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yè)專業(yè)文化建設的校企文化融合
        從中日民間故事窺探中日文化差異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14:41
        大陸和港澳臺初中歷史課標在中國文化史方面的異同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3:55
        簡論謝靈運與柳宗元山水詩思想內(nèi)容之異同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9:46
        吳有春
        海峽旅游(2016年5期)2016-06-01 22:34:08
        族譜撰修與宗祧承繼——以祁門高塘王氏為中心
        二戰(zhàn)后新加坡華人族譜編纂研究
        日本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电影网|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www666|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草逼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又大又硬又粗|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精品女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网国产精品一区|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亚洲AV综合久久九九| 国产自拍伦理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全视频| 色伊人国产高清在线| av免费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在线观看 | a毛片全部免费播放| 青青草针对华人超碰在线| 亚洲av高清天堂网站在线观看| 偷偷色噜狠狠狠狠的777米奇| 亚洲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av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国内老熟妇对白xxxxhd| 99在线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人妻|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亚洲区在线| 激情网色图区蜜桃av| 少妇无码太爽了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 欧美 激情 小说 另类| 欧美成人网视频| 亚洲av乱码二区三区涩涩屋 |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四虎|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专区 | 啪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入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