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燕虹
一、信息化教學
(一)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點
1.提高學生上課積極性
中職學生普遍的學習狀態(tài)是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對于數學,學生懼怕數學,認為數學是枯燥、乏味的。在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聽完引入部分就已經昏昏欲睡,能全程跟著老師上課思路的寥寥無幾。但是通過平常的教學觀察,只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例如,播放幾何畫板動畫、PPT圖片演示等,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信息化手段,題目都是事先準備,只要在課堂上播放,快速且清晰,省去了教師寫題的時間,也保證每位學生都能看清題目,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一些教學App除了能展示題目之外,還能發(fā)布作業(yè),并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yè)情況,教師在上課時能根據App反饋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二)中職數學信息化教學現狀分析
在中職數學教學中,信息化教育仍然沒有普及。大部分的職高數學課堂仍然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菰锏臄祵W知識使得原本就沒有興趣學習數學的學生更是放棄數學學習了。但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利用各類教學App,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職高學生的手機操作能力較強,利用手機答題,形式新穎,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信息化教學設計策略
(一)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職高數學基礎模塊下冊第十章第一節(jié)內容,為第一課時,學習計數原理可以幫助學生從簡單數數提升到方法提煉,也是進一步學好排列與組合、概率等知識的基礎。其中,分類與分步思想對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教材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我通過情境設置,從學生實際事例出發(fā),以15軌道班暑假去上海實習為主線,從寧波到上海,車站到酒店的出行方式設置各類問題,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延伸,使教材處理更貼近學生,貼近專業(yè)。
(二)學情分析
高一軌道運營專業(yè)的學生,年齡為16到17歲左右,男女比例均衡。軌道班的學生入學成績較好,比較活躍,但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時,不少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注意力容易分散。
(三)教學目標
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數學學習者在學習數學或學習數學某一個領域應達到的綜合性能力。本文結合課程的總目標及數學核心素養(yǎng)目標設計了“計數原理”的教學目標:
數學抽象:通過生活實例引入抽象出一般規(guī)律,從學生計算由寧波到上海的出行方式的方法抽象到分類計數的定義,簡單形象,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
邏輯推理:學生需要通過分析,判斷應采用的方法,再進行計算,這需要學生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
數學建模:根據具體問題的特征合理選擇兩種計數原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的問題。本文設計了一系列上海出行、選課的問題,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分析,選擇合適的數學模型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數學建模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事先在超星學習通軟件中發(fā)布微課,內容為學長發(fā)來的求助視頻:
每年暑假,軌道班學生都要到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進行為期3個月的學習,希望能幫他們安排從寧波到上海的出行線路。視頻中包含兩個問題:①從寧波到上海有幾種出行方式,每種出行方式有幾個班次。②從上海錦江之星武寧店到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有幾種不同的線路安排。
2.設情境,興趣導入
通過課前準備,學生已經有了相應的調查結果。請學生分享查詢成果,教師運用插件將答案填入幻燈片內。這時向學生提問:從寧波到上海有幾種不同的選擇呢?學生思考之時,教師由此揭示課題,引出分類計數原理的概念。本步設計做到了以學生為本位,以生活為情境。
3.動腦思考,探索新知
繼續(xù)以軌道班暑期上海學習事件為主線。以到達上海后入住酒店為例1的內容。
根據學生調查,從酒店到曹楊路站有3種不同的選擇,從曹楊路站到大學有2種不同的選擇,學生思考后回答從酒店到大學共有6種選擇,教師詢問思路。課上,大部分學生是連線后數出來的,有學生提出先選第一段的路線,再選第二段的路線,第一段的3條路線每條都可搭配2條第二段路,所以3×2=6種選擇;也有學生提出,3個2相加得6種選擇。課堂有序互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時,教師根據學生解答思路,分析分步解決計數問題的方法,順勢得出分步計數原理,實現知識的遷移。
例2采用視頻引入,繼續(x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位學長需要從上海虹橋站直接出發(fā)去大學,途中需要經過兩個換乘站,問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
完成例題后,進一步讓學生歸納兩個計數原理的聯系與區(qū)別,以更好地掌握兩種原理的運用。
順著情境,到達大學后下一步是進行選課,由此產生了例3。每個學生需要選課兩門,要求如下:
學生在課堂初次碰到這類題目,表現出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部分基礎好的學生通過超星學習通上的搶答功能獲得答題機會并得出正確答案,其余學生借助思路領會思考過程,理解此題是兩種計數原理的結合應用,需要先分類再分步,這一步互動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4.解決問題,鞏固新知
教師適時根據超星學習通反饋的情況進行有目標地分析,優(yōu)化課堂時間和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5.自主提問,適當延展
通過學生自主提問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探究疑難、發(fā)現規(guī)律、參與評價,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6.課時小結,布置作業(yè)
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學生暢談收獲,并完成課堂學習評價表。
布置課后作業(yè),反饋教學情況。在實踐活動作業(yè)中,要求學生分組尋找生活中的計數原理,使學生了解,數學不僅僅是課堂上的計算,同時也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五)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在教學方法和評價模式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教學App超星學習通,使得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數學課堂,特別是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讓數學服務于專業(yè)、服務于生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吳翠蘭.試論中職數學信息化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刊),2012(6).
[2]彭朝霞.數學信息化教學淺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