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復旦大學經(jīng)濟學博士。中國首席經(jīng)濟學家論壇理事及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最近有句話特別流行:顏值比你高的人,活得比還你努力!這句話催生了好多人的焦慮:相貌平平的我,不如人家努力該怎么辦?過去三十年,焦慮癥患者的比例飆升了12倍,估計就和努力的標桿不斷提高有關系。
在人的一生中,焦慮以各種各樣的面目出現(xiàn)。從心理學角度看,有一些焦慮是與生俱來的。受精卵在子宮溫暖的羊水里成長了十個月,呱呱墜地,與母親的共生關系到此結束,臍帶一剪斷,就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物體。人,在來到世界那一瞬間,焦慮就開始了……因為離開了子宮,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心里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便是人類最本源的焦慮。
此后,一部分人的焦慮來自于匱乏以及對匱乏的憂慮。比如,從小生長在貧困的地區(qū)或者貧窮的家庭,挨餓的滋味很容易在人的心里種下對物質匱乏的焦慮。不僅物質的匱乏讓人產(chǎn)生焦慮,愛的匱乏也會產(chǎn)生焦慮。幾乎每個微信群,我們都能看到一兩個這樣的人,無論誰說句什么話,他都點贊,無論誰發(fā)個鏈接或者圖片,他都“感謝分享”。討好、附和是他和周圍人建立關系的一種模式。在情感上匱乏的人,對關系,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社會關系,都有一種本能的焦慮。心里揣著太多的顧慮,嘴上就有太多的忌憚,所以,他們的表達里有太多的言不由衷。所以有人說,愛,是人生最強大的盔甲。身后有愛,性格里才有自信,才有所向披靡的陽光和燦爛。
除了這些與生俱來、與個人成長際遇有關的焦慮之外,我們這個時代最深層的不安不是來自于匱乏,而是來自于比較。那些坐在精神科醫(yī)生的診室里,功成名就的人,其焦慮大多屬于此類。你總是忍不住拿別人擁有的東西跟自己比較,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優(yōu)秀、不成功?!皟?yōu)秀”文化本質上就是攀比文化,這種攀比來自社會主流價值觀里的優(yōu)秀控。努力的目的是為了上進,所謂的“上進”就是比別人優(yōu)秀。
但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沒有想到去追問:我為什么要比別人優(yōu)秀?做一個人,是不是可以普普通通?十年前,有一個故事很轟動,就是復旦教師于娟的生命日記《此生未完成》。一個非常努力,非常優(yōu)秀的女性,在臨終前反思自己致病的原因之一:“太過喜歡爭強好勝,凡事都要做到最好,太過喜歡統(tǒng)領大局,太不甘心碌碌無為……”為了讓自己優(yōu)秀,她通宵達旦地讀書、寫論文,讀了兩個碩士一個博士,該拿的學術獎項她都拿了,所有能爭取的榮譽她都不放過,最后,不得不放棄的——是自己的生命。當病魔要取她的性命的時候,她才恍然醒悟,所有的榮譽、成功、優(yōu)秀都抵不過一條普普通通的命。
在一個太過努力的社會,所有人都活得很焦慮。優(yōu)秀的跟更優(yōu)秀的攀比,產(chǎn)生“不夠優(yōu)秀”的自卑感。普通的跟優(yōu)秀的相比,產(chǎn)生自己沒有價值的自棄心理。“必須優(yōu)秀”是個畸形的價值觀,它激發(fā)出來的“努力”,壓垮了很多人,不僅僅是資質平平的人,也包括一些出類拔萃的人。
如果你無論是坐在路邊為別人鼓掌,還是站在臺上聽別人為你鼓掌,都可以很開心。其實,不努力,也是可以的。隨遇而安,或許是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