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寧
[摘? 要]我國歷來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先后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其中《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國制定的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性法律。未成年人保護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我們應共同肩負起保護的責任,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關鍵詞]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律特點
[中圖分類號]D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8)02-0028-05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有這樣一段酣暢淋漓的話語:“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這足以反映出國民熱切期待“少年中國”這樣一種振奮人心的精神出現(xiàn)。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他們身上寄托著父母的期望,更寄托著人類的期望。今日的兒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們的生存、保護和發(fā)展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先決條件。但未成年人又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而對弱勢群體進行特別保護是人權理論發(fā)展和法律保護的價值取向之一。據(jù)統(tǒng)計,我國未成年人約占全國總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是否健康地成長,不僅對每一個家庭,甚至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興衰成敗都會帶來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一、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概述
在我國,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這一特殊群體,獨立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逆反表現(xiàn)逐漸增強,無論是從身體、心理還是思想,都處于過渡階段,在逐漸走向成熟,逐漸趨于穩(wěn)定。不同的社會、不同環(huán)境對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社會責任、法律責任等等都有一些要求和社會規(guī)范,都會對其產(chǎn)生不同的教育和影響。目前,我國針對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性法律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法律,用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在我國其他法律中也規(guī)定一些條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尤其《憲法》作為我國根本大法,運用其最高的法律效力,關懷著未成年人。這些法律,都有其自身的原則和特性,在保護未成年人過程中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
(一)《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產(chǎn)生與法律特點
1.《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產(chǎn)生。1992年1月1日,我國施行了第一部保護未成年人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確立了我國保護未成年人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依據(jù)該法,全國上下相繼出臺或者修改完善許多地方性法規(guī),并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這一機構,強有力的推動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開展,取得了空前顯著的成效。但也存在執(zhí)法主體不夠明確等問題,一些新問題接踵而至。例如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使不少青少年沉溺于網(wǎng)吧無法自拔,大量農(nóng)民進城務工等使父母對子女生而不養(yǎng)、養(yǎng)而不教、教而不當,校園安全事故頻頻發(fā)生等一些突出的問題和矛盾,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及健康成長均產(chǎn)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國家分別于2006年和2012年對此項法律進行2次修訂。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由56條增加到72條,有25條是新增加的,內(nèi)容上更是吸納了國際人權文件中的一些原則和宗旨,使該法更加適應新形勢下保護未成年人工作的需要。
2.《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法律特點?!段闯赡耆吮Wo法》的法律特點主要包括:
(1)明確了中央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同時也明確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第七條明確規(guī)定:“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nèi)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有關部門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可以看作是一種剛性條款,從某種意義上解決了誰應該對未成年人保護負責的問題。
(2)首次確認未成年人的幾大權益,在總則中設專條加以規(guī)定,使得該法對未成年人的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和明確,進一步擴大了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范圍,適應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實際需要。
(3)進一步明確司法保護和法律責任,該法明確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在司法活動中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并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p>
(4)立法宗旨實現(xiàn)進一步突破,確定“兒童優(yōu)先”原則。該法規(guī)定在保護未成年人工作中要把“優(yōu)先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作為一項原則,“公共場所和學校發(fā)生重大突發(fā)事件時,應當優(yōu)先救護未成年人”等也予以明確。這是國內(nèi)立法吸收和轉化國際人權文件中相關規(guī)則的一個完美呈現(xiàn),預示著我國立法與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宗旨和原則相接軌。[2]
(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產(chǎn)生與法律特點
1.《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產(chǎn)生。由于法制觀念淡薄、法盲現(xiàn)象嚴重,未成年人在不知什么是違法犯罪的情況下觸犯刑律的事件屢有發(fā)生,而因缺乏法律意識,在自身受到侵害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時卻不會保護,吃啞巴虧的人也確有不少。社會、家庭等各方面的保護和幫助需要未成年人的配合和自我保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繼《未成年人保護法》之后,國家于1999年又制定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于2012年10月26日進行1次修正,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將第四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對于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刑事案件,不公開審理。”該法對未成年人犯罪發(fā)展各環(huán)節(jié)都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對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學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員會、農(nóng)村村民委員會等各方面主體都賦予了相應的法律義務并就違法行為規(guī)定了相應的責任。該法讓未成年人明確知曉哪些事情不能做,并且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自我保護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維權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更是維護法律的尊嚴。
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律特點。(1)“犯罪是可以預防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以預防不良行為為抓手。要防止未成年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反社會行為。該法的制訂不僅積極有效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fā)展權等各項權益的實現(xiàn),也是在告誡未成年人、告誡社會,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2)深入對不良少年的挽救與矯治的重視,加強對未成年人的道德行為的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對處理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決定要有利于未成年人悔過自新,比如送工讀學校、予以治安處罰或訓誡或者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等。對已經(jīng)犯罪的未成年人,該法則強調(diào)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該法既具有中國特色,也符合《聯(lián)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等國際條約所提出的原則。
(3)著重治理社會治安與文化環(huán)境。在社會治安方面,未成年人對犯罪行為的識別能力、抵御能力較弱,容易讓違法犯罪分子趁虛而入,教唆、脅迫、引誘其實施不良行為或犯罪行為。在文化環(huán)境方面,傳播媒介的宣傳引導及娛樂場所的運營情況等直接影響著未成年人的行為。因此,該法重點消除社會環(huán)境中的這些不良現(xiàn)象和問題,把凈化社會環(huán)境、減少不良因素侵蝕作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任務,積極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3]
綜上所述,這兩部專門性法律的頒布實施,把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和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均納入了法制軌道,一方面增強了全社會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意識,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日后我國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三)《憲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模式
列寧曾說過:“憲法是一張寫滿人民權利的紙?!蔽覈鴳椃ㄒ?guī)范明確提到了“青年”“少年”“兒童”“未成年人”,作為憲法上的特殊主體,未成年人需要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和積極保護。憲法規(guī)范提供了未成年人權益的憲法保護的依據(jù),確定了憲法保護的基本內(nèi)容、基本權利及其對應的國家義務、國策及其對應的國家義務、憲法原則和精神等都是憲法保護未成年人的依據(jù)。而憲法自身所建立起的國家機關的協(xié)調(diào)機制、權力監(jiān)督機制對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而言也具有重要意義。憲法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有利武器,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是回應現(xiàn)實困難的需要。社會各界應當充分發(fā)揮憲法在保護未成年人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使立法機關重視完善對未成年人的特別立法,國家履行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義務,為保護未成年人提供更有力地法律支持。
二、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
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是基于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法律等平臺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財產(chǎn)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促成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問題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一直都特別重視,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專門性法律,出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憲法》等法律中也規(guī)定一些原則性條款條例在保護著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已經(jīng)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結合國情,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大力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和法制環(huán)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這項工作仍然任重道遠。[4]
(一)法律保護體系不夠健全
我國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日益加大,法制化道路正在步入正軌,但在未成年人法律保護體系方面還是存在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和不足之處。一方面是法律法規(guī)存在缺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律體系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僅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兩部法律是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專門法律,關于未成年人其他權益的法條和解釋也是依附于其他專門性的法律法規(guī)之中,并未成為系統(tǒng)的、專門的體系,不利于實際運用。另一方面是配套立法不夠,缺乏可操作性。在上述兩部專門的法律和其他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中,有很多條款是原則性的條款,雖然有內(nèi)容、有方向,卻缺少具體的實施方式、實施部門,也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罰則,在實踐中難以把握和適用,難以收到立法的效果。新修正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在具體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的一些問題上仍然缺乏明確的界定。而且,地方在根據(jù)《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制定《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細則》等法律條例時,也顯得過于粗糙,不具體,配套措施跟不上,部分規(guī)定形同虛設,使得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的維護。
(二)意識缺乏,綜合治理尚未形成合力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見諸于教育、文化、工商、公安、法院等眾多領域,當前,全社會對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已形成基本共識,但將這項工作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guī)劃、實現(xiàn)家庭、學校、社會三重保護和預防工作的整合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一些地方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貫徹落實不夠到位,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力度還有待加強。有些地方甚至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知之甚少,有的教師、執(zhí)法者等對其不夠了解,社會知曉率不高。政府管理部門依法保護未成年人責任意識亟待提高,有的地方政府未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等機構,組織協(xié)調(diào)機構不健全,成員單位缺少協(xié)調(diào)溝通,措施銜接不上,工作脫節(jié),形不成合力。有些地方和部門重經(jīng)濟發(fā)展,輕社會治理,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監(jiān)督管理等方面明顯缺位,得不到落實。有的地方把政府職責推給共青團和婦聯(lián)組織,研究制定保護措施存在滯后的現(xiàn)象。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是一場“持久戰(zhàn)”,必須做到全社會齊抓共管。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或者輕度違法行為應當具備超前干預的意識和警惕性,并適當加以干預,使其得到及時矯治,使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三)社會環(huán)境較差,未成年人成長環(huán)境堪憂
1.家庭責任方面,監(jiān)護職責沒有得到有效履行。某些監(jiān)護主體素質低下,行為不良,對子女或簡單粗暴、或放任自流,缺乏情感溝通,家庭失去了應有的教育和保護的職能,甚至有的家庭存在遺棄、殘害未成年人的現(xiàn)象,從拐賣、遺棄、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案例分析來看,受害人多為缺乏家庭監(jiān)護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離異家庭子女和暫時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這種惡劣的成長環(huán)境,給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2.校園體罰等傷害學生、侵害學生人格尊嚴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教師缺乏對學生情感需求的關注,批評多、鼓勵少,缺乏應有的道德引導和培養(yǎng)。校車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事件也屢有發(fā)生,學校在未成年人的身體健康、衛(wèi)生保健方面有所忽視,安全制度落實不到位。
3.社會上的不良環(huán)境及不良文化思潮,比如雇傭童工現(xiàn)象依然存在、學校周邊仍舊存在黑網(wǎng)吧、網(wǎng)絡上存在大量不健康信息等,這些給未成年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帶來嚴重的阻礙,對其成長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困擾。而且,社會保護力度不強,有些未成年人長期受到虐待、家庭暴力等侵害,群眾自治組織、政府相關部門依舊存在干預不夠,保護不力的問題。
(四)開展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強弱差異較大
由于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即便是處在同一年齡段的未成年人,他們的生活、思想以及對待事物的看法均存在差異。我國在開展未成年人的權益保護工作時也存在一些薄弱地區(qū)。城市的保護工作要優(yōu)于農(nóng)村,而貧困的農(nóng)村地區(qū),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和預防機制不健全,長久受教育程度低、普法落后、意識淡薄的影響,特別是農(nóng)村中小學學生女生輟學率遠高于城市,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等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當下,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人數(shù)有所增加,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惡劣,生活無保障,這一特殊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長期被忽視,輕微違法以及被傷害現(xiàn)象已經(jīng)十分嚴峻,問題日益凸顯。這些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讓我們清醒的意識到,在我國部分地區(qū)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受到重視并走向成熟的同時,必須要有針對性地加大農(nóng)村等薄弱地區(qū)、特殊群體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力度,擴大覆蓋面和影響面,保證我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工作的均衡性、全面性。
三、完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對策
(一)建立并完善保護青少年權益的各項法律條例
掌握好政策法律,是做好維權工作的堅實基礎。從中央到地方,已經(jīng)制定并頒布了許多保護未成年人、保護青少年的法律條例。但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涉及到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制定出一部集實體法、程序法于一體的綜合性法律,不僅涉及青少年成長的所有問題,又能解決青少年合法權益保護中的所有問題,這是不現(xiàn)實的。各項法律條例的完善都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
青少年專門立法工作,是做好維權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各級團組織應當主動爭取黨政、人大等方面的支持,協(xié)助有關部門做好青少年專門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工作。已經(jīng)頒布實施青少年保護條例的地方,各級團組織要積極做好條例的普及和宣傳工作,主動參與協(xié)調(diào)、監(jiān)督、檢查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情況,同時做好條例完善、修訂的準備工作;正在起草、審議青少年保護條例的地方,各級團組織要積極參與,努力推進立法工作的進程。在制定或完善法律條例時,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精神基礎上,一方面應當注重樹立青少年權力的主體意識,了解并貫徹好青少年權益保護的思想和原則;另一方面結合當前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的矛盾與問題,及時建立或加強一些單項立法,并注重考慮其實施的可操作性,以及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專門法律的協(xié)調(diào)性、統(tǒng)一性,以便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能夠更好地依照政策法規(guī)來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二)強化維護青少年權益工作的責任意識
共青團在維護青少年權益工作上存在政治優(yōu)勢,黨和政府一貫要求并支持共青團代表和維護青少年權益,希望共青團能夠密切聯(lián)系青年,及時、準確、具體地反映青少年的心聲和要求,發(fā)揮好黨和政府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diào)作用?!段闯赡耆吮Wo法》中也明確規(guī)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協(xié)助各級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廣大青少年更加需要共青團能夠履行“代表、維護”這一社會職能。因此,作為團干部,我們必須要自覺地承擔起維護青少年權益的職責,端正態(tài)度,明確責任,深入基層,了解青年,主動發(fā)現(xiàn)并解決矛盾和問題。在加強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自我防范意識的同時,更要明確我們自身的工作責任,充分意識到正確地代表和維護青少年權益這一工作的重要性、時代性、緊迫性。在積極主動地反映青少年呼聲、為其解決切身利益等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堅持原則,顧全大局,做到合理的要求馬上辦、有困難的要求盡力辦,做到引導青年、服務青年、團結青年、教育青年。通過努力,提高青少年的自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切實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三)發(fā)揮共青團能動作用,切實為青少年提供維權服務
共青團組織作為協(xié)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務的一個治理主體,作為維護青少年權益工作的專門組織,我們必須要及時回應青少年的維權需求,化解青少年的利益糾紛。各級團組織要堅持依法維權,與各種侵害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現(xiàn)象做堅決的斗爭。
要特別注意維護青少年的生活、學習方面的權利。有的地方拐賣兒童、青年婦女的犯罪活動猖獗,依舊存在教唆青少年犯罪的現(xiàn)象;青少年被挾持、遺棄、歧視的事件也屢屢發(fā)生。對于這些嚴重的侵權現(xiàn)象,共青團必須勇敢地站出來,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地揭露、制止并打擊侵害青少年權益的任何行為。同時針對邊緣青少年群體,我們要注重幫教和矯治,注重調(diào)節(jié)其心理狀態(tài),重塑他們對生活的信心,使他們重新走向社會正常的生活軌道。針對在校青少年,要利用學校共青團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法律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在權益受到侵害時懂得維權的正確方式和途徑。針對生活困境群體,要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共同關愛幫助,使其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對生活的信心。
(四)積極探索青少年維權專項研究
代表和維護青少年權益是共青團事業(yè)中一項政策性、開拓性較強的工作,也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社會課題。但是目前維權工作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共青團組織要在積極推進維權工作的同時,注意維權理論的專項研究。注重總結前段維權工作的經(jīng)驗,創(chuàng)新維權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可不定期地推出一批有價值的論文,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充實。當然,僅靠共青團的力量還遠遠不夠,還是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多元治理主體、合作共治的工作格局,把代表和維護青少年權益工作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5]
《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與修訂,著力解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突出問題,切實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這不僅有利于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促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更加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wěn)步建設,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家庭幸福。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切實解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推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他們不只屬于家庭,通過不斷的修訂完善,相信保護未成年人相關法律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全面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張瑜.論我國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與青少年心理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7.
[2]張晶.論新未成年人保護法特點[D].安徽大學,2008.
[3]徐建.論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法律責任[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0,(01).
[4]唐靜.當前我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5]張林.青少年自尊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責任編輯?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