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0年以降,“悲催”一詞頻繁出現(xiàn)在各大報刊、網(wǎng)站及新聞媒體中,一度成為萬千網(wǎng)民追捧和使用的網(wǎng)絡熱詞。作為古代漢語書面語詞,目前流行的“悲催”重新在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煥發(fā)生機的同時,伴隨著其語義范圍的一定程度上的改變和轉(zhuǎn)移。從傳統(tǒng)走向流行的過程中,也有著當代標新立異的年輕人崇尚新奇的心理需求這一誘因的促使。
關(guān)鍵詞:悲催 悲摧 溯源 語義范圍
“悲催”一詞最早產(chǎn)生于東漢時期,出自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边@里的“悲摧”即哀傷義。雖然此詞古已有之,但從如今的使用情況來看,人們并沒有沿用舊有的形式“悲摧”,反而更加傾向于使用“悲催”。2012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新詞語10000條》中收錄的也是“悲催”二字,其釋義為:“動詞,表示不稱意,不順心,失敗,傷心,悔恨等意思,帶有較強的戲謔意味?!倍〗ùㄔ谡劶按藛栴}時主張使用“悲摧”,他認為“悲催”的“催”是“催促”之義,與“悲”語義不符,在構(gòu)詞理據(jù)上也無法解釋,因而認為“悲催”是“悲摧”的誤寫。
《廣韻·灰韻》:“摧,阻也?!薄稄V韻·語韻》:“阻,憂也。”根據(jù)遞訓原則,“摧”可訓為“憂”?!段倪x》所收漢蘇武詩四首之二“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摧”與“愴”“悲”意義相近,是以“悲摧”屬于同義連文。在古籍中可以找到許多“悲摧”的用例,如:
(1)親朋鄉(xiāng)黨,盡切悲摧;閭里路行,咸増嘆泣。(《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文德·大唐故郭府君墓志銘》)
(2)雖身居重任,職當憂責,至于歲時稱慶,子孫在庭,顧視悲摧,心情斷絕,胡顏履載,負愧神明。(《周書·卷十一·列傳第三》)
(3)鄰邦犯順,戈戟暗于中原,帝座移居,鸞輿辛于朝野。神人感憤,華夏悲摧。(宋·李綱《建炎時政紀》)
(4)至于事變恩移,不能無悲摧感蹙之情,其事足慨也。(明·文徵明《金憲伊先生感事詩敘》)
以上例句中,“悲摧”多位于小句句末充當謂語,用以陳述說話人內(nèi)心的悲傷與哀痛。唯例(4)中“悲摧”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移至賓語前充當定語。盡管用例不多,但也可以看出唐以后“悲摧”的句法功能正趨于完善。
“悲摧”一詞因其文言色彩濃厚,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少使用,直到最早以“悲催”這一形式在2010年網(wǎng)絡上的風靡。如今其使用范圍早已超出了網(wǎng)絡,以燎原之勢擴散到各種媒體和現(xiàn)實生活中?!氨摺弊钤绯霈F(xiàn)于2010年,但當年用例尚且不多:
(5)世界杯期間,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又添新流行詞匯,先是“ME AND KAKA”被廣為傳唱,接著“悲催帝”隆重登場,火爆異常。(《江南時報》2010-07-14第02版)
到2011年“悲催”的使用激增,甚至出現(xiàn)在一些嚴肅的報紙中:
(6)有不少年輕人在網(wǎng)上自嘲為“悲催族”。都市呆不住,家鄉(xiāng)回不去,藍領(lǐng)不愿干,金領(lǐng)干不了,面對“生活之重”,在陣陣“悲催”聲中麻木了心靈、冰凍了夢想。(《人民日報》2011-05-31)
(7)可見假文物泛濫讓絕大多數(shù)民間收藏者做了冤大頭,無疑是一件很“悲催”的事,文物市場亂象叢生,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缺失。(《人民日報》2011-10-01)
“悲催”雖表示“哀傷”義,但其詞義并不比“哀傷”濃重,因為其詞義在語用中附加了輕松調(diào)侃的語義色彩。重新進入現(xiàn)代漢語視野的“悲催”,已成為當代年輕人表達不滿情緒的流行詞。如:
(8)俗話說,開源加節(jié)流。但是在這個連盒飯都連連漲價的年代,理財真是一個悲催年代的悲催話題――用和以前一樣多的錢過和以前一樣的生活,似乎很不可能。(《羊城晚報》2012-12-23)
(9)兒時的玩伴,永恒的經(jīng)典,25年后華麗回歸大銀幕。這個懷舊牌打在了無數(shù)70后、80后的心坎里,藍精靈、格格巫還有那只悲催的阿茲貓不知陪伴了多少人走過了難忘的童年。(《南方日報》2011-7-30)
(10)首先要吐槽一下某局萬惡的“保護”政策,讓電影《超凡蜘蛛俠》的大陸上映日期悲催地排到了八月底,足足比北美遲了差不多兩個月?。ㄐ吕擞螒?012-8-8)
作為古代漢語書面語詞,重新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復活的“悲催”本應繼承其莊重的文言色彩,用于正式語體。但從在網(wǎng)絡上開始出現(xiàn)起,“悲催”的使用就有“小題大做”的修辭意圖。年輕人若說某事很“悲催”,也就相當于承認或暗示了這些事其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聽者也并沒有因?qū)Ψ降摹氨摺倍械酵葱募彩住?/p>
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和范圍的擴大,“悲催”詞義中附加的“調(diào)侃”色彩成為語義焦點,比其概念義“哀傷”還要突出。古語詞“悲催”的概念義反而被現(xiàn)實語境所削弱,從而消解了“哀傷”的程度,更加符合當前年輕人的真實生活,并產(chǎn)生了高于生活的夸張效果。而這種陌生化的略帶夸張的修辭效果正是語言使用者所追求的,這也正是“悲催”成為流行熱詞的重要動因。
參考文獻:
[1] 丁建川.“悲催”與“悲摧”[J].咬文嚼字,2012(1):38-40.
[2] 李馨.鳩占鵲巢的“悲催”[J].語文建設,2011(5):36-37.
作者簡介:盧方舒,1997年,女,籍貫:河南商丘,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