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恒 趙忠彩
摘 要:聽課活動對促進和推動教學改革發(fā)揮著主要作用。聽課是教師成長的“加油站”,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充電寶”,是教師教學和教研融合提升的“鏈接點”。教師聽課需要用心去“品”味,用眼去“捕”捉,用腳去“踐”行。
關鍵詞:聽課;優(yōu)點;閃光點;落實點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5-0043-01
當前,學校實施和開展多種形式的聽課活動對促進和推動教學改革發(fā)揮著主要作用。但是在現實中,部分教師在聽課的過程中帶著敷衍應付的心態(tài)和“挑剔”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則會導致聽課流于形式而毫無意義。本文就聽課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淺談三“點”看法。
一、用“品”味之心去享受“優(yōu)點”
思路決定出路。聽課的質量高低取決于心態(tài),聽課要轉換思維,換一種心態(tài),以“品”味之心去享受。真正意義上的聽課在于“心”。一堂課是否有價值,都需要教師用心去“品”其味,“享”其氣,這需教師帶著欣賞和享受之心態(tài)去“品”味,不僅能品出課堂優(yōu)點,還能反觀對照出自己的“等級段位”來,既提升別人,也提高自己。在“品”味的過程要有原則,在聽課的過程中要用辯證的頭腦和挑剔的眼光學會鑒別,不要神化別人,也不要愚化自己,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鑒別,不全信,不照搬,應有選擇地學習。其實,聽課也是一種享受,它是教師的一種教學基本功,也是教師的一種自覺進修,更是教師的一種職業(yè)提升必經之路。聽課,可以提高對自我的認識。我們在聽課過程中,不時地和執(zhí)教者的思想及行為作比較,與自己共鳴處則倍感舒暢和開心,比自己優(yōu)越處則暗自叫絕。聽課如同是對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一種充電,是對自己專業(yè)能力水平的有效檢測。聽別人講課,是在學習,是在對比,也是在享受,享受新教育理念怎樣完美地運用到課堂上,享受教師語言的勉勵:享受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享受后浪推前浪的激情。不同的課堂教學總是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與思考??傊?,聽課是一種美的享受,是教師間智慧、專業(yè)與思想相互交換疊加增加能量的過程,聽課更是一種欣賞教師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過程。
二、用犀利之眼“捕”捉“閃光點”
“借其所長為我所用,見其所短以之為鑒”,這是聽課目標所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聽課的出發(fā)點,不在于事無巨細,更不能求全責備,聽課要聽出特點,抓住實質,關注細節(jié),捕捉閃光點。聽課不僅要用心去聽,而且還需仔細去看。一看教師,看看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如何;二看學生,看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得如何。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甭犝n者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是審美者而不是批評家,要用犀利之眼“捕”捉授課者的閃光點,為我所用;用美的眼光去感受授課者儀態(tài)、語言和板書美等外在的美;用“心眼”去領悟和發(fā)現授課者精巧的思維、嚴密的推理和嚴肅的實證來充分展示科學的理性之美。這就要求聽課者一方面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和管理者,而不是旁觀者;另一方面,聽課者也需要具備一雙靈動的眼睛去捕捉授課者的閃光點,能關注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實效性。此外,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要用犀利之眼“捕”捉和發(fā)現授課教師的閃光點,以謙虛“空杯”的心態(tài)去接納和吸收有益營養(yǎng),勤思考,細揣摩,多對比:哪里比自己好,好在哪里?我該怎樣學?并用挑剔欣賞之眼光去審視授課教師的語言、板書、課堂結構和設計,用心去體會教學之精彩和閃光之處??傊?,無論聽哪一種類型的課,它們或多或少都有其可取之處,只要我們以犀利之眼“捕”捉它的閃光點,以一種寬容、欣賞的心態(tài)去聽課,就一定會在課堂中挖掘和探尋到自己想要尋找的礦藏。
三、用腳去踐行“落實點”
著名教育家錢夢龍曾說:“教師聽課要本著欣賞的眼光、研究的心態(tài)、謙虛的精神和分享的神情,去看、去聞、去品、去悟,經常堅持去聽課,去品悟不同類型、不同科目、不同教師的授課,聆聽評課教師的意見,就會促使自己的授課水平產生質的飛躍?!甭犝n也是教師自我檢驗和提升教學能力的法寶,“聽”以致用。只聽不想、不總結,那是白聽,是浪費。如果又聽又想,又總結,才有可能有進步、有提高。聽課中,要多聯系和對照自己。向別人學習,其實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有賴于自己的觀察、思考與踐行,只有通過努力將別人的教育教學思想轉化為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來學習別人的經驗,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聽課,需要我們置身于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審視教師課堂教學的落實點;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悟到課堂教學的無形能量,感受到學生成長的可塑性和可發(fā)展性。聽課教師的思路必須跳出課堂,進行一些理性和感性層次方面的思考,關注課堂教學效果的落實點。關注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體現了教學原則以及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中有什么獨到之處;課堂教學三維目標達成度怎么樣;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執(zhí)教者課堂教學總體評價是怎樣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