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提出品意象,走入詩詞優(yōu)美的意境;析形象,感受人物的立體豐滿;究主題,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知結(jié)構(gòu),借鑒名篇的寫作手法等策略,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細嚼慢品,品味作品的深蘊。
【關鍵詞】高中語文 文本細讀 意象 形象 主題 結(jié)構(gòu)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123-02
每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的嘔心之作,都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如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真可謂“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薄6鼙贿x入語文課本做教材的文章更是優(yōu)中選優(yōu),每一篇文章都是相關題材作品中的精品,無論是寫作結(jié)構(gòu)還是寫作內(nèi)容,都有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琢磨的精彩之處,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細嚼慢品,品味作品的深蘊。
一、品意象,走入詩詞優(yōu)美的意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詞表達情感時,往往把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寄托在客觀的物象上,這種滲透著作者感情的客觀事物就是詩歌中的意象,鑒賞詩歌一定要細品意象,走進意象所營造的意境,才能真正地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品意象,我們要分析意象自身的特點并且要加以聯(lián)想,來理解意象在詩歌中所寄寓的感情,這樣我們才能透過意象的“迷霧”,看見詩歌盛開的花朵。
例如,學習辛棄疾的《登建康賞心亭》,詞中有段景物描寫,“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它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魅力呢,我們現(xiàn)在就來細細地品味一下。落日的光線已經(jīng)不如正午的陽光強烈,甚至正逐漸地失去光輝,所以在失意的人的眼中,它就帶了凄涼的色彩,對于國家來說,就代表了國勢的衰微,而落日在樓頭,被高樓遮擋,我們所見的就只能是落日的一半,作者為什么要這樣來組合呢?殘陽如血,是詩人滴血的心,落日一半,是殘破的國土,詩人從形象和色彩上描繪了當時的形勢和自己的心情;接下來詩人又從聲音上來進一步地渲染,鴻雁,本就是候鳥,不斷遷徙、流離,而現(xiàn)在還是斷鴻—— 一只失群的孤雁,叫聲該是怎樣的凄涼啊,這一聲聲的哀鳴,回響在詩人的心中,提醒著他,自己就是那只失群的孤雁,飛在這半壁江山,做個游子。不用詩人自己去呼喊、去號啕,那國土淪喪的痛心,壯志難酬的憤懣,就全部寄寓在這種凄涼的畫面里了,有形、有聲、有色,怎能不讓人心神俱傷呢?
言有盡而意無窮,景有形而情無期,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委婉細膩,要想體味詩歌的情感,就要靜下心來,慢慢地品味其中的意象,讓自己的靈魂走進詩歌的意境,和詩歌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品出詩歌的韻味。
二、析形象,感受人物的立體豐滿
每一篇作品中,都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形象,這些形象或是人物或是景物,都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但他們都隱藏在文字的后面,猶抱琵琶半遮面,如果我們不能慧眼識珠的話,這些形象就只能是平平地躺在文字中,而如果我們能夠細嚼慢品,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就立體地站在我們的面前,和我們做著面對面的對話,激勵鼓舞著我們的斗志。
例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我們應著重分析燭之武的形象特點,看看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在鄭伯的請求下,燭之武說年輕的時候尚不如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這不是謙虛,而是他的怨言,這說明他是一個有血肉的人物,而不是樣板式的英雄;“許之”,卻表明了他的深明大義,國難當前,放棄了個人的恩怨;“夜縋而出”,表明了形勢的危急,城池被團團圍住,他冒死出城,說明了他在危機的時刻,能置自己的生死不顧;游說秦伯時,他用假設的方法指出兩種情況:滅掉鄭國只會讓晉國獲利,相對的秦國的實力就會變?nèi)酰绻4驵崌?,卻會讓秦國獲利。之后他再用史實說明,晉國貪得無厭,當晉國國力進一步強大后,必然會對秦國不利,說明這兩種情況后,他請秦伯自己做出決定。在強大的秦伯面前,他能夠不驚慌,站在對方的角度分析利弊,切中要害,這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具備的素質(zhì)。秦晉退兵了,在遠去的大軍后面,我們看到了一個有勇有謀正氣凜然的英雄在自信地微笑。
很多時候我們只把它當作一篇古文來對待,重點講字詞和特殊句式,講完相關的古文知識后,讓學生通篇翻譯文章,這樣一來就算完成了任務。學生是掌握了相關的知識,但是對燭之武的形象卻沒有什么深刻的認識,這種做法其實是本末倒置,不符合我們學習古文的真實目的。
三、究主題,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
主題,是作者寫作的中心目的,不論是哪一種題材,都會有一個中心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意圖,但除了直抒胸臆的寫作方法外,主題一般都在形象之后,需要我們透過形象去探究。尤其是古代詩歌所要表達的主題,更是委婉曲折,再加上時空的阻隔,我們要想理解詩人的寫作意圖,就要深入文字,咀嚼每一個文字背后的意思,這樣才能推究詩歌的主題。
例如,李商隱的《馬嵬》,詩人對李楊的愛情是持諷刺還是惋惜的態(tài)度呢?我們就要咀嚼每一個字。開篇說“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是白白的意思,“此生休”就是今生已經(jīng)結(jié)束了的意思,為什么結(jié)束了呢?馬嵬嘩變,唐玄宗為了保全自己賜死了楊貴妃,在利益面前,立刻犧牲了愛人,而在安全后再去尋找芳魂,這是真愛嗎?作者的情感已經(jīng)在“徒”字中表現(xiàn)了出來;“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空”又是白白的意思,白聽到禁衛(wèi)軍在夜里值班時發(fā)出的聲音,但已經(jīng)沒有一點安全的感覺了,為什么會有今天的局面呢?因為曾經(jīng)那樣的奢靡生活;“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當時還在笑話牛郎織女一年只能見一次面,當時還在發(fā)著生生世世在一起的誓言,但現(xiàn)在卻要面臨著生離死別的場面,這個對比是怎樣大的一個諷刺???“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如盧家有莫愁”,在兵變面前,天子連自己心愛的人都不能保護,這還比不上普通百姓的生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jié)果呢?是當時的雞人報曉、七夕夜宴,荒淫奢靡的日常生活,荒廢了朝政,才導致今天的軍變??!
通過對于詩歌中重點字的咀嚼分析,我們就探究到了這首詩主題,詩人明顯地在諷刺李楊所謂的愛情,而他這樣寫的目的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為了勸諫當時的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轍。
四、知結(jié)構(gòu),借鑒名篇的寫作手法
優(yōu)秀的文章都能夠準確地表明主題,除了語言的準確精彩外,它還要借助清晰的條理和明晰的結(jié)構(gòu)。就像一所富麗堂皇的房子一樣,我們看到的是奢華的裝飾,而真正支撐起房子的,實際上是房子的構(gòu)架,如果沒有這架構(gòu),所有的一切就都是空中樓閣,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明晰的結(jié)構(gòu),也很難明確地表現(xiàn)出主題,所以學習一篇文章,我們也要學習作者是怎樣組織結(jié)構(gòu)來表達主題的。
例如,《勸學》是一篇勉勵人們學習的論說文,那怎樣才能明確地闡述這個道理,怎樣才能讓人肯心悅誠服地學習呢?作者精心地組織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作為論說文,首先,開篇明志,作者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讓人帶著明確的觀點看文章。接下來作者指出學習的原因,也就是說為什么要學習: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作者在這一段指出了學習可以讓人的思想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再接下來作者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也就是學習可以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一段作者指出了學習可以使人在做事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兩段分別從思想行為和做事效果兩個方面分析了學習的意義。最后作者指出了學習的方法:積累、堅持和專心。在這結(jié)構(gòu)之上,作者又用比喻論證的手法說明了學習的各種道理。
這篇文章條理清晰,結(jié)構(gòu)明確,形成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結(jié)構(gòu),直到現(xiàn)在為止,中學生的議論文也大多沿用這一思路。所以,學習名篇我們應該細心閱讀,汲取其中的精華。
盧梭說: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語文課堂上,我們也要細讀文本,細嚼慢品方知其中味。
【作者簡介】邵先凡(1970— ),男,廣西鳳山人,河池市鳳山縣高級中學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