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爭
摘 要 面對新媒體的競爭挑戰(zhàn),青島早報建設新型主流媒體,以創(chuàng)新精神搶占輿論陣地,大膽探索嘗試,打破常規(guī)抓重大新聞典型,抓組織隊伍建設,加快融合發(fā)展,打造適應形勢發(fā)展、適合自身特點的多媒體矩陣,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發(fā)出主流媒體強音。
關鍵詞 青島早報;傳統(tǒng)媒體;典型;融合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0-0093-02
近幾年來,國內傳統(tǒng)媒體受到移動網絡新媒體的巨大沖擊,紙媒首當其沖,出現了讀者群流失、廣告額大幅下滑,再疊加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處境艱難,部分都市報被迫休刊、停刊。一時間,輿論圈、理論界對紙媒的前途命運唱衰不已。而實際上,國內大多數的主流都市報媒體已基本適應了這種媒體環(huán)境變革的新常態(tài),內求變革,外拓新徑,加速融合,紛紛探索走出了發(fā)展壯大新型主流媒體路徑。以青島早報為例,在經歷了2014年、2015年紙媒整體震蕩下滑后,在2016年、2017年逆勢上揚,新聞內容精彩紛呈,發(fā)行量穩(wěn)固回升,經營額階梯遞增,發(fā)揮了城市主流媒體的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成為業(yè)界的一個典型代表。
1 牢記職責使命,發(fā)揮主流媒體擔當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日常報道中,媒體選擇“報道什么題目,不報道什么題目”“哪些題目報道多,哪些題目報道少”,看似再普通不過的技術問題、品位問題,似乎無關乎性質、本質,但若深入分析,絕對沒那么簡單。一個媒體的習慣性選擇、偏好,實際上深刻反映出了它深層次的導向問題、立場問題,正是需要媒體時刻保持警醒、不斷解決的“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問題?,F實中,并不是所有媒體、媒體所有環(huán)節(jié)都高度重視、深入思考、正確解決了這個問題,從而導致相當多低俗、庸俗、媚俗的內容搶占了熒屏、話筒、網絡、版面,甚至時不時觸碰紅線、突破底線。
1)牢牢把握職責使命,將青島早報辦成最權威主流溫情、最愛百姓歡迎的都市報。報道形式和內容上堅持“三去、三要”:即去碎片化、去板報化、去灰色調,要深度熱點獨家、要百姓情懷百姓故事、要全方位服務,探索出一條適合發(fā)展要求和早報特點的新聞報道新路子。一年多來,青島早報始終堅持這樣的辦報方針,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報紙版面比過去整齊了、大氣了,報紙的各個版面聚焦報道重點,設計大膽創(chuàng)意,常常令人眼前一亮。報道內容更加重視深度報道,民生報道,更加接地氣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經常推出深度報道、重頭報道、系列報道,向市民傳遞全市改革發(fā)展的形勢及成就。極大關注民生,改革報道方式,提高服務水平。
2)緊緊抓住重大事件報道和主題宣傳報道作為突破口,讓主流報道在報紙上“鋪天蓋地”“頂天立地”。市黨代會、市兩會等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的大事,打破以往的慣常做法,從2016年市兩會開幕,青島早報每天刊發(fā)10個版左右的報道,最高峰時一天開設14個本地新聞版報道兩會,報道規(guī)??涨?。如何提高讀者的閱讀樂趣和內容延展度,青島早報的新媒體團隊通過策劃,將視頻、微信鏈接、二維碼等方式與報紙新聞相結合,將代表委員的現場發(fā)言、受采訪場景以短視頻的方式,上傳到特定的新媒體空間,再通過紙媒的二維碼呈現給讀者,在特定新聞中起到了良好效果。開設“百姓故事,城市夢想”專欄,每天從最普通的百姓故事報道中,體現青島的城市發(fā)展,而且隨著人物增多、故事性增強和反應問題不但深刻,該欄目已經成為早報的金牌欄目。2017年的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兩會,早報每天報道20個版,在重大事件報道中,呈現了最全面、最權威、最溫情的早報特色。
2 抓典型,以超常規(guī)報道方式,形成焦點熱點事件
發(fā)現、挖掘、宣傳好身邊的先進典型,鼓舞士氣、成風化人,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也是青島早報持之以恒的工作指針。在早報發(fā)展史上,曾成功推出過救人犧牲的英雄葛路、全家住進集裝箱不忘捐資助人的飯店老板王明殿、捐出全部積蓄助學的“裸捐老人”周寶存等一大批典型人物,最先獨家報道過感動中國的“微塵”群體。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fā)現典型、報道典型、推廣典型,對傳統(tǒng)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2016年除夕夜,在青島市婦兒醫(yī)院急診科,發(fā)生了一件溫暖人心的事情——一位女患者在輸液的1個多小時時間里,目睹10位護士在除夕夜的忙碌后,包了10個百元紅包,放到護士站后悄悄離開。10個紅包上的579個字,讓很多值班護士感動地流下眼淚。上班后的第一天,這些特殊的紅包交到醫(yī)院,大家開始尋找這位患者。2月19日晚間青島早報編前會上,記者部提報“催淚紅包”選題時,總編輯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頗有潛力的典型選題,當即部署,成立重大典型宣傳指揮部,設立采訪報道組、內容生產組、宣傳策劃組、紙媒推送組、新媒體推送組、服務保障組等6個組,全編輯部鼎力合作宣推,力爭將“催淚紅包”打造成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典型。
“催淚紅包”連續(xù)報道,早報兩個月共發(fā)200多個版,全國網絡2周點擊率超2 000萬次,中央主流媒體悉數報道,2016年4月8日《光明日報》頭版頭題刊發(fā)1 800多字?!按邷I紅包”走進了高校新聞課堂,成為青島科技大學和曲阜師范大學新聞專業(yè)的實戰(zhàn)教學案例。“催淚紅包”走進全國兩會,成為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召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研討的議題。2017年1月,“催淚紅包”護士團隊被評為感動青島兩個團隊典型之一,5月,“催淚紅包”系列報道榮獲山東新聞獎一等獎,并被推選參評中國新聞獎。
3 人才優(yōu)先,注重團隊建設,培養(yǎng)“四向四做”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新聞記者提出“四向四做”殷切希望:一是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二是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三是要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yè)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四是要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yōu)良的新聞工作者。
人才建設是報紙發(fā)展和興衰的基礎,為了培養(yǎng)出一支思想素質過硬、業(yè)務能力強、貼近基層讀者的新聞記者隊伍,青島早報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不遺余力。其中,青島早報前體育部主任、資深記者馬洪文便是典型代表。
2016年7月23日凌晨,時任青島早報體育部主任馬洪文突發(fā)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6歲。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千頭萬緒的工作像以往那樣,占據了他的周末時間,長期在一線采訪、上夜班,對工作激情投入,讓他的身體不堪重負。
2016年11月8日,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發(fā)出《關于在全市新聞戰(zhàn)線開展向馬洪文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11月22日,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追授馬洪文同志青島市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并在全市新聞戰(zhàn)線開展向馬洪文同志學習的活動。馬洪文成為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優(yōu)秀代表,成為近年來青島市唯一來自新聞領域的典型人物。2017年1月,馬洪文被評為“感動青島十佳人物”。
近年來,青島早報培養(yǎng)出一批馬洪文式的新聞記者,這與編輯部長期以來重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人才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在實戰(zhàn)中培養(yǎng)年輕記者,在學習中提升資深編輯,利用先進的績效考核理念提升工作積極性,有力助推了人才發(fā)展、團隊建設和新聞質量的發(fā)展。為提高辦報質量和精品意識,鼓勵員工創(chuàng)先爭優(yōu),編輯部每季度評選“總編輯獎”,在獎項設置上,“總編輯獎”不僅僅是評選作品,還推出突出貢獻獎、創(chuàng)新成就獎、勤奮奉獻獎和新媒體創(chuàng)優(yōu)獎等獎項,讓更多的團隊和個人得到榮譽。在這樣的大集體里、大平臺上,人人有作為、事事有榮譽、天天有進步,正是風清氣正的環(huán)境孕育了尚勇實干擔當的隊伍。
4 融合發(fā)展,與新媒體一體化運營,打造傳播力新格局
推動融合發(fā)展是當前所有傳統(tǒng)媒體的唯一選擇。青島早報結合自身的實際,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陣地意識,通過學習借鑒研究,探索新型主流媒體發(fā)展路徑,以擴大傳播力、影響力。
不跟風、不流俗,內容為王,青島早報新媒體在內容和形式上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避免了微信群讀者的興趣衰減的狀況。2017年早報微信公號推送的《好消息!青島161萬老年人今起可享意外險,政府買單!趕緊告訴爹媽》《戳心!女兒的中考,一家人的中考——一位青島父親鏡頭下一年的緊張與焦灼》《在青島,誰發(fā)明了塑料袋裝啤酒?滿城酒香的季節(jié),我們四處打探解開了這個謎……》等一系列文章,推送當日閱讀量就都輕松突破10萬+。
參考文獻
[1]宋建武,陳璐穎.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我國主流媒體集團的融合轉型之路[J].新聞與傳播,2016(12):46-48.
[2]劉英魁.記錄時代脈動傳承精神力量[J].新聞采編,2018(1):4-6.
[3]王學鋒.淺議媒介融合形勢下新聞編輯的堅守與轉型[J].中國編輯,2016(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