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艷
摘 要:我國的民族聲樂是民族與時代的音樂產物,它不僅極具中國文化特色,而且在近幾年的發(fā)展中吸收美聲唱法的精良之處,形成了富有極高藝術賞析價值的中國民族聲樂。當前,我國鼓勵在各個方面提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自信,民族聲樂作為中國文化表現形式種類之一,教學歌唱實踐中發(fā)展出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本文將以民族聲樂教學為基點,以民族聲樂教學發(fā)展現狀的原因為論證出發(fā)點,圍繞著民族聲樂教學的多樣性發(fā)展狀況進行分析與論述,以求對民族聲樂教學發(fā)展的多樣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 時代特色 民族文化 多樣化 發(fā)展
我國的民族聲樂形成于不同地域、不同語言、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這樣的產生背景使得民族聲樂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因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族聲樂的教學也呈現多樣化的發(fā)展特點。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以民族聲樂的多樣化特點為依托,通過科學的演唱、教學方法使得民族聲樂藝術真正做到“百花齊放”。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先生認為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應該建立在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指導思想之上。要達到這樣的教學成果,必須在教學方法上結合民族聲樂本身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保持地方教學方法原有的特色,堅持民族聲樂教學多樣化發(fā)展的路線。本文從民族聲樂多樣化的形成原因、民族聲樂教學現狀、呈現形式以及未來發(fā)展方向展望四個方面來淺論民族聲樂教學的多樣化發(fā)展。
一、民族聲樂教學多樣化形成原因
民族聲樂教學以民族聲樂為基礎,民族聲樂本身的多樣化要求民族聲樂教學也要多樣化發(fā)展。民族聲樂本身的多樣化來源于民族聲樂的音樂元素的構成要素多樣化,而民族聲樂的教學深深根植于民族聲樂的特征,故,民族聲樂教學多樣化的形成原因在于民族聲樂音樂元素構成以及民族聲樂教學與民族聲樂的關系。
1.民族聲樂的音樂元素構成要素多樣化
民族聲樂的音樂元素主要由傳統(tǒng)文化、生活要素、審美情趣等構成。而其中,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生活要素、審美情趣等文化符號的統(tǒng)領基礎和抽象概括;生活要素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審美情趣的具象表示和孕育堡壘;審美情趣是一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生活要素的上層建筑和情感升華。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生活要素、審美情趣都不盡相同,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大相徑庭。在這樣的音樂元素構成之下,不同民族由于有著不同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地貌特征,其生活方式以及構成生活方式的生活要素皆有其獨特性,如蒙古族的傳統(tǒng)文化為游牧文化,其生活要素的構成主要是肉食、奶制品、蒙古包、草原等,蒙古族的審美情趣多與其生活經歷、生長環(huán)境以及文明類型發(fā)展程度息息相關,這就造成蒙古族音樂多富含馬頭琴元素,以長調或短調形式出現,長調旋律悠長、深沉,短調則歡快富于跳躍性,作品中多表現自然風光和民俗場景。而藏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宗教息息相關,帶有神秘色彩。世世代代于高海拔地區(qū)生化的藏族人民,其生活要素主要包括青稞、哈達、佛教、戒律、轉經輪等,這就造成了西藏人民在面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時,其音樂作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因而,不斷地追尋生命的真諦以及自我完善便成為藏族民族聲樂的特色??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風俗所孕育的音樂文化有所不同,這使得我國的民族聲樂的構成要素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2.民族聲樂教學根植于民族音樂
由于民族聲樂教學研究的是如何通過系統(tǒng)的學院派教學方法將民族聲樂教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通過不斷的練習和感悟盡量掌握“聲、情、字、味、表、養(yǎng)、象”的基本要素。而通過對民族聲樂多樣性的形成原因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民族聲樂的音樂旋律富有生動具象的民族生活場景,這決定了民族聲樂與其他音樂類型比如流行音樂的不同之處,音樂旋律是民族聲樂最大的特點。因此,民族聲樂教學想要使學生掌握“聲、情、字、味、表、養(yǎng)、象”這七個基本要素,必須堅持多樣化教學方法,以不同教學模式教授學生不同民族聲樂技巧,使學生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內涵,引導學生如何詳細盡情的體悟民族聲樂背后的民族風土人情、情感態(tài)度、表達習慣。所以,民族聲樂教學多樣化發(fā)展是由民族聲樂的學科本質所決定的。
二、民族聲樂教學現狀
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現狀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問題之一是目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層次單一,問題之二在于我國民族聲樂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演唱實踐經驗。
1.民族聲樂教學層次單一
目前的民族聲樂教學多以高校院系形式展開,在歌唱實踐教學中,多為課堂上老師教授學生聲樂知識和發(fā)聲技巧,對民族聲樂的教學僅僅停留在一維的技巧方面。根據上文的分析,民族聲樂是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顆瑰寶,由不同民族所處的不同地域以及生活習慣決定其發(fā)聲技巧;由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決定其聲樂內容表達;由不同民族的信仰和傳統(tǒng)決定該民族聲樂藝術的靈魂所在。而目前的民族聲樂教學層次過于單一,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很難使學生掌握民族聲樂情、味、養(yǎng)、象等要素。因此,其教學層次僅僅停留在一維是遠遠不夠的,民族聲樂教學絕不僅僅是教授聲樂演唱的技巧,更重要的還要注重聲樂體會和聲樂欣賞。
2.民族聲樂教學中教師歌唱實踐經驗不足
民族聲樂是一門表達的藝術,其成果以聲樂表達為載體。但是,當下的民族聲樂教師群體多關注的是理論研究,一部分教師的聲樂表達經驗并不豐富,這就使得我們的民族聲樂教育多半停留在理論階段,缺少歌唱實踐教育的基礎。在教師缺乏歌唱實踐經驗的狀況下,民族聲樂的教學偏向于機械化,使得民族聲樂的學院派表達變得、僵硬,缺乏靈動、深刻地表達,即只有書面的理論再現,沒有民族文化、民族生活、民族審美的再現。真正教學能力全面的民族聲樂教師必須是技巧、歌唱實踐相結合的,于理論中帶領歌唱實踐,從歌唱實踐中總結新理論,反復循環(huán),使得民族聲樂教學的發(fā)展欣欣向榮。
三、民族聲樂教學多樣化呈現形式
民族聲樂教學呈現多樣化的發(fā)展狀態(tài),這主要表現在民族聲樂教學內容豐富多樣,民族聲樂教學實踐方法多樣,民族聲樂教學主導方式多樣三個方面。
1.民族聲樂教學內容豐富多樣
民族聲樂教學內容豐富多樣,既包括不同民族的民歌,還包括不同地域的戲曲,以及創(chuàng)作歌曲、藝術歌曲、古曲、歌劇等內容。若將民族聲樂的教學內容細細拆分,可謂是包羅萬象,應該是一個國家所包括的所有民族的旋律式表達,這就使得民族聲樂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在演唱和教學實踐中,教師將不同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帶進課堂,使學生充分體會各地域、各民族聲樂作品的不同特點,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不同作品的辨識能力。
2.民族聲樂教學實踐方法多樣
上文已經提到,民族聲樂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民族聲樂教學必須兼顧理論與實踐,在二者的相融相通中達到教學效果的良性循環(huán)。民族聲樂的教學實踐方法可以多種多樣,不論是加大實習、實訓力度,將實訓作為教師教學效果評估的指標,將實習作為學生學習的結果考量,還是聯系校外演出機構實戰(zhàn)演練,舉辦校內民族聲樂比賽,都會促進聲樂理論聯系歌唱實踐,以理論促實踐,以實踐完善理論,提高教師與學生解決歌唱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能力。
另外,民族聲樂教學實踐方法的多樣還體現在環(huán)境與民族聲樂作品的結合上,如根據課程內容組織學生赴民族聲樂作品誕生的原始地采風,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特定地域的特殊文化。在此期間,學生可以拜訪民間藝術家、參觀藝術博物館、觀看民俗表演、游覽當地風光,深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之中,讓學生真切領會到蘊藏在民族聲樂之中的文化精髓,有助于他們提高自己對民族聲樂的感受力,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聲樂作品中所反映的內涵。
3.民族聲樂教學主導方式多樣
在民族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有教師主導課堂,教授學生聲樂知識、理論技巧、歌唱實踐,也要重視學生主導課堂,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聲樂教師以正確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的歌唱動機,從而真正激發(fā)學生對民族聲樂的興趣,最終讓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到民族聲樂的教與學中來。筆者曾在教學實踐中互換課堂主體,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以學生對歌唱的問題發(fā)問,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學習基礎來講授氣息的運用,發(fā)聲的位置等專業(yè)知識,使得學生主動練習,探尋最適合自己的聲樂學習方法,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教學成果高效生動。
四、民族聲樂教學發(fā)展方向展望
請藝進校,師生出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發(fā)展離不開藝術與校園的同步。新時代,我們更要請藝術家走進校園,甚至是藝術家與教師合二為一,同時要讓學生走出校園,與各藝術團一同生活,在歌唱實踐中學習藝術前輩們優(yōu)秀的音樂素養(yǎng)和高超的歌唱技巧,讓民族聲樂由學者的文本化理論教學走向更加靈活的口口相傳,歌唱理論與聲樂實踐相融相通,共同成就民族聲樂“百花齊放”的藝術效果。
也就是說,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應該在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指導思想的帶領下,以聲樂藝術“百花齊放”為發(fā)展方向,運用多樣化的民族聲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來真正使學生掌握“聲、情、字、味、表、養(yǎng)、象”的民族聲樂演唱基本要素??傊褡迓晿方虒W的多樣化發(fā)展要根植于民族聲樂的多樣化,而民族聲樂多樣化要建立在我國豐富的音樂傳統(tǒng)與音樂資源基礎之上,在新時代社會空間下提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自信,讓西方美聲的發(fā)聲技巧為我國民族聲樂所用,并以我國民族聲樂為主,使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參與者不斷拓寬音樂視野, 增加藝術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最終使民族聲樂教學朝多樣化的現代趨勢發(fā)展,從而將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推向世界舞臺。
參考文獻:
[1]栗婷.基于新時期下的民族聲樂教學的多樣化分析[J].戲劇之家,2016(24).
[2]劉洋洋.新時期民族聲樂教學的多樣化探討[J].戲劇之家,2015(23).
[3] 杜亞雄, 桑海波.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4]李明.淺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yè)聲樂教學的有效途徑[J].學理論,2013(15).
[5]馬笛.淺析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民族聲樂教育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