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魏 征,梁俐繁,張雪皎,張怡安,劉 澎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血液科,上海 200032
國際預后指數(shù)(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是判斷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預后的風險分層指標之一[1]。然而其對包括濾泡淋巴瘤、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在內的惰性淋巴瘤的預后價值存在爭議。2017年,Thieblemont等[2]利用國際結外淋巴瘤研究組-19(International Extra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19,IELSG-19)臨床試驗中的401例MALT淋巴瘤患者病例資料建立了MALT-IPI。MALT-IPI對MALT淋巴瘤患者無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 EFS)、無進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總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有較高的預測價值[2]。然而,基于歐洲患者人群建立的MALT-IPI評分系統(tǒng)對中國MALT淋巴瘤患者的適用性尚未得到證實。而且,目前鮮見MALT-IPI評分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IPI評分的優(yōu)劣性比較。因此,本研究中評估MALT-IPI對我國MALT淋巴瘤患者的適用性,并比較IPI和MALT-IPI對MALT淋巴瘤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經病理確診的臨床資料完整的129例MALT淋巴瘤患者?;仡櫡治銎渑R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體能狀況評分、臨床分期、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乳酸脫氫酶等)、影像學檢查(PET-CT、彩超、CT、X射線等)、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MALT淋巴瘤依據(jù)2008年版WHO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標準[3]確診;臨床分期依據(jù)Ann Arbor分期系統(tǒng)[4]復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患者接受化療、手術、放療、抗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療等。對Ⅰ~Ⅱ期病灶局限的患者予以手術、放療等局部治療,對Ⅲ~Ⅳ期及病灶不可切除的Ⅰ~Ⅱ患者予以化療。根據(jù)2007年版國際工作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IWG)修訂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療效評價標準[5]對療效進行重新評估。
1.3 IPI評分及MALT-IPI評分 IPI評分標準[1]:發(fā)病年齡>60歲、Ann Arbor分期Ⅲ~Ⅳ期、血清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大于正常上限(245 U/L)、ECOG體能狀態(tài)評分2~4分、結外累及部位≥2處,每項1分;0~1分為低危,2分為低中危,3分為中高危,4~5分為高危。
MALT-IPI評分標準[2]:發(fā)病年齡≥70歲、Ann Arbor分期Ⅲ~Ⅳ期、血清LDH濃度>正常上限,每項1分;0分為低危,1分為中危,≥2分為高危。
1.4 隨 訪 以門診、住院、電話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截止時間為2017年3月8日。OS:自確診至患者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PFS:自確診到腫瘤進展或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末次隨訪的時間。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單因素預后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多因素預后分析采用Cox風險模型。檢驗水準(α)為0.05。
2.1 患者基線資料 結果(表1)表明:129例患者中,女性58例,男性71例,中位發(fā)病年齡為56(22~82)歲。臨床分期為Ⅰ期的患者53例(41.1%)、Ⅱ期18例(14.0%)、Ⅲ期8例(6.2%)、Ⅳ期50例(38.8%)。129例患者MALT淋巴瘤原發(fā)部位包括胃53例(41.1%),肺33例(25.6%),腸道8例(6.2%),眼附屬器6例(4.7%),唾液腺5例(3.9%),甲狀腺4例(3.1%),咽淋巴環(huán)、肝臟、腎、皮膚、乳房各2例(1.6%),胸腺1例(0.8%),胰腺1例(0.8%),起病時存在多個不同結外臟器的受累5例(3.9%),原發(fā)病灶部位無法明確3例(2.3%)。
表1 MALT淋巴瘤患者基本臨床特征 n(%)
LDH:乳酸脫氫酶
2.2 治療方案及療效 129例患者中83例(64.3%)接受化療,其中25例為手術后輔助化療,2例聯(lián)合放療。58例(45.0%)患者接受包含利妥昔單抗的化療方案。58例中,35例(60.3%)接受CHOP或CHOP樣方案(環(huán)磷酰胺、蒽環(huán)類藥物/脂質體多柔比星、長春地辛、強的松),15例(25.9%)接受RC方案(利妥昔單抗、克拉屈濱),7例R單藥方案(美羅華單藥)。129例MALT淋巴瘤總體完全緩解(CR)率為58.1%(75/129),總體部分緩解(PR)率為22.5%(29/129),總體反應率(ORR)為80.6%(104/129),總體進展(PD)率為8.5%(11/129)。
2.3 隨訪及預后 129例患者中位隨訪26(1~378)個月,失訪率10.1%(13/129)。隨訪期內共12例患者死亡,均因MALT淋巴瘤疾病進展而死亡。129例MALT淋巴瘤患者5年OS率為90.23%(95%CI 85.34%~99.52%);5年PFS率為69.41%(95%CI 59.59%~81.42%)。隨訪期內,3例在疾病進展時發(fā)生大B細胞淋巴瘤轉化。
2.4 IPI與MALT-IPI各危險分層患者的生存情況比較 結果(表2)表明:IPI危險分層及MALT-IPI危險分層存在交叉。
2.5 IPI評分及MALT-IPI評分不同危險分層患者生存情況比較 結果(表3、圖1)表明:IPI評分中,低危組、中低危組、中高危及高危組5年OS率、PFS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MALT-IPI評分中,低危組、中危組、高危組5年OS、PFS逐漸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IPI評分及MALT-IPI評分各分層患者分布情況 N=129, n(%)
表3 IPI評分與MALT-IPI評分不同危險分層患者的生存情況
圖1 IPI評分(A、B)與MALT-IPI評分(C、D)評估MALT淋巴瘤患者生存情況
2.6 預后因素 單因素預后分析結果顯示,初診年齡≥70歲、淋巴結受累是影響OS的不良預后因素(P<0.05),Ann Arbor Ⅲ~Ⅳ期是PFS(P=0.004)的不良預后因素。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進行多因素預后分析,納入分析的因素包括原發(fā)部位(胃或非胃)、多發(fā)結外臟器受侵、發(fā)病年齡≥70歲、Ann Arbor分期、淋巴結受侵、LDH>正常上限、B組癥狀。結果顯示:發(fā)病年齡≥70歲、淋巴結受侵是影響OS的獨立危險因素,Ann Arbor Ⅲ~Ⅳ期是PFS的獨立不良預后因素(P<0.05,表4)。
表4 MALT淋巴瘤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MALT淋巴瘤是一種臨床病理特征獨特的相對惰性的慢性B細胞淋巴增殖性疾病,是發(fā)病率僅次于DLBCL及濾泡淋巴瘤的常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約占所有NHL的5%[6]。其臨床特征和預后與以DLBCL為代表的侵襲性NHL存在較大差異??傮w來說,MALT淋巴瘤發(fā)展進程較緩慢,預后良好,傾向于局限于原發(fā)部位,而較少出現(xiàn)遠處轉移。因此大部分患者在初診時臨床分期為Ⅰ~Ⅱ期,且該病患者總體生存期較長,5年總體生存率可達90%[7-8]。
20余年前建立的基于2 031例患者的分析顯示,以年齡、ECOG評分、分期、LDH、結外病灶數(shù)目為基礎的IPI評分系統(tǒng)在當時對侵襲性NHL的風險分層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意義[1]。研究[9]認為,IPI評分亦適用于低度惡性淋巴瘤的預后分層。然而,目前IPI評分對于MALT淋巴瘤這種惰性淋巴瘤的預后價值尚未明確。為了尋找更適于MALT淋巴瘤的預后模型,部分小規(guī)?;仡櫺匝芯刻剿髁烁牧糏PI評分系統(tǒng)(M-IPI)和濾泡淋巴瘤IPI評分系統(tǒng)(FLIPI)對MALT淋巴瘤進行預后分層的可行性和可靠性。Cortelazzo等[10]通過回顧35例邊緣區(qū)淋巴瘤(MZL)患者的臨床資料,驗證了M-IPI評分系統(tǒng)對OS具有預后預測意義(M-IPI預測低危及高危組5年OS分別為87%和32%);Heilgeist等[11]對單中心144例MZL患者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FLIPI具有較好的預后價值,F(xiàn)LIPI 0~2分及3~5分的患者5年PFS分別為92%和62%,5年OS分別為95%和62%。但相關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大樣本研究的進一步證實。Oh等[12]通過回顧韓國多中心205例非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提出了邊緣區(qū)淋巴瘤IPI評分系統(tǒng)(MZLIPI,該模型以淋巴結受累、ECOG評分≥2分和Ann Arbor Ⅲ~Ⅳ期為評分指標),認為MZLIPI對非胃MALT淋巴瘤的PFS和OS的區(qū)分度優(yōu)于IPI評分系統(tǒng)和FLIPI系統(tǒng)。但MZLIPI評分系統(tǒng)未能在包含胃MALT淋巴瘤的人群中得到推廣。Thieblemont等[2]于2017年提出了針對MALT淋巴瘤的新IPI評分系統(tǒng)(MALT-IPI)。該研究基于IELSG-19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中401例MALT淋巴瘤病例,包括Ⅰ~Ⅱ期及Ⅲ~Ⅳ期的胃、非胃淋巴瘤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單抗單藥、留可然(苯丁酸氮芥片)單藥或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留可然等不同化療方案治療。該研究在回顧分析了顯著影響無病生存率(EFS)的主要預后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年齡(≥70歲)、LDH(大于正常上限)和Ann Arbor分期(Ⅲ~Ⅳ期)3個因素為基礎的預后模型,并在633例MALT淋巴瘤患者隊列中進行了外部驗證。初步結果提示,MALT-IPI對OS、PFS、EFS的區(qū)分度良好。然而,MALT-IPI主要基于對歐洲人群的研究,其對亞洲人群尤其是中國MALT淋巴瘤患者的預后價值尚未明確。同時,MALT-IPI與傳統(tǒng)IPI對MALT淋巴瘤預后判斷意義的差別仍有待探索。因此,本研究分別采用MALT-IPI評分系統(tǒng)和傳統(tǒng)IPI評分系統(tǒng),對129例經病理確診的MALT淋巴瘤病例進行預后分層并進行比較。IPI分層中,低危、中低危和中高危/高危組的5年PFS和OS雖依次下降,但3組間預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MALT-IPI分層中,低危、中危和高危間的5年PFS和OS逐漸降低(P<0.05)。此外,MALT淋巴瘤中位發(fā)病年齡達66歲[13]。因此,MALT-IPI更符合MALT淋巴瘤的臨床特征。
MALT淋巴瘤患者中位發(fā)病年齡達66歲,以結外臟器受累為主要表現(xiàn),病程惰性,患者起病時一般情況通常較好[7]。此外,MALT淋巴瘤的治療方式及常用化療方案較DLBCL等侵襲性淋巴瘤的治療強度小,60~70歲老年患者及ECOG高評分患者耐受性較好。而對于DLBCL等侵襲性淋巴瘤,結外病灶數(shù)目與腫瘤負荷及惡性程度密切相關,年齡及ECOG評分影響患者對高強度化療的耐受性。相較于IPI評分系統(tǒng),MALT-IPI將年齡的分界值由60歲上調為70歲,因此更適用于中位發(fā)病年齡達66歲的MALT淋巴瘤患者;同時,MALT-IPI剔除了對MALT淋巴瘤預后影響較小的ECOG評分及結外病灶數(shù)。上述可能為MALT-IPI分層對MALT淋巴瘤的預后評價較IPI評分系統(tǒng)更有效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隊列中,雖然MALT-IPI低危組5年OS優(yōu)于中危組(96.9%vs89.9%),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IELSG-19研究[2]結果相似,提示MALT-IPI對于低危及中危組患者的OS預后區(qū)分度不理想。可能的原因包括:(1)本研究樣本量相對不足;(2)MALT-IPI基于的入組患者的治療方式均一,而本研究隊列病例的治療方式種類較多,包括化療、放療、手術等;(3)MALT-IPI是基于顯著影響EFS的預后因素建立的預后模型,因此對OS的預后區(qū)分度較低。
此外,雖然本研究中MALT淋巴瘤整體5年OS率達90%,但MALT-IPI高危患者的OS率僅為65.3%,5年PFS率更僅有47.2%,提示對于高?;颊?,應及早治療并適當選擇強度更高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本研究提示,MALT-IPI評分適用于中國人群;相較于IPI,MALT-IPI對MALT淋巴瘤具有更好的預后評估價值。近年來,研究[14-15]發(fā)現(xiàn)了分子遺傳學因素對MALT淋巴瘤的預后及治療有重要影響。而MALT-IPI在提出時未考慮到分子遺傳學因素對預后的影響。因此,MALT-IPI評分在中國人群中有待納入遺傳學因素,擴大樣本量,并進行更精確的預后風險分層,以提高其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