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攻鼓子”又稱“滾鼓子”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四壩鎮(zhèn)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也是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自1957年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后享譽不斷!它結合了舞蹈、體育、音樂集一身,成為武威地區(qū)一項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
【關鍵詞】 涼州攻鼓子 發(fā)展 現(xiàn)狀
一、武威攻鼓子概述
武威,故稱姑臧,又名涼州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東端,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來往商旅的必經之地,因此,它也融合了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是古代西部地區(qū)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戰(zhàn)略要地和富庶大邑。西漢時設置河西四郡,武威因彰顯大漢王朝的“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
關于攻鼓子的來源由于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當?shù)厝吮娬f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當時一支戍邊部隊戰(zhàn)敗被匈奴圍困,幾次突圍不成后急中生智,將刀劍藏入鼓中,喬裝成社火隊伍出城表演,趁敵不備時成功突圍。從此,攻鼓子便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一種時代相傳的民間藝術。第二種說法是:元狩二年,漢武帝命霍去病發(fā)起著名的“祁連山之戰(zhàn)”,在作戰(zhàn)過程中,霍去病在一次攻侵休屠王的領地時久攻不下,部隊陷入了僵局,后有一名將軍出主意將一隊精兵喬裝成鼓手表演者,將刀劍藏入鼓中混入城池,里應外合出其不意的大敗敵軍,取得了勝利!當然,不管這些傳說真假與否,這種娛樂形式形成后,成為了當?shù)厝似砀?、慶祝的一種表演模式!
二、攻鼓子特點
涼州攻鼓子是頗具西涼樂舞風格的一種民間藝術,它特點鮮明,數(shù)代相傳而不衰,深受當?shù)厝嗣竦南矏邸?/p>
武建東先生的這首詩里已經把攻鼓子的主要特點為我們一一描述了?!盀跻掳卓蹮艋\褲,短靴幞帽涼州士”運動者通常為二十名男性,身穿黑色的太保衣,且衣扣均為白色,下著黑色的燈籠褲,腳踏黑色短靴,并綴有紅花?!耙帮趑嵊鸩鍍蓚?,太保詭態(tài)演絕技”。頭戴黑幞帽,帽子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根野雞翎并綴有白花。兇神惡煞,宛如一個個威武無敵的太保?!吧肀抽L鼓獨雄風,手執(zhí)圓槌尤壯美?!惫囊话銥榘姿赡舅?,鼓為桶裝,長34厘米,顏色為紅黑色,兩邊鼓面有太極圖式,鼓邊裝有貼壞栓鼓帶,鼓槌為棗木,鼓帶為長約240厘米的綢帶或者布帶?!懊籍嫶趾趦上嗦N,臉涂脂粉渾未識?!泵娌慨嬘心樧V,且眉毛粗濃上揚,猶如“夜行俠”一般!擊起鼓來,手到,眼到,神到,動作瀟灑,儀態(tài)大方!而擊鼓時的陣法也開合有方,張弛有度,有“幾何”、“拉花”、“拜壇”等10多個陣勢。樂鼓節(jié)奏鮮明,乎緩乎急,輕重有別。有《數(shù)點子》、《鳳凰三點頭》、《三反三正》等,有時還會伴以樂曲來渲染氣氛,比如《將軍令》、《大開門》等。
三、發(fā)展現(xiàn)狀
涼州攻鼓子發(fā)展至今離不開一家人的不懈努力,從1752年出生的楊生瑞先生到今天的楊門元先生(國家級傳承人)和楊萬柱先生(省級傳承人)。楊家人一代接著一代,為攻鼓子的發(fā)展傾盡全力!
現(xiàn)如今,攻鼓子在武威周邊的發(fā)展已經做的有聲有色,在黨中央頒布的一系列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下,在武威市及涼州區(qū)各有關領導的支持下,在楊家眾人的不懈努力下,攻鼓子的發(fā)展與保護措施日益完善,不但初步形成了攻鼓子產業(yè)化還在多所學校進行了推廣和教學,并建立了攻鼓子培訓基地,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攻鼓子,為攻鼓日后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成績是努力最好的回報。涼州攻鼓子表演團從1957年進京表演,便震驚了人民大會堂,成為了武威人民的驕傲!1990年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西部之舞》電視片拍攝。
1991年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望長城”的拍攝。1996年,在浙江金華舉辦的“全國民間鼓舞比賽”攻鼓子隊又獲得了該屆賽事的銀獎;1997年獲得了甘肅省敦煌藝術節(jié)一等獎;并連續(xù)兩年蟬聯(lián)甘肅省民間藝術比賽的金獎;甘肅省:五個一工程獎“;2008年還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在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節(jié)上,攻鼓子再次大放異彩榮獲金獎!2015年9月,攻鼓子隊又參加了中國旅游頻道以 “絲綢之路,一路一帶”為主題,徒經歷史文化名城,拍攝了《涼州古韻》。一路走來,涼州攻鼓子團獲獎眾多,成為了武威大型慶典活動和傳統(tǒng)節(jié)日必演項目。發(fā)展至今,現(xiàn)在的攻鼓子表演團有成員90人,其中60人為攻鼓子表演隊,由楊萬柱先生主要負責。2016年培訓班又訓練了30人的女性表演者,為攻鼓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四、結論
涼州攻鼓隊的成功主要是因為涼州攻鼓子是一項集健身、娛樂、觀賞為一體的項目,,讓人們在工作閑余不但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陶冶情操。同時,它也是黨中央政策下,地方政府與民間組織通力合作的必然成果。在“一帶一路”的大環(huán)境背景下和武威政府的精確指導下,攻鼓團應當抓住機遇使我們的涼州攻鼓子在新時代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發(fā)揮它的作用,展現(xiàn)出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 郭承錄 武威史話 [M]。2005.
[2] 石瑾、周邦春 河西走廊上的西部“鼓魂”——涼州攻鼓子[J].大眾文藝,2011(09)198-199.
[3] 張永星 涼州攻鼓子的調查與研究 [J].大舞臺,2011.2;125-126.
[4] 武建東 風·涼州攻鼓子 [N]武威日報,2015.03.
作者簡介:張童(1993-),男 ,碩士在讀, 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