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摘 要 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信息傳播渠道和接收形式都發(fā)生了改變,但新聞內容依然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一則膾炙人口的典型人物報道能夠觸動讀者的心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精神,起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紙媒在典型人物報道方面要融入互聯網思維,避開八股文風和形式作風,在基層采訪下功夫,在內容呈現上不拘一格,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讓報道人物深入人心。
關鍵詞 新媒體;典型人物;紙媒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3-0099-02
典型人物報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報道體裁,是對一個時期內代表時代精神、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代表性人物進行重點報道,具有高度的榜樣示范作用。董存瑞、焦裕祿、孔繁森、雷鋒、王進喜、李素麗等一系列閃爍的人物都是在新聞記者的筆下,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特征,標榜了先進人物身上所蘊含的高尚精神品質,弘揚了正確的價值觀念。伴隨主流大報和黨報的人物報道,從2004年開始,報刊市場出現了一股興辦人物類媒體的熱潮,譬如《人物周刊》《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活躍了人物報道的品類,填補了商業(yè)人物報道的市場空白。在人物采訪和寫作方面,商業(yè)報刊的人物選擇緊貼時尚、財經等社會熱點人物,文風樸素、細節(jié)突出,人物描繪深入人心。而反觀主流大報的典型人物報道,有些卻陷入了八股文風和形式主義的泥淖,在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不能準確定位受眾需求,導致讀者流失嚴重。
1 典型人物報道的弊病
1.1 人物形象平面化
在市場經濟時代里,社會供需求其多元,社會價值觀也追求多元化和個性化。不同的層次、追求、想法的人都在追求自我展示的平臺,人物報道的范圍自然要與時代要求貼近??v然一些人物報道迎合大眾審美趣味,在人物選擇和報道方式上做了改革創(chuàng)新,但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人物報道不等同于典型人物報道。以前人物報道僅限于典型人物報道,那是時代造成的,現在,人物報道的豐富和多元也是時代讓它回歸本來的面貌。
1.2 人物選擇片面化
作為新聞報道,典型人物報道要堅守新聞人應有的新聞專業(yè)主義,而市場經濟下,出于多方利益考量,在報道人物的選擇上不夠客觀和理性,報道心態(tài)謙卑諂媚,缺乏新聞媒體應有的公正立場。人物的選擇熱衷于追捧明星大腕、黨政紅人、民營企業(yè)家等“大人物”,缺乏對基層工作者的洞察和考量。像《解放日報》報道的《模范農村勞動英雄吳滿有》及《南方日報》對愛國擁軍好母親姚慈賢的報道等這樣的扎根基層一線的人物報道密度逐漸稀疏。尤其是一些都市報、生活服務報刊,一味迎合大眾口味來獲取發(fā)行量和廣告費,喪失新聞倫理的去窺探人物隱私、消費人物苦難,這種刊物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定吸睛率,但還是會被淹沒在向上發(fā)展的報刊海洋里。
1.3 人物報道程式化
典型人物報道的文風八股化、采訪形式化、報道程式化,成為報社尤其是黨報系統的通病。人物報道成為相關部門變相的政績宣傳,相關國企單位的品牌宣傳,新聞專業(yè)主義缺失,媒體公信力減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不是一朝一夕而促成的。好的人物報道是用腳走出來的,要有細節(jié)、有情感、有故事,讓人愛讀、想讀、非讀不可,使人感動、令人深思。新華社記者張延平在采訪郵差王順友時,親自陪同王順友走了一趟馬班郵路,體會到了王順友在露宿山林時內心的孤寂與痛苦,采寫了大量獨家素材,只有真情實感的細節(jié)才能讓人物新聞的筆下流淌動人的情感。
2 典型人物報道策略
2.1 扎根基層一線,融媒體挖掘典型
紙媒的典型人物報道的人物采寫,多為“自上而下”的命題式創(chuàng)作,基本模式是人物受到上級重視,安排新聞采訪人物,要求記者前往采訪成稿。這種“自上而下”的典型人物篩選方式一方面是典型人物選擇的實際性困難,另一方面是缺乏成熟的人物推薦體系。在紙媒的融媒體建設大環(huán)境下,網絡新聞的UGC生產模式應為我所用,通過“兩微一端”建立UGC模塊,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交流的窗口,同時也是典型人物民間推薦的平臺。讓典型人物報道從“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轉變。
浙江日報在探索融媒體發(fā)展實踐中,讓分散在浙江各地的分社都課設了微信公眾號,其中將麗水分社微信公眾號“浙江麗水”作為人物報道的先發(fā)地。“浙江麗水”公眾號以“處州兒女”作為人物報道專欄,扎根麗水基層生產一線,用雙腳走出了一系列生動的人物報道,有創(chuàng)作防電信詐騙RAP的基層警察陳百強、借1 000還1 000萬元的報恩商人孫勝榮等。相關人物報道發(fā)布在“浙江麗水”微信號后,短時間內就獲得超10萬的閱讀量和數百網友的點贊和留言。
2016年5月,麗水分社記者接到線索,景寧鸕鶿鄉(xiāng)副鄉(xiāng)長梅振盈倒在了夜訪農家的路上,敏銳的新聞嗅覺讓記者意識到這個人物背后可能有深厚的新聞價值,當機立斷當晚趕赴現場采寫一手新聞素材,第一時間在“浙江麗水”發(fā)布《5月11日,景寧縣44歲光頭副鄉(xiāng)長夜訪農家時猝死!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追蹤景寧縣鸕鶿鄉(xiāng)匆匆離去的副鄉(xiāng)長,他的辦公室里放著一把大鐵鉤……》兩篇文章,在極短的時間內還原了鄉(xiāng)鎮(zhèn)干部梅振盈的生前事跡。之后,《他倒在夜訪農家的路上——追記景寧鸕鶿鄉(xiāng)副鄉(xiāng)長梅振盈》被發(fā)表在浙江日報頭版頭條,連同浙江新聞等電視廣播媒體都做了深度報道。
2.2 利用新媒體呈現方式,讓人物“動”起來
紙媒的人物報道以圖文為主,在融媒體常態(tài)化建設的背景下,短視頻報道成為紙媒發(fā)力新媒體的重要武器。新疆經濟報的典型人物報道會針對投放平臺制作不同的版本,面對平面紙媒的圖文版,按照報刊的版面來設計,面對新聞網站和地方電視臺的則加入精煉的短視頻和詳實的圖片資源。還可以通過制作H5頁面方便在社交平臺的分享和傳播。比如對新疆七旬老人魏德友52年戍邊故事的報道,《現代快報》制作的H5專刊《無人區(qū)·52載守邊人》以及系列全媒體作品迅速傳播開來,不到30個小時,《無人區(qū)·52載守邊人》的點贊量超過60萬次,總閱讀量高達590萬次。全國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載,讓這個家里沒有網絡、也從來不上網的老人,一夜之間變成了“網紅”。真正做到了在融媒體實踐中奏響主旋律。
2.3 多媒體聯動,拓展人物細節(jié)報道
典型人物不是神壇上的偶像,而是普通的老百姓,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生活瑣碎。典型人物的報道要注重生活細節(jié)的捕捉,不能讓人物成為脫離現實生活的空殼。這要求記者一方面用雙腳丈量新聞現場,一方面用筆桿子和攝像機記錄生動細節(jié)。傳統紙媒的版面有限,無法容納更多的圖片和視頻內容,這就需要在自建新媒體平臺上拓展人物報道,聯動各級新聞網站、微信大號進行轉載傳播,引起公眾注意。亞心網是依托新疆經濟報系主辦、聯辦的10家報紙5本刊物以及千余名記者、編輯隊伍和強大的新聞信息資源,以及覆蓋我國新疆、中亞五國的新聞觸角,合力打造的新疆新聞綜合信息門戶網站。新疆經濟報的所有新聞資源都會第一時間發(fā)布在亞心網,并且與合作辦網的十多個媒體的新媒體形成宣傳矩陣,亞心網的新聞會被眾多合辦報刊的新媒體轉載,形成強勢宣傳聚力。《行走在“魔鬼之路”上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居馬泰·俄白克》《強軍尖兵書寫奮斗青春——記新疆軍區(qū)某旅二級軍士長劉加平》《阿尼帕媽媽聽孩子們講春節(jié)里的民族團結故事》等優(yōu)秀的典型人物報道都是在亞心網第一時間報道后,被阿勒泰新聞網、亞歐網、手機報等轉載報道。
典型人物報道要用雙腳丈量采訪環(huán)境,用心體會人物的心境,做到“真實記錄、真情撰寫、真摯講述、真誠傳播”,講有味道的故事,做有溫度的報道。讓典型人物報道有血有肉,真正做到道德標榜,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段曉芳.新形勢下紙媒如何做好典型人物報道[J].中國報業(yè),2018(4):50-51.
[2]王翔.淺談典型人物的報道——以重慶日報農村版人物版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135.
[3]杜勇清.架構典型人物報道的“四種技法”[J].傳媒觀察,2017(7):42-43.
[4]胡瑾中.讓先進典型人物走進讀者心中——《余姚日報》人物報道的創(chuàng)新實踐[J].中國報業(yè),2013(7):68-70.
[5]金籽碩.新聞框架理論視角下《冰點·人物》“非典型”報道研究(2006—2015)[D].鄭州: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