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霞
【摘要】 目的:探討穴位貼敷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8月-2017年5月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0例。西藥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穴位貼敷組在西藥組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兩組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CRP)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結果:穴位貼敷組治療有效率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穴位貼敷組治療后4周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水平低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穴位貼敷用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效果理想,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穴位貼敷; 慢性胃炎; 臨床療效; 炎癥因子; 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2.07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12-0160-02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是指胃黏膜在機體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反復損傷,造成胃黏膜產(chǎn)生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1]。從中醫(yī)角度來說,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疇,多與胃動力障礙、生活飲食習慣等有關,且臨床上多以脾胃濕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虛弱型為主,臨床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消瘦等,影響患者健康[2-3]。西藥為慢性胃炎患者中常用治療方法,雖然能延緩病情發(fā)展,但是復發(fā)率較高,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研究表明,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胃炎能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炎癥因子水平,但是不同試驗結果存在爭議[4]。本課題以2015年8月-2017年5月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穴位貼敷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7年5月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800例,隨機分為兩組。西藥組400例,男231例,女169例,年齡28~77歲,平均(56.71±5.73)歲,病程6個月~12年,平均(5.36±1.21)年。胃炎類型:淺表性172例,糜爛性163例,反流性65例。穴位貼敷組400例,男226例,女174例,年齡29~80歲,平均(55.95±5.69)歲,病程5個月~11年,平均(5.43±1.26)年。胃炎類型:淺表性169例,糜爛性165例,反流性66例。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5]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系統(tǒng)分會制定的關于慢性胃炎臨床診斷標準;(2)入院時均伴有不同程度反酸、胃脹等癥狀,且患者經(jīng)胃鏡、病理檢查得到確診;(3)能遵循醫(yī)囑完成相關檢查、治療者。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虬橛芯癞惓U撸唬?)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正服用用于療效藥物。本課題均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案具備情權。兩組性患者別、年齡、病程及胃炎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西藥組:采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多潘立酮片及鋁碳酸鎂治療??诜W美拉唑腸溶膠囊(成都天臺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477),每次20 mg,每天2次,飯前服用;鋁碳酸鎂(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410),每次0.5 g,每天3次,飯后服用;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每次20 mg,每天3次,飯前服用,連續(xù)服用4周(一個療程);對于明確Hp感染者,阿莫西林膠囊(中山市力恩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5029),每次口服1 g,每天3次,飯前服用;克拉霉素緩釋片(海南普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296),每次口服0.5 g,每天2次,飯后服用,連續(xù)服用4周。
穴位貼敷組:在西藥組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根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穴位。對于病情相對較輕者穴位取上腕穴、中腕穴、下腕穴及足三里穴;對于病癥較輕者,取脾俞穴與胃俞穴,治療時在相應的穴位放置穴位貼,每次貼敷6 h,每天1次,連續(xù)使用4周(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有效率。兩組連續(xù)治療4周后分別從顯效、好轉、無效進行評定??傆行?顯效率+好轉率[6]。(2)炎癥因子。兩組治療前、治療后4周早晨空腹取靜脈血3 ml,完成血清分離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兩組C反應蛋白(CRP)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有關操作嚴格遵循儀器操作說明書完成[7]。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
穴位貼敷組治療4周后有效率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CRP及IL-6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穴位貼敷組治療后4周炎癥因子水平均低于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其病理特征為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多與胃動力障礙、生活及飲食習慣等有關[8]。祖國中醫(yī)認為,慢性胃炎屬于“痞滿”“胃脘痛”等范疇,多與脾胃虛弱、情志失調(diào)及邪毒入侵等有關,發(fā)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引起病情反復遷延,甚至會增加癌變風險,影響患者健康及生活[9]。因此,加強慢性胃炎患者早期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0]。
近年來,穴位貼敷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穴位貼敷組治療4周后療效率高于西藥組(P<0.05)。由此看出,穴位貼敷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慢性胃炎患者臨床效果,促進患者恢復。消化性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范疇,主要是穴位貼敷屬于中醫(yī)治療范疇,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制、憂思郁怒日久、煙酒等外界刺激引起的胃功能受損、氣血不調(diào),胃脘部邪氣淤積,不通則痛,治療時應以疏通胃脘痛氣血運行,調(diào)節(jié)脾胃功能為主。穴位貼敷屬于慢性胃炎病人常用的治療方法,其秉承中醫(yī)傳統(tǒng)治法理念運用現(xiàn)代納米遠紅外線自生能量,取穴貼敷,通達穴位,祛除病邪,調(diào)暢氣血,疏通經(jīng)絡,通則不痛。治療時根據(jù)每一位患者選擇合適的穴位,并進行貼敷,有助于提高臨床效果。上脘穴通于陽明胃經(jīng)并能總領胸腹氣血運行,而中脘屬于胃腑之氣結聚部位,均與胃疼痛、呃逆、嘔吐食道痙攣等有關,貼敷上脘穴、中脘穴有助于快速通暢胃脘氣血運行,是治療的主穴組合。而足三里則是“足陽明胃經(jīng)”主要穴位之一,有助于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調(diào)理脾胃,發(fā)揮扶正祛邪等功效。因此,慢性胃炎患者治療時配合中脘有助于緩解胃脘疼痛,屬于貼敷相對重要的輔助穴位,有助于發(fā)揮通暢上下、調(diào)整上腹部氣血運行等功效[11]。臨床使用時以穴位敷貼方式通達穴位,祛除病邪,避免口服用藥引起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有助于快速緩解患者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臨床效果,促進患者早期恢復。本研究中,穴位貼敷組治療后4周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水平,低于西藥組(P<0.05)。由此看出,將穴位貼敷用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有助于降低炎癥因子水平。但是,患者治療時宜根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恢復情況選擇合適的穴位,使得患者治療更加科學、合理[12]。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治療慢性胃炎患者能提高臨床療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敏琴.針刺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2):203-204.
[2]張吉妹.穴位敷貼配合護理對慢性胃炎伴隨失眠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10):137-139.
[3]劉宇,王彥剛.基于頻數(shù)分析王彥剛教授運用化濁解毒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經(jīng)驗研究[J].河北中醫(yī)藥學報,2015,30(3):34-37.
[4]張莉.蒿芩清膽湯加減配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5例臨床觀察[J/OL].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9):264.
[5]蒲應炎,潘奔前,周俊亮,等.平胃四逆散結合穴位貼敷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2013,26(9):220.
[6]郭敏,趙文霞,劉光偉,等.化濁解毒方對門脈高壓性胃病患者胃腸激素及內(nèi)毒素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11):2682-2684.
[7]姚娜,孟憲鑫,李玲玲,等.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19(6):674-678.
[8]萬俊華,石新濤,陳秀榮,等.化濁解毒中藥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濁毒內(nèi)蘊型慢性胃炎效果觀察[J].白求恩醫(yī)學雜志,2015,13(4):382-283.
[9]王志坤,李博林,劉啟泉,等.羅英化濁解毒方治療胃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2935-2937.
[10]朱志紅,王維,霍永利,等.蘭芩化濁解毒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癌前病變患者濁毒內(nèi)蘊型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6):70-72.
[11]潘東洪,呂艷,王偉,等.穴位貼敷聯(lián)合中藥拔罐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人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3,27(22):2350-2351.
[12]張金麗,王彥剛,周盼盼,等.化濁解毒和胃方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患者胃液成分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2014,55(5):400-403.
(收稿日期:201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