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與語文課程都為有效教學提供著無盡的便利。通過有效教學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與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與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一、有效的課前備課
任何有效教學總意味著能“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fā)展。為了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fā)展,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作好準備。這種準備活動最初稱為“備課”,后來發(fā)展成系統(tǒng)的“教學設計”,為備出的“課前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行為的一種備擇的教學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學行為”來實現(xiàn)教學方案的理想和價值。比如有效“講授”和“提問”。
人類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書本和網(wǎng)絡資源的出現(xiàn),使學習者由原來的“聽講學習”轉向“閱讀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成為可能。但這種轉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師仍然在充當“供給者”、“提供者”的角色;學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由原來的“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fā)現(xiàn)學習,成為“發(fā)現(xiàn)者”和“建構者”。課前案,即就是一種有效達成。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現(xiàn)代課堂倡導生成。有效生成應該做到:
(一)調控教學流程
我們認為,教學流程進度與步驟必須納入鮮活的學情、靈活的因素,考慮學生生源及學習情況等,并隨機進行調控。如,我在教《背影》的時候,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jié)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xiàn)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中心與段落的關系”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這樣,即是化本來讓學生探索結論的教學而成了讓學生驗證結論,有機地調控了教學流程。因此課堂會千變萬化,有著強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學生一旦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就要及時采取巧妙的應急措施,以調控課堂教學向著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方向縱深推進。
(二)活化教學方法
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學生的學法。教法與學法都可以預設,但不一定要恪守,應隨著課堂教學流程推進,要靈活選擇。
1.教法的選擇。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事先預設的教法,只能作為備案,走進課堂。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教師不能無視學生所呈現(xiàn)的生命信息,來選擇教法。而教學的方法的選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如: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知識水平和個性的差異、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以及學?,F(xiàn)有的客觀條件等。只有教師明察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證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2.學法的選用。雖然執(zhí)教前我們可以在頭腦中對學情、學法作詳細考慮,但很難窮盡課堂萬千的變化。學生的學法會在其充分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靈活地創(chuàng)造,我們要積極地接納與吸收。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根據(jù)課堂教學情況,科學合理選用學法,激活課堂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如:《父母的心》這篇文章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對于初二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備課時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了誦讀法、小組討論法。在指導過程中讓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文本體會到藤蘿的美,并力求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對被砍前的藤蘿和對被砍之后的藤蘿的不同情感,通過這種情感的劇烈反差讓學生體會到真、善、美的重要性,從而學習作者矢志維護真、善、美的精神。課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師,而是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品味感悟為主導,盡展學生的心聲。是我們今后教學的一個發(fā)展趨勢。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實際學習過程,及時調整教學,靈活選擇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如《甜甜的泥土》,本文我上了兩次。第一次我以朗誦入題,學生沒有被感染,這樣,在情境創(chuàng)設不夠的情況下,學生是難以理解一個離異的媽媽對孩子的那種牽腸掛肚,欲哭無淚的悲情的。所以朗讀時讀不出母親的悲哀與痛苦。而第二節(jié)課我在導語設置上注重了創(chuàng)設情境,用了一個故事來導入,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課堂的氛圍就遠遠超越第一節(jié)課。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討論分析,往往會使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獲甚微。因為學生的交流失去了導向,出現(xiàn)了漫無節(jié)制的空談散講。我想學生的討論應該在情感的體驗中自然完成,讓文章的情打動他們,進而引領他們進入作者的心靈。備課不僅要備文本更要備學生,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體驗應該建立在他們的品讀與感悟的基礎之上,只有讓學生把文本讀深讀透,才能讓他們的心扉與讀者的心靈相通,課堂的高潮在這個時候才會水到渠成的出現(xiàn)。一味地為了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脫離學生的教學設計是一定要失敗的。
三、課后反思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包括課后)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yǎng),提升自我發(fā)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xiàn)教師的自我價值。
教師在精心設計教案,認真上課的基礎上,應把更多的經(jīng)歷投入到教學反思的研究中去。對于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經(jīng)過反思,著實能夠進一步充實自己,優(yōu)化教學,并使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稱職的、專業(yè)的教師。
參考書目:
[1]有效教學論——新課程的視野.高慎英 劉良華著.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2]新課程標準.
陳勇奇,江蘇蘇州高新區(qū)第五初級中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