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這個時期產生了彩繪陶器,繼承陶器工藝傳統演變發(fā)展來的是青銅器,青銅器與彩陶相比,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藝術發(fā)展的新貌。但當時的工藝美術,如青銅器,只使用,不研究,沒有出現美術理論。
中國美術理論是從春秋開始多起來,從春秋至漢代是第一個階段。當時的美術被稱為“諸子論美術”,而諸子本意不在美術,往往用美術作為例子說明或者筆與其美術觀點。在美術創(chuàng)作上,漢代受書法理論的影響,追求形似動勢。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美術理論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我國的山水畫也興起于這一時期,劉宋的宗炳和王微開辟了表現自然美的山水畫理論的新領域。這一時期美術理論的大發(fā)展是建立在美術創(chuàng)作繁榮的基礎上的。繪畫脫離古拙簡略的階段,上升到精微描繪的階段,是魏晉南北朝繪畫普遍發(fā)展了一大步的表現。東晉的顧愷之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畫家和理論家,他的畫論主要是針對人物畫和肖像畫而發(fā)。顧愷之明確提出了傳神的重要性,并把傳神作為評畫的第一個標準,他根據描繪對象客觀所具有的或者應該具有的思想情感,論傳神的得當與否,傳為他的《洛神賦圖》,里邊所描繪的人物,衣帶飄舉,動態(tài)從容,洛神回眸的動態(tài),生動地表現出不舍和依戀,畫面營造出了濃烈的氛圍。顧愷之的傳神論與當時的時代風氣有很大的關系,魏晉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年代,人們的思想行為不再受傳統的制約,每個人都顯現出特立獨行的性格,顧愷之重視傳神這一點,也跟時代風氣有很大的關系。南朝畫家謝赫提出繪畫六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法,名曰“氣韻生動”,這一時代的繪畫主要是肖像畫和人物故事畫,后來氣韻生動的范圍擴大到山水花鳥等各種題材的繪畫。氣韻就是顧愷之所說的神,謝赫自己也稱氣韻為神韻。
唐代繁榮強大的社會現實和當時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治、文化政策為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美術創(chuàng)作上,題材內容寬廣,形勢風格多樣,人物畫轉向描繪世俗生活,婦女的形象也發(fā)生了變化,奉肌肥頰,胡裝異服,有鮮明的時代感和較健康的審美觀。盛唐時期評論繪畫優(yōu)劣的準則轉變?yōu)槌橄蟮摹吧?、妙、能、逸”四格。張彥遠在談“畫體”時,又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唐末五代之際山水畫家荊浩提出“六要”與“二病”。“六要”顯然是“六法”的繼承與發(fā)展,荊浩把“六法”加以取舍,在“六法”的基礎上做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傲笔菤狻㈨?、思、景、筆、墨。荊浩把六法中的氣韻分開來講,“氣者,心隨筆韻,取象不惑”,畫家的思想統率用筆,描繪形象才能心有主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要求筆跡為形象服務。荊浩還提出了“景”,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chuàng)真,景的表現要符合四時節(jié)氣,更要搜其妙,創(chuàng)其真。他所作的《匡廬圖》畫法皴染兼?zhèn)?,比魔劍表現出了刪的雄偉氣勢,煙嵐的深遠飄渺。繪畫作品的真與不真,是當時繪畫品評優(yōu)劣的標準。
到了宋代,反映社會生活的繪畫開始衰落了,反映自然美的繪畫開始興盛起來。繪畫品評的“四格”的格序也發(fā)生了變化。宋初,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將四格重新排序,把逸格提到了首位,轉變?yōu)橐?、神、妙、能。逸格是指不注重繪畫的規(guī)矩,筆墨精煉,意趣出常的作品。宋代的繪畫以蕭散簡遠、閑和嚴靜為主,代表人物有歐陽修、王安石和蘇軾。蘇軾在審美主客體的物意關系上,主張“游于物之外”,在繪畫創(chuàng)作時,要現在形象之中得到物的“性情”,把物的特性融于自己的性情中,然后筆下流出的乃是自己的性情。如蘇軾的《枯木竹石圖》,米芾說道:“東坡借此寫其胸中盤郁也?!?/p>
元代描寫自然美的山水畫,花鳥畫興起,這一時期的畫家崇尚在繪畫中表現意境,元畫的變化是文人畫長期發(fā)展變化的表現。我們很容易發(fā)現不同時期其繪畫表現的不同,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倪瓚的《容膝齋圖》,前者屬于“得韻”的作品,后者屬于“得性”的作品,前者是外在的、寫實性的山水,而后者淡化寫實性,所重不在外在山水,而在內在體驗,前者重在表現人活動的場景,而后者則表現出一個無人之境。倪瓚提出“逸筆”與“逸氣”理論,他的“逸筆”既有元畫的共性,又有自己的個性,共性在于秀逸,個性在于他使用側鋒,意在著力與不著力之間。
明清時期,大部分以摹古為主,期間也萌生出很多具有濃烈的個人風格的畫家。畫家王履認識到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繪畫描寫形象離不開意,但意是要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他所作的《華山圖序》,從中揭示出只有師造化才能沖出陳舊的條條框框,主張繪畫以取“意”為上。提出“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明萬歷年間,董其昌等一些畫家提出山水畫的南北宗論,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次提出關于畫派的理論?!拔膭t南,硬則北”即是說北宗畫用筆硬,如“馬夏”的畫作;而南宗畫用筆柔軟、悠淡,和硬相對。董其昌較推崇南宗,上海博物館藏他的《山莊秋景圖》,用柔潤闊綽的線條勾寫,加以水墨渲染,其精神狀態(tài)也趨于柔,和南宋山水畫的剛猛氣勢截然相反。元代的畫作雖然皆很秀媚,但多是弱不禁風和迷離朦朧的精神狀態(tài),也反映了明末這個時代的精神狀態(tài)。以王原祁為代表的繪畫摹古思想,再清初畫壇上占據統治地位,這股思想潮流的形成和影響是和王原祁的政治地位有很大關系的。王原祁的《仿大癡山水》,通作柔弱沉寂,缺乏生氣,不敢有自己的創(chuàng)建,任何繪畫一旦以臨摹、仿古為主,勢必會變得僵化、空虛,走向形式主義。清代時期也有許多畫家敢于沖破傳統,描繪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見所想。如惲南田、石濤、揚州八怪等。惲南田的思想容納了宋以來文人畫家的一些觀點,提出“攝情”說,他的花卉法以沒骨法為宗,用色彩表現對象。石濤同樣在繪畫上標新立異,提出“立一畫之法”“我自用我法”。是套的創(chuàng)作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山川脫胎于予;二是予脫胎于山川。”其畫作《搜盡奇峰打草稿》構圖新奇,筆墨雄健縱恣,淋漓酣暢。他還提出了“筆墨當隨時代”的觀點?!皳P州八怪”敢于突破前人的規(guī)范,藝術體現自己的思想情感,著重表現的是反映自然美的花鳥畫。如金農的畫作,常常是借物抒情,《墨梅圖軸》是其代表作,畫中有梅樹老干一截,通貫畫幅,以大筆鋪枝,小筆勾瓣,淡墨揮寫,濃墨點苔,顯示出老梅凌寒的性格。
中國畫審美趣味歷經千百年,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從百工之事的淡漠到競相出現的豐富的繪畫理論,從寫實到寫意,每個時代的畫家在前人的審美上既可以批判繼承,又可以推陳出新,這是因為畫家與其文化環(huán)境間的互動,這種互動的表現對繪畫審美的變革產生及其后的發(fā)展都會有相當的影響。中國畫審美趣味的演變,反映了中國繪畫史的繁榮,正是有了這樣的演變,才有了現今中國繪畫的蓬勃發(fā)展。
作者簡介:武丹丹,女,漢族,籍貫:山東菏澤人,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