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觀,是對“教師”的看法和觀點。包括對于優(yōu)秀教師的思考、教育教學的思考以及師生關系的思考。本文通過閱讀《教師的力量》和《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兩本書,分析魏勇老師的觀點,了解他對“教師”這一職業(yè)以及“教師應該做什么”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教師觀;教學;學生
教師,這個在我國已經(jīng)有著上千年歷史的職業(yè),究竟是怎樣存在的?它是否真的那么高高在上而又遙不可及?什么樣的教學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教師和學生應當保持什么樣的關系?通過閱讀魏勇老師的《教師的力量》和《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兩本書,我想,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一、 教師的身份
(一) 教師不是“靈魂的工程師”
加里寧說過:“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在意識形態(tài)被強化的作用之下得到大肆宣揚,成為人們對教師的謳歌。對此,魏勇老師提出了他的觀點:不當靈魂的工程師。在他看來,這一說法將教師神圣化,一旦教師迷戀于此,形成了這個思想,將自己定義為高高在上的教師;他們要成為學生的精神導師,處處規(guī)范著學生的思想,就會導致學生的靈魂被“扼殺”。如果教師真的是“靈魂的工程師”,那么學生的靈魂將會完全喪失自我思考的能力,成為任由教師擺布,沒有思想,他們就是只會服從命令的“木偶”。這樣的教育結果,是我們想要的么?
對此魏勇老師呼吁道:“不要成天惦記著人家的靈魂怎樣,首先把自己的靈魂收拾利索了?!睆娬{了教師首先要先律己并“站起來”,才能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的地位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不能高傲地去占有學生的思想與靈魂;教師需要做到的,是去“收容”那些破敗了的靈魂。教師的力量,或許就在于此,它永遠是用愛心包容,而不是強硬地改變。
(二) 教師的力量來源于真實的存在
《教師的力量》中提到:“教師的力量來自教師的真實存在?!苯處熋鎸W生,展示的是真實的自己。教師真正地熱愛這個職業(yè),而不是“扮演”教師這個職業(yè);后者是脫離了心靈的。他們與學生存在隔閡,雖然在學生的心里,他們地位可能高高在上,但是這樣的教師,總歸是虛假的;他們不忠于自己的職業(yè),也不能在學生的心里獲得真正的地位與尊重。如果教師想要真正地被學生認可,就撕掉自己虛偽的面紗,釋放真正的自我。
二、 教師的教與學
(一) 教學,遵循天性
教學遵循的天性不僅要符合教師自身的天性,也要符合學生的天性。
1. 選擇與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學方式。教師利用自身的天賦特長,將書本上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演繹給學生。不同的教師天性特點不同,所擅長的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一書中,魏勇老師提到了袁騰飛老師,他的講課時“反應快”“嘴皮子溜”“可以現(xiàn)場用幽默的話語教學”;而魏勇老師自己認為,自己擅長給學生學習的空間并與學生一起探究,他的教學方式與袁騰飛是截然不同的。他自嘲:“如果讓我學他,那我可毀了?!眱?yōu)秀的教師各自有各自的天性,一個教師假如一味地模仿其他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而忽視了發(fā)掘自己的特長天性,那就是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做法。除此之外,教師能夠學習到的別人的優(yōu)點,也不過是皮毛而已,并未入其精髓——這正是天性所在的原因。教師的天性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好似雙刃劍,一個教師幽默風趣過度的課堂很可能缺乏深度的學習;一個深入探討的課堂可能會少了一絲趣味。所以,教師不必過于自卑自己的教學方式不及其他優(yōu)秀的教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能夠將自己的天賦全部融入教學之中,使得教學效果出類拔萃,那就是最成功的。
2. 教學方式要貼合學生天性。魏勇老師在《帶有神圣色彩的生活才有意義》一文中提到:“想要讓學生喜歡聽你的課,你必須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來跟學生對話,也就是在書本世界和學生經(jīng)驗世界之間,我們老師所起的作用是要搭建一個橋梁?!爆F(xiàn)代課程改革下,教學的主體由教師轉向學生,教學更加具有人文色彩;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學會什么可能要比教師教了多少還要重要。如果一個學生,連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都不感興趣,那么他會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的可能也不會太高。筆者認為,魏勇老師所認為的觀點恰恰是迎合了學生的興趣以及能力。他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構思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進行才能讓學生喜歡,教師貼合了學生的天性進行教學,一來能夠吸引學生認真聽講,使得知識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再者,師生關系也得以融洽,學生更加喜愛教師,拉近師生的距離。
(二) 教學與思考
1. 教師使課堂充滿思考。中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一種獨立思考的思維。他們依賴于教師上課的“命令”和書本知識的“權威”,僵化了思維與邏輯,變成了只會接受知識而不加理解分析的“學習機器”。魏勇老師認為,課堂應該是充滿思考的,教師的任務是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他在《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以語文教學為例,提到“優(yōu)秀的表達不是推敲出來的,而是思想錘煉的結果?!彼J為,語文教學,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糾結于每一個漢字。對于形式與格式的過分注重,會導致學生的文學作品越來越缺乏新意;有思考能力的天才少年們很可能被埋沒,而這也是現(xiàn)在驚艷的作品變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學更應當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是有思考能力的學生;或許這就是對于天才的最大的挽救。
2. 教師的日常思考。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能夠學會思考,教師自身也要將思考作為生活的習慣。魏勇老師在《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中說道:“我覺得教書要想教得好,腦袋就不能閑著?!睙o論是備課,還是上課、下課,都要思考,將教學問題想得很深;生活中一些現(xiàn)象也可以與自己的學科知識相聯(lián)系,使課堂教學更加現(xiàn)實化,有實際意義,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開放式的課堂。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思考的人一定是一個善于觀察的人,魏勇老師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將所見的事聯(lián)系自己的教學內容加以反思,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教師自身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
(三) 教學,學會批判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己就不能迷信權威。當下中國的學生最缺乏的是對于權威的批判精神,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對其批判思維的形成給予勇氣與指導。好的課堂需要批判性思維,因為有一些我們所認為的消息與知識并不是絕對真實的。有了質疑,就會有發(fā)掘真正事實的契機,這是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擁有批判思維的學生,不會輕易受到蠱惑;敢于批判,他們就擁有開放的思想與自由的人格。
魏勇老師反省自己也曾遏制學生的思想,為了應試而教學,使得真正有能力、敢于質疑與挑戰(zhàn)的學生沒有發(fā)揮他們的才能;他認為,如果僅僅是培養(yǎng)服從教師權威、扭曲自己見解、牢記書本知識的學生,那么中國還是不會有杰出的人才。
三、 教師和學生
(一) 勿忘出身
“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曾是學生”,就不能做自己學生時代反感老師做的事情;教學活動時要考慮自己在這個年齡,能接受什么程度的知識;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利用學生經(jīng)驗教學,將書本的抽象概念具化為現(xiàn)實生活,容易理解的問題。他舉例宗法制時,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聯(lián)系自己的名字進行講解,即能強調宗法制的“家”這一特點,又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看做與自己交流的“人”,將心比心,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與理解,學生能接受什么,學生喜歡什么,學生見過什么……教師也做過學生,在自己的學生時代,什么是自己最能接受并學習的,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有不同的答案。將書本和學生的經(jīng)驗連接在一起,需要教師更廣泛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素質。
(二) 愛與尊重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需要提高自己讀懂學生、洞察學生、理解學生的能力。魏勇老師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探究問題,在課上能夠給予學生質疑與反思的機會,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與言論的自由。他沒有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他愿意用一個釋放了自己全部天性的朋友身份與學生相處。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是教育的前提。魏勇老師是愛并且尊重他的學生們的,同樣的,他也一定會受到同學們的愛戴。
四、 小結
魏勇老師的教師觀,體現(xiàn)了他的教育教學觀點,它的核心內容是圍繞教師應當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專業(yè)的教師,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和優(yōu)化教學。他的教師觀,是與眾不同、不受約束的,他的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批判、不畏權威的思想值得我們每一位想要成為教師的人和每一位教師學習。
參考文獻:
[1]魏勇.教師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魏勇.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鄧澤源,遼寧省大連市,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