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初中地理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要煥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二要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動機;三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熱情。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自主學習;意識;動機;熱情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七八個年頭了。經過多年的實踐積淀,我們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客觀地講,傳統(tǒng)的教學常態(tài)還依然盛行于我們的課堂。比如,我們的教師依然過多的留戀于“三尺講臺”;我們的學生呢,多數(shù)還是坐著學,坐著聽。這樣的課堂,從根本上忽視了對人的生命尊重,更遑論理性關懷了。在這樣的時空里,學生沒有激情,沒有體驗,一味受制,過度依賴。特別是我們地理、生物、歷史、政治等小學科,表現(xiàn)得就更為明顯。那么,作為地理學科,我們教師該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這些現(xiàn)象,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 尊重差異,自由選擇,煥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以“一把尺子”為標準,這主要表現(xiàn)在:①教學目標及其達成一樣;②教學內容、教學進度高度一致;③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如出一轍。這樣做,很顯然,沒有注意到,自然也就談不上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第二,教師權威地位無法撼動。突出表現(xiàn)在:教師依然以書本知識傳授為主要抓手(當然他們不需把課本拿在手里,因為常年深鉆教材,書本知識爛熟于心,被拿捏到骨子里,甚至知識點在哪頁,在哪頁的哪個位置都一清二楚)。這樣做,顯然也沒有照顧到學生的需要。從以上算不上全方位的分析,就不難看出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被極度慢待。所以,這里筆者大聲呼吁,課堂上我們要對學生的自主地位予以尊重,要做到:①必須而不是必要;②自然而不是生硬;③內在的需要而不是表面的同情。
教學《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第二節(jié)時,為幫助學生認識到發(fā)展農業(yè)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心血來潮,而要做到“因地制宜”。我對教學做了這樣的安排:將對教材中的圖(4.17)的分析和教材中活動3(見教材第104頁)相結合。首先,結合我們家鄉(xiāng)實際,選擇一種農業(yè)活動,要求:(1)結合B、C兩點來做(見圖4.18);(2)自主選擇,杜絕交流。接著,我讓學生自由談談選擇的理由,自然得到圖4.17之內容。繼而,我又不失時機地引發(fā)學生思考:(1)如果種果樹且有允許的氣候條件,應該選擇何地?(2)我們家鄉(xiāng)應該進行什么樣的農業(yè)生產活動?
這樣的處理,注意到了學生的差異性: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選擇,自我分析。也照顧到學生的需要:注意到了學生個性的發(fā)揮;照顧到了學生情感的體驗。這樣做,就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自主意識。
二、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動機
目前,我們很多教師同仁,對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的必要性已經有了很高的心理重視。這很值得點贊。但對于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在課堂上怎樣開展這一教學活動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特別是,有些教師,因為選擇不當,或者嫌麻煩,不好操作,選擇了逃避。殊不知,創(chuàng)設情境對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作用不容忽視。在筆者看來,這里面水很深,道道很多,大有文章可做。
教學《河流》這一節(jié),為幫助學生明確黃河中下游水土流失問題及其產生的問題或者影響,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切入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讀圖(圖片來源:人教版八上2.23),弄清黃河中游河段與上下游河段含沙量情況,引發(fā)學生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的思考;接著,引導學生對教材,了解教材呈現(xiàn)的4個成因;最后,讓學生就地形因素、氣候因素和植被等因素多角度分析。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很明顯的,那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現(xiàn)有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進行遷移,讓他們在相對自由的時空里自主展開學習過程。有了這個作為鋪墊,同時,有了方向性的指引,就能有效的,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激發(fā),使他們的思維處在活躍狀態(tài),像火山一般,處在待噴發(fā)狀態(tài)。實踐證明,有了這樣的欲望,學生就敢于嘗試,也敢于帶著沖動進入下一個目標的學習。
三、 安排社會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筆者看來。做好這一點,就要安排適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教學,我們過多的是在課堂上用時用力,在教材使用上費時費力。太多的,我們失卻了大自然這本書。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筆者常常安排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型作業(yè)。比如,在教學“中國的土地資源”這一知識點時,考慮到我們學校的學生多數(shù)來自農村,我就因地制宜的安排這樣一個課后實踐活動:(1)布置學生調查。調查的對象是土地情況利用情況(既可以調查本村本鎮(zhèn),也可調查相鄰村鎮(zhèn))(2)制作表格分析(主要是對比近幾年和以前的土地利用情況)。必要時,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制作表格,可以包括:①土地面積變化情況;②農作物品種變化情況;③農作物類型變化情況等。教學實踐證明,多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就能很好地鍛煉他們多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能很大程度上,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初中地理課堂要切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我們廣大地理教學工作者拿出自己的智慧和肩膀,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大膽嘗試。唯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成就學生,把握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楊坤.把握教學契機,生成高效課堂.吉林教育,2010(11):27.
[2]朱志平.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改善教育評價的理念與行為.教育情報參考,2007(2):35.
作者簡介:石艷梅,江蘇省新沂市,新沂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