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瑩雪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發(fā)展,讓中國和漢語文化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這就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本文從對外漢語“文化導入”的目的、原則和策略方面進行探究,以期提出的想法和觀點促進留學生漢語教育水平的提升,為漢語國際化傳播貢獻力量。
關鍵詞: 一帶一路 對外漢語 文化導入
一、“一帶一路” 視域下“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而發(fā)展的,語言是用來表達觀念的,同時又是一種文化代碼,是自成體系的特殊文化,所有的語言都圍繞文化進行,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留學生的漢語基礎知識學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深入地接觸中國文化,文化的傳播與滲透不僅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有效手段,而且能更好地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感知中國。
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各國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尤其是習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漢語語言文化國際傳播的功能愈加凸顯?!耙粠б宦贰边@一合作理念的誕生,為中國和世界的多元化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想要在絲綢之路上實現(xiàn)中外文化“融合”、中外民心“相通”,離不開文化先導?!耙粠б宦贰眹议g人員交流,無論是駐華機構的常駐人員還是短期入境的外國人和家屬,抑或是外國留學生等,都是文化傳播最主要的載體。他們不僅能夠在沿線國家經(jīng)濟、科技、信息、文化等方面發(fā)展貢獻力量,還能夠培育大量“親華”的年輕群體,更好地密切中國和沿線國家的聯(lián)系。他們來到中國的感受直接影響他們回國后對我國的評價,這對于塑造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友誼及“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成功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從文化層面了解來華人員在我國的適應情況,找到“一帶一路”來華人員文化的融通點和規(guī)律,提出行之有效的“文化導入”策略,對爭取各國民心有著重要意義。
在此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給我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篇章,為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華學習漢語,這大大強化了對外漢語教學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為對外漢語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另一方面對外漢語教學必須探索出一條適合“一帶一路”理念下的新出路,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這是機遇之下的一大挑戰(zhàn)?;诖?,本文以“一帶一路”為背景,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意義和方法進行研究,以期推動對外漢語教學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內(nèi)容的界定
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視角中,文化可以在各種范疇、各種意義中存在。對外漢語作為一種國際化的語言教育,其目標和使命是實現(xiàn)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溝通乃至融合?!拔幕瘜搿弊鳛閷ν鉂h語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差異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和相互傳授。1989年“文化導入說”的觀點被提出?!拔幕瘜胝f”可以理解為,“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設計、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有目的、分層次、有系統(tǒng)地傳授與漢語學習和使用密切相關的中華文化背景知識,特別是漢語各個子系統(tǒng)中的文化內(nèi)涵,以幫助留學生增強跨文化意識,更加得體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盧偉,1996) 。1984年,張占一首次提出把文化分為“知識文化”與“交際文化”(張占一,1984)。之所以把文化劃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是以語言教學的特殊需要和語言教學的特定視角為前提的。因此,這兩部分就成為“文化導入”的主要內(nèi)容?!八^知識文化,指的是那種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不直接影響準確傳遞信息的語言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張占一,1990)。所謂“交際文化”是指隱含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反映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tài)、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道德標準、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和語用系統(tǒng)中”(呂必松,1992)。
“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二者在體現(xiàn)在教學任務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對外漢語教材中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主要的、首先的就是這種交際文化。學習者由于缺乏有關詞語所隱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即由詞語意義差異而造成的交際上的障礙,是語言學習中急需要解決的。這類“交際文化”知識在語言學習中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是第一位的。
三、“一帶一路”視域下“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原則
“一帶一路”倡議所涉及的國家多達60余個,這些國家包含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宗教信仰更是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如何讓他們接受并認同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這就要在“文化導入”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平等融合的原則。“文化導入”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接觸雙方的文化融合,要在不觸碰、詆毀別國文化的前提下進行。文化是具有包容性和共通性的,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留學生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信仰和習慣,針對不同國別的學生進行單獨的、深層次的教學,以使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更具科學性,更人性化。另外,找到中國文化和他們所屬文化的共通之處,便于他們接受和理解。對于戰(zhàn)爭、宗教等敏感話題應當盡量避開,有的學生非常敏感,避免他們會因為誤解而感到非常苦惱或異常憤怒。
(二)與時俱進的原則。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中國文化經(jīng)歷了歷史性的變革。中國文化在自身變革的同時越來越多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外漢語教學所要傳授的不僅僅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還應注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所發(fā)生的變化,傳授中國的現(xiàn)代文化,即共時文化。“一帶一路”發(fā)展機遇,很多新的理念應運而生,我們在介紹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還要將中國現(xiàn)代更先進的知識理念推廣傳播出去,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我們應選一些與外國學生所要學的知識緊密相關的東西,這些內(nèi)容還要和漢文化日常交際中所涉及的漢語知識緊密相連。
(三)規(guī)范科學的原則。中國領土廣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許多區(qū)域性的文化板塊,不同地區(qū)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方言”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差異。許多留學生來華學習一段時間后,由于學習地域語音、詞匯的影響,會出現(xiàn)“北京腔兒”、“東北味兒”的現(xiàn)象,雖然有趣,但不規(guī)范。因此,在“文化導入”的過程中應當循規(guī)范性的原則,對外漢語教師要傳授的是中國人共同的普遍規(guī)范的語言、文化,而不是某一個地區(qū)的地域文化。當然,在特殊需要的時候,比如課文中涉及或者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時,為幫助他們理解,可以適當?shù)貙Φ赜蛭幕蜕贁?shù)民族文化做出介紹,但是應該有所側重,否則就會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困難,讓外國學生對本來就陌生的中國文化感到困惑茫然。
(四)自然漸進的原則。文化導入要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則。留學生來華學習,其日常生活起居、課上課下的學習交流,都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文化滲透,因此,課堂上的文化導入大可不必循規(guī)蹈矩,生搬硬套,應該通過教學材料的合理選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巧妙設置和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進行,這樣才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心領神會、融會貫通。
四、“一帶一路”視域下“文化導入”的模式與策略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因為留學生“需要對目的語這種新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認識,需要理解、掌握有別于以往的思維模式和心理活動狀態(tài),需要樹立一種新的文化觀念包括語言觀念”(王魁京,1994)。因此,要在新的形勢下更高效地推廣中國文化,必須提出更切合實際、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文化導入”模式與策略。
(一)比較教學法。來華學習的外國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大多是在掌握母語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上,然后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因此,在對外漢語的文化導入的過程中,有必要進行文化差異的比較,從比較中求同存異,以便于更好地學習掌握中國文化。比如從對親屬詞語的對比介紹過程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語言的親屬稱謂系統(tǒng)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及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對這些親屬詞的對比研究對于我們克服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的理解障礙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因材施教法。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各種各樣,他們學習漢語的目的千差萬別,有的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好奇,有的是為掌握一種語言,有的是因為商業(yè)上的需要等?!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為沿線各國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對象,有所側重地傳授給他們最急需了解的內(nèi)容,與他們?nèi)粘I顚W習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
除了學習目的不同外,眾多的來華留學生還有年齡和學習背景的不同。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處于“漢文化圈”的日韓學生,可能更容易了解中國文化,對他們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適當?shù)卦诮滩牡幕A上增加一些課外的文化知識;對于“歐美文化圈”的學生,有許多中國文化是與他們的文化截然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給他們更多的時間適應、學習,文化教學應該一點一點地滲透,不能急于求成,以免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三)文化實踐法。開展多種文化活動,加強課外文化實踐和文化學習。不論是目的語國家的歷史遺跡還是民風民俗,都從各個方面體現(xiàn)了這個國家的文化特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文化參觀活動,博物館、皇家園林、名人故居、傳統(tǒng)民居等都是極好的文化教學場所,人、物、景的全方位立體化教學會突破課堂教學的種種限制,給留學生留下具體而深刻的印象。實踐表明,文化參觀和訪問是留學生最喜歡的文化學習方式。
五、結語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實施,來華留學的學生數(shù)量將會持續(xù)增長,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任務越來越艱巨。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更好地了解留學生漢語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積極應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留學生漢語教育模式,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
[3]張占一.談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4]張占一.試論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3).
[5]呂必松.華語教學講習[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6]王魁京.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問題的多面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