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昕寧
摘 要: 蘇州話的俚詞俗語,很多記錄的都是蘇州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蘇州——這個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的民俗、社會面貌和風(fēng)土人情;人們口耳相傳的俚詞俗語也是方言詞匯現(xiàn)狀的反映。我們希望通過語料的搜集挖掘吳方言中俚詞俗語所承載的民俗文化信息,為蘇州話的保護、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盡微薄之力。
關(guān)鍵詞: 蘇州話 俚俗語 民俗 方言保護
方言,是語言的變體。在《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是“一種語言中跟標(biāo)準(zhǔn)語有區(qū)別的、只通行于一個地區(qū)的話”。蘇州話,是蘇州的地方方言,作為吳語的代表,有著非常豐富的方言詞語。它的常用俚詞、俚語、熟語和諺語在很多方言詞典里都有收錄。值得一提的是,蘇州的俚詞俗語,不少都具有地方特色,其來歷都具有歷史因素,因此,在不熟悉蘇州歷史環(huán)境的人聽來,是很難理解的。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的風(fēng)俗習(xí)慣,它是在人們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世代相傳、穩(wěn)定等特點。不僅是人民的風(fēng)俗習(xí)慣,還包括民眾的生活、生產(chǎn)、風(fēng)尚習(xí)俗等情況。
蘇州是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同時是吳文化的中心,有著屬于這片土地特有的民俗傳統(tǒng)。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蘇州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吳地的民風(fēng)民俗。
語言與文化傳承和傳播是相輔相成的,離開語言,文化是走不遠的;反之,離開文化語言也會產(chǎn)生變化甚至消失。普通話的推廣,對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方言沖擊巨大,在語音流失的同時,方言詞匯的流失同樣嚴(yán)重,以致造成方音普通話的現(xiàn)象。我們從蘇州話俚詞俗語的角度出發(fā),一方面探尋方言詞匯的流失和變化,另一方面發(fā)掘其中承載的民俗文化信息。以此尋找新的角度以關(guān)注方言保護,積極傳承傳統(tǒng)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需要說明的是,蘇州話俚詞俗語的語料主要來自《吳方言詞典》、《吳地俚言熟語》。另外,我們還通過查閱其他資料及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收集到一些。
一、蘇州話俚詞俗語
俗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俗語包括慣用語、諺語、歇后語等,可以說民俗語種全在其中,我們這里提到的蘇州話俚詞俗語就用的俗語廣義的范圍。蘇州話俚詞俗語是地方性的、群眾的口頭語言,包含詞、詞組、俚句,往往是通過比喻、接代、諧音、雙關(guān)等方式,引申或暗示他們所含的本意。
(一)生產(chǎn)勞作
蘇州話中有很多俚詞俗語都和蘇州人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人們在勞作生產(chǎn)中,看到的一些現(xiàn)象,會進行一些描述,久而久之,這些或幽默風(fēng)趣,或暗含教育意義的俚詞俗語便會漸漸流傳下來。
例如“牛吃蟹“比喻勉強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在農(nóng)村地區(qū),小孩子會去河邊放牛,??吹桨哆叾蠢锏男?,便想要去吃,結(jié)果沒能吃成反而被蟹用鉗子蜇傷。
例如“牛牽馬棚”指的是一個人脾氣犟,不聽使喚。從前,牽牛放羊的活,總是交給孩子來做的。小孩子貪玩,有一次不小心把牛關(guān)到馬棚里,可是拉了半天,牛怎么都不愿意進去。路過的大人看見這情況,便感慨道:“費了這么大的力,牛都不肯進去真是牛牽馬棚。”后來在流傳的時候,因時代的發(fā)展,又多了一個意思:指(經(jīng)濟)緊張,拮據(jù)。比如“一家門吃飯都牛牽馬棚,那還來的錢吃補藥?”
例如“花頭”與蘇州人種花養(yǎng)花的民俗有關(guān)。古時,在虎丘山塘花市上常能聽到買花人問“你這有幾個花頭?”這里講的“花頭”是指花樹或花盆里的花數(shù),花頭越多,價格就越貴;花頭越少,價格就越便宜。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你本事越大,種出來的花樹花頭就越多。后來花頭就漸漸地引申為本事、工作能力。你有花頭,就說明你的工作能力強。
例如“苗頭”源自于生活的實踐,是指植物下地后看其長出來的嫩芽來判斷日后的收成。在現(xiàn)吳方言詞典中有三種意思:辦法、來頭、剛顯露出來的趨勢或者情況?!懊珙^”二字的組合能力極強,在蘇州話中便有“軋苗頭”、“別苗頭”等說法?!败埫珙^”是揣測略微顯露的事情的發(fā)展趨勢或情況;“別苗頭“則是競爭、比高低的意思,雖都含有“苗頭”二字,意思卻大相徑庭。
(二)祭祖祭神
除了生產(chǎn)勞作之外,在古代社會離不開祭祖祭神。由于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面對大自然的種種現(xiàn)象,人類恐懼、敬畏、無能為力,漸漸形成了早期的原始崇拜。人們相信鬼神、相信命運,每年在一些節(jié)俗時便會祭祖祭神,蘇州的很多俚詞俗語便與這種習(xí)俗密不可分。
例如“墊刀頭”的意思是替人受過,其來源便是因為舊時人們希望除去厄運,買一方豬肉作為替身;“三十三,亂刀斬”這句民間諺語便是“墊刀頭”的發(fā)展,蘇州人認(rèn)為三十三歲這一年會是命運最差的一年,需要找一個“墊刀頭”。
例如“壽頭”的意思是傻瓜、不通世故、不懂人情,雖屬貶義但不乏親昵之感。“壽頭”本為“豬頭”,而其中的“壽”便是來自于祭神時豬頭上的褶皺像繁體“壽”討口彩而得名。
例如“觸祭”是吃飯的意思,是一個貶義詞,通常是非常氣憤的時候才會用?!坝|”是“觸摸”的意思,“祭”是“祭品”的意思,用手去觸摸祭品就可以吃了。明是明吃飯卻用“觸祭”二字表示,這便是與祭祀有關(guān),民間習(xí)俗,每逢過年、清明、七月半等節(jié)日,要祭祀祖先。祭祀時,在供桌桑要拜訪雞、鴨、肉等菜肴,這些祭品是專門供給祖先吃的,祖先是亡人,當(dāng)然是不會吃的,只是形式而已。用“觸祭”二字叫別人吃飯,便是把聽話人當(dāng)作死人,這當(dāng)然是氣話。
(三)休閑娛樂
生活中離不開娛樂,在辛苦的勞作后,人們總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休息放松。在蘇州民俗中就有很多,比如聽評彈、打麻將、趕集廟會……
蘇州是評彈之鄉(xiāng),不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到處都設(shè)有書場,評彈藝人也到處演出,人們聽書、藝人說書,隨之也出現(xiàn)不少俚詞俗語。
例如“出道”原指評彈藝人滿師出師,后因評彈的流行逐漸也成為大眾的習(xí)慣用語,意思是有了一定職業(yè),能夠獨立生活,以此形容青年人走上社會自謀職業(yè)。
例如“說書”本是蘇州人對評彈的俗稱,因其時間很長、惟妙惟肖而在民間使用時有了滔滔不絕、信口開河之意。
例如“小落回”的意思是輕松、快活。這本是評彈藝術(shù)中的一句行話,指表演者演出中間的片刻休息,后因聽書的人多而廣為流傳。后來有人利用這句話的諧音,說成“小樂胃”,雖然二者讀音相似,但意思大相徑庭,后者既可以做形容詞,表示舒適、舒服(多指生活方面得到小小的滿足),又可以做動詞,表示享受(多指生活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善)。
(四)地名建筑
提起蘇州,很多人都會想到蘇州園林,除了園林之外,蘇州粉墻黛瓦的各色建筑、一條條街巷也在蘇州話中留下的痕跡,許許多多與蘇州建筑、蘇州街巷名稱的俚詞俗語應(yīng)運而生。
例如“戮橋戶頭”,這是一句罵人的話,巧用了地名典故?!奥緲颉奔词菢窐?,位于蘇州城中心。在古代,這里是非常熱鬧的地方,就像北京的菜市口,這里設(shè)有刑場,那些凡是被處死的囚犯都在這里執(zhí)行死刑。古代的死刑,大多是殺頭,蘇州人稱“殺頭”為“殺戮”。因此說一個人是“戮橋戶頭”就是說這個人不是好人。
例如“商量北寺塔”,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事情多次商議,拖延了很長時間,還是定不下來。這就與蘇州城西北角的北寺塔有關(guān),相傳當(dāng)年在建塔時,由于蘇州土質(zhì)較松,關(guān)于塔高和塔基的問題,工匠們商量了好久,周圍的百姓就說他們在“商量北寺塔”。
例如“七石缸、門里大”,這句話常用來形容那些在家里自稱老大、態(tài)度蠻橫,到了外面卻被人訓(xùn)得無話可說、威風(fēng)掃地的人。在蘇州城里很多住宅建筑、園林雖然里面很寬敞,但是門往往不是很大,所以石庫門為主。為了防止火災(zāi),大戶人家都會在院子里備有水缸,貯水以防火患,因為這些水缸能放七石水而得名。后來大戶人家家道中落,靠變賣家產(chǎn)為生,某戶的主人不聽家人勸阻,要賣防火患的七石缸,但即便是賣出也會因石庫門過窄而無法運出。于是家人就說“七石缸,門里大”,一語雙關(guān)。
這些與蘇州建筑、街道名稱有關(guān)的俗語既彰顯了每條小街小巷的不同特色,又暗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五)歷史痕跡
五千多年的中國農(nóng)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吳文化根基,兩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五百年的佛道教文化熏陶,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風(fēng)貌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歲月的洗禮。朝代更迭,名人輩出,因而蘇州方言俗語中很多都與歷史、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關(guān)。
例如“點心”一詞在蘇州話中不是具體哪種點心,指的是早餐這個概念,甚至在蘇州的一些地方還指午餐。相傳宋代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名將韓世忠率軍抵抗,當(dāng)時他屯兵在張家港、太倉一帶,生活十分艱苦,當(dāng)?shù)匕傩找姶饲樾?,很感動,拿出僅有余糧,聚在一起,將它們做成糕餅,送往軍營慰問將士。百姓們說:這些糕餅只是一點心意,不能當(dāng)飯吃飽。當(dāng)然,百姓講的是客氣話,但這話的意思就流傳了下來。
例如“講張”一詞是說話、聊天的意思,這里的“張“指的就是張士誠。元末,張士誠在蘇州一帶稱“吳王”,后被朱元璋所滅。因為朱元璋上臺后,對蘇州百姓非常不好,重賦重稅,甚至還發(fā)配一批蘇州的富戶到蘇北地區(qū)。蘇州百姓很懷念張士誠,但又不敢公開張揚,于是就把“講張士誠”簡稱“講張”沿用至今。
例如“搭漿”是指做事馬虎隨便,即不認(rèn)真或者是敷衍、蒙混過關(guān)。這個詞就和明末美女陳圓圓有關(guān),相傳一次,吳梅村來蘇州訪友,受知縣之邀,去他喝酒。席間談起昆曲,知縣特地請陳圓圓唱昆曲《浣溪沙》助興,由于《浣溪沙》的主人公是西施,可知縣家沒有合適的戲服,于是陳圓圓急中生智,利用面筋紙裁了一套家戲服,再用糨糊黏合、試以色彩。遠看就像真的一樣,演出也很成功,然而當(dāng)吳梅村與陳圓圓見面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的衣服居然是面筋紙糊的,有些地方也已經(jīng)裂開了。這件事傳開后,便有了“搭漿”一詞。
蘇州話中的很多俚詞俗語都是和蘇州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人們在勞作、祭神祭祖、休閑娛樂時的一些習(xí)俗,也漸漸地從一些特定的場合傳到每家每戶,成為一句常用的口語普遍使用。甚至可能現(xiàn)在一些習(xí)俗已經(jīng)消失了,但這些俚詞俗語流傳了下來,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二、俚詞俗語的現(xiàn)狀
通過田野調(diào)查和問卷的發(fā)放,我們發(fā)現(xiàn)以俚詞俗語為代表的方言詞匯流失嚴(yán)重,人們開始很少使用俚詞俗語甚至不再使用。
通過第一張圖表,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蘇州人對蘇州話俚俗語的了解情況與年齡似乎成正比。這與普通話的推廣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的年輕人連蘇州話都不太會說,更何況對俚詞俗語的了解和使用。一些老蘇州雖然知道一些方言常用俗語的意思也會使用,但是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大概是這些俗語在流傳過程中碰到的困境。在田野調(diào)查時也了解到,即便現(xiàn)在生活中蘇州人還會使用一些俚詞俗語,但相較于從前已是少之又少。部分俚詞俗語比較拗口煩瑣,表達起來拐彎抹角,雖然有趣生動,但不夠直截了當(dāng),比較麻煩。
由第二張表格可以發(fā)現(xiàn),即便是在蘇州生活了十年以上的新蘇州人對于方言中俗語的意思也是一知半解,有的俗語和普通話有類似之處,還能夠猜測他們的意思,有的特別具有地方性的,則是一點也不了解,更別提他們背后的來歷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蘇州話的詞匯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蘇州話中方言詞匯的減少,大量普通話詞匯逐漸替代了方言詞匯在日??谡Z中的使用,出現(xiàn)方言普通話現(xiàn)象,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俚詞、俗語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這些俚詞俗語背后民俗發(fā)生了改變,蘇州不再以農(nóng)作為主,粉墻黛瓦的平房民居也在減少,評彈書場漸漸在城市里消失……文化都尚且在消失,更何況其載體?
對于俚詞俗語,很多人都只可意會,難以言盡其意,對于其背后的民俗文化了解者更是少之又少。值得一說的是,蘇州俚詞俗語有一個重要特點,其中不少具有民俗因素和歷史因素,因此,在不熟悉蘇州歷史環(huán)境、民風(fēng)民俗的人聽來,很難明白。
從民間文化的價值看,蘇州話的保護有利于保存文化的多樣性。英國語言學(xué)家帕默爾說:“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同時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chǔ),其多樣性反映了文化的豐富性。另外,方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甚至是一種情結(jié),具有相當(dāng)?shù)膶嵱脙r值和文化價值。
蘇州話是蘇州人語言的美學(xué),蘇州民俗是蘇州人生活的美學(xué),二者都是蘇州人智慧的體現(xiàn)。保護蘇州話、傳承吳地民俗,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吳連生,洛偉里,王均熙,黃希堅,胡慧斌.吳方言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5.
[2]朱川等.簡明吳方言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3]潘君明.蘇州話尋根[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
[4]竇昌榮.吳地俚言熟語[M].南京:河海大學(xué)出版社,1999.
[5]顧祿.清嘉錄[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6]蘇州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蘇州市志:第五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7]閆淑琴,呂虹.從蘇州話的變異看方言保護[J].常熟理工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5:99-103.
[8]汪平.蘇州方言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1.
本文是2017年大學(xué)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xùn)練項目(省級一般項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