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遲春寧 白晶 陳沖 池春玉,2 丁國華,2
(1. 哈爾濱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哈爾濱 150025;2. 植物生物學黑龍江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哈爾濱 150025;3. 哈爾濱市第六中學,哈爾濱 150036)
水楊酸(SA)是植物產(chǎn)生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e Reaction,HR)和系統(tǒng)獲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的內(nèi)源信號分子,可以誘導抗病基因表達,在植物的SAR信號轉導中起關鍵作用[1]。有很多研究證實SA介導的HR是一個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過程[2-3]。植物發(fā)生HR時,常伴隨著特異性信號分子ROS和SA的積累以及染病相關基因(PR)的表達,激發(fā)鄰近組織的特異性防御反應和植株的SAR[4]。線粒體在 PCD 中扮演重要角色[5]。線粒體通透性轉運孔(Mitochondria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開放是PCD中發(fā)生的最早事件[6]。MPTP的開放引起線粒體膜電位下降,進一步導致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解偶聯(lián),膜內(nèi)外離子濃度趨于平衡,進而導致線粒體外膜被破壞和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的釋放,釋放到胞質(zhì)內(nèi)的Cyt C可以激活Caspase等下游關鍵酶類,使信號級聯(lián)放大而觸發(fā) PCD[7-8]。Efthimios[9]研究發(fā)現(xiàn)鹽脅迫處理煙草植株,短時間鹽脅迫出現(xiàn)線粒體膜去極化、Cyt C釋放和Caspase蛋白含量變化。Janneke[10]研究發(fā)現(xiàn)黃瓜子葉在55℃高溫處理,出現(xiàn)DNA梯狀條帶現(xiàn)象,且通過Western blot技術檢測發(fā)現(xiàn)Cyt C從線粒體釋放到細胞質(zhì)中[8]。線粒體中新發(fā)現(xiàn)的PCD組分揭示了線粒體在植物中觸發(fā)和執(zhí)行PCD的功能。李家洋研究組通過對mod1抑制基因的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的程序性細胞死亡途徑中存在葉綠體到線粒體的信息交流,蘋果酸-草酰乙酸穿梭途徑在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ROS可以作為誘導線粒體膜透化或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形成的誘導PCD的信號分子,通過Cyt C的釋放和線粒體電子傳遞鏈(mETC)執(zhí)行PCD[11]。
目前在水稻、玉米、擬南芥等植物中分離出一些與PCD相關的基因,如與玉米性器官原基退化有關的Ts2基因,大麥中的抗白粉病Mlo基因,擬南芥調(diào)控PCD的LSD1基因和與HR反應有關的3個基因AP22A,AP33A和AP43A[12-13]。但植物PCD的研究開展較晚,PCD相關基因的研究遠沒有動物深入,需要分離更多的基因來揭示植物PCD的機制。RNA-seq測序技術是一種轉錄組測序手段,在已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中,通過將RNA-seq結果與基因組DNA序列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從而得到差異表達基因、新基因等[14]。
利用10 mmol/L SA誘導處理黃瓜葉片,檢測到黃瓜發(fā)生了PCD,并伴隨著ROS的積累和H2O2產(chǎn)生。獲取黃瓜受SA誘導的PCD相關基因,研究受SA誘導的PCD相關基因與黃瓜抗病的相關性,從中獲取黃瓜抗病相關線粒體基因,為揭示SA誘導黃瓜PCD和提高黃瓜抗病性的分子機制提供基礎。本文根據(jù)對RNA-seq測序得到1759個差異表達基因(DEGs)結果進行篩選[15-16],得到16個與線粒體相關的DEGs。通過qRT-PCR技術分析該16個基因在SA和霜霉病處理下的表達特征,為獲取介導PCD的關鍵基因奠定基礎。
實驗于2016年5月哈爾濱師范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進行。供試黃瓜自交系9930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黃三文教授實驗室贈送。幼苗在光照培養(yǎng)箱內(nèi)用Hoagland營養(yǎng)液蛭石培養(yǎng),光照28℃/14 h,黑暗24℃/10 h。
1.2.1 RNA提取 第4片真葉長出時選長勢良好的黃瓜幼苗在第3片真葉的葉脈間滴加10 mmol/L的SA(每葉4滴,每滴50 μL),并于滴加前(0 h)和滴加后3 h、12 h、24 h取材4次,每次隨機選取3株植株,摘取滴加SA的第3片真葉無菌水洗凈揩干,剪取滴加SA部位混合均勻,提取RNA。
選取霜霉病發(fā)病的新鮮葉片,用蒸餾水清洗干凈,放入密封袋,20℃下放置24 h,用毛筆刷取葉片上新長出的孢子囊于無菌水中,制成霜霉菌菌液,濃度為5×105-10×105個孢子囊/mL。采用滴加法接種病菌,選取長勢良好的四葉期黃瓜植株,在第3片真葉的葉脈間滴加菌液,每葉9滴,每滴50 μL,保濕24 h。于滴加前(0 h)和滴加后36 h、72 h和96 h取材4次,每次隨機選取3株植株摘取滴加菌液的第3片真葉無菌水洗凈揩干,剪取接菌部位混合均勻,提取RNA。
1.2.2 qRT-PCR測定 上述保存材料的總RNA提取采用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的RNAprep Pure植物總RNA提取試劑盒(離心柱型),詳細方法見試劑盒說明書。cDNA合成采用寶生物公司的PrimeScriptTMⅡ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試劑盒。
根據(jù)基因注釋中是否含有mitochondrial,從1759個 DEGs中[12]篩選出 16個基因(表 1)。根據(jù)公布的黃瓜基因組基因系列設計出qRT-PCR引物如表1,以18S為內(nèi)參基因(引物為ATGATAACTCGACGGATCGC和CTTGGATGTGGTAGCCGT),進行qRT-PCR測定。qRT-PCR采用大連寶生物SYBR Premix Ex TaqTM(Tli RNaseH Plus)試劑盒,采用 2-ΔΔCT法分析數(shù)據(jù),確定基因的相對表達量。
表1 被篩選的16個相關基因及其PCR表達分析引物
16個被分析基因的qRT-PCR表達如表2描述,按照基因響應SA和霜霉菌的一致性,可以將這些基因劃分為3類。
第一類基因的表達量在響應SA和霜霉菌上基本一致,都是隨處理時間延長,表達量持續(xù)上調(diào),或上調(diào)至一定程度后下調(diào),個別下調(diào)至處理前水平,且上調(diào)幅度都比較大(500%以上)。屬于這類的基因有A、B、F、H、J、L(圖1)。在表達時間段上,H上調(diào)響應SA和霜霉菌集中在早期,特別是響應霜霉菌。J上調(diào)響應SA在12 h達到最高,響應霜霉菌在36 h最高。L是逐步上調(diào)響應SA和霜霉菌,響應SA是12 h達到最大,響應霜霉菌是96 h達到最大。
第二類基因的表達量在響應SA和霜霉菌時雖然一致,但表達量差別很大(圖2)。G和P基因都是上調(diào),但上調(diào)幅度都很小,最大為處理前的3倍。I基因顯著響應SA,但上調(diào)響應霜霉菌較微弱,而K基因正好相反,上調(diào)響應SA很微弱,但響應霜霉菌很強烈,上調(diào)幅度最大達到17倍。M基因與K基因相似。
第三類基因在響應SA和霜霉菌上不一致,基本是上調(diào)響應SA,下調(diào)響應霜霉菌,屬于這類是基因是C、D、E、N和O(圖3)。其中只有N和O基因響應SA的上調(diào)表達量較高,最大表達量高于處理前10倍,N響應霜霉菌顯著下調(diào)約5倍,而O基本不響應霜霉菌。C、D、E雖然都上調(diào)響應SA或下調(diào)響應霜霉菌,但響應幅度都不大,約2-3倍。
表2 被篩選的16個相關基因的qRT-PCR表達分析
圖1 qRT-PCR檢測A、B、F、H、J和L基因在滴加SA((A)和接種霜霉菌(B)的葉片中的表達分析
圖2 qRT-PCR檢測G、I、K、M和P基因在滴加SA(A)和接種霜霉菌(B)的葉片中的表達分析
圖3 qRT-PCR檢測C、D、E、N和O基因在滴加SA(A)和接種霜霉菌(B)的葉片中的表達分析
通過實時熒光定量技術分析SA處理和霜霉病處理下,黃瓜葉片的16個線粒體相關基因呈現(xiàn)相似或相悖的表達趨勢,說明SA誘導的PCD相關基因在霜霉病誘導的PCD信號通路中也行使功能。SA與霜霉病對基因表達量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線粒體丙酮酸載體2(A)、抑制素3(B)、雙磷脂酰甘油脫酰酶(F)、解耦聯(lián)蛋白5(G)、線粒體肉堿/?;鈮A載體(H)、甲酸脫氫酶1(I)、氨基丁酸氨基轉移酶1(J)線粒體內(nèi)膜轉移酶亞家族(K)、脯氨酸脫氫酶2(L)、丙酮酸脫氫酶E1α(M)和乙酰鳥氨酸轉氨酶(P)11個基因在霜霉病處理中結果與SA處理相似皆為上調(diào)。SA與霜霉病對基因表達量的影響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其中3-羥基異丁酰CoA水解酶(C)、分子伴侶60N-2(D)、甘氨酸脫羧酶(E)、延伸因子Tu(O)和亮氨酸拉鏈結構域跨膜蛋白1(N)5個基因在SA處理中為上調(diào)表達,在霜霉病處理過程中也為下調(diào)表達。按照基因響應SA和霜霉菌的一致性,又可以將這些基因劃分為3類。第一類基因的表達量在響應SA和霜霉菌上基本一致,屬于這類的基因有A、B、F、H、J、L。第二類基因的表達量在響應SA和霜霉菌時雖然一致,但表達量差別很大,屬于這類的基因有G、I、M、K、P。第三類基因在響應SA和霜霉菌上不一致,基本是上調(diào)響應SA,下調(diào)響應霜霉菌,屬于這類是基因是C、D、E、N和O。說明SA處理下和霜霉病處理下基因的表達存在差異,可能由于SA和霜霉病引發(fā)的黃瓜葉片PCD發(fā)生方式不同有關。植物類病變(Lesion mimic,LM)又稱類病斑,指在正常生長條件下,即無明顯機械損傷、逆境和外界病原菌侵染,植物的局部或整株上自發(fā)產(chǎn)生壞死斑點。這種現(xiàn)象最早在玉米中被發(fā)現(xiàn),隨后大麥、擬南芥、水稻等植物中也相繼報道了該表型的突變體。近年來,隨著多個水稻類病變突變體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水稻類病變基因的定位、克隆及作用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SA參與類病斑的產(chǎn)生,SA誘導的PCD就是一種類病斑,因此研究黃瓜的類病斑或者SA誘導的類病斑,分離和鑒定相關基因,對揭示黃瓜的抗病機制和遺傳育種都有積極意義[17-18]。病原體侵害引發(fā)抗病信號途徑有很多種也存在差異,SA處理黃瓜葉片,被侵染部位發(fā)生局部壞死(即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細胞內(nèi)ROS的爆發(fā)引起PCD的發(fā)生,以抵抗病原菌的的進一步擴散;非染病部位則長期保持一種抵抗這種病原和其他病原的抗性即系統(tǒng)獲得抗性[19]。HR和SAR相互作用發(fā)生的病原相關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s,PRs)基因的表達中增強,引發(fā)植物的多種信號轉導途徑。霜霉病是一種病原體的侵害,可以引發(fā)植物一系列的防御機制,可以識別損傷細胞的信號分子,引發(fā)植物多種信號轉導途徑,最終激活抗脅迫基因的表達[20]。
根據(jù)基因在SA誘導的黃瓜PCD中的不同表達情況,推測各基因編碼蛋白的功能分為以下5類:參與線粒體信號轉導(甲酸脫氫酶、氨基丁酸氨基轉移酶、抑制素、脯氨酸脫氫酶和丙酮酸脫氫酶);參與蛋白質(zhì)合成、折疊和轉運(延伸因子Tu和分子伴侶);參與線粒體跨膜轉運(線粒體丙酮酸轉運體、解耦聯(lián)蛋白、線粒體肉堿/酰基肉堿載體和亮氨酸拉鏈結構域跨膜蛋白1);參與線粒體呼吸作用的基因(3-羥基異丁酰CoA水解酶和甘氨酸脫羧酶、雙磷脂酰甘油);乙酰鳥氨酸轉氨酶目前未發(fā)現(xiàn)關于在植物線粒體中的研究報道。
脯氨酸脫氫酶ProDH基因在SA和霜霉病處理下均為上調(diào)表達,且是隨處理時間延長逐步上調(diào)響應,該基因在依賴SA的HR反應,立枯絲核菌侵染綠豆時,脯氨酸積累[21]。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SA誘導有關,通過降低ROS含量和增加對病原體的敏感性從而降低擬南芥的細胞死亡率[22]。這證實該基因參與SA和霜霉病誘導的信號途徑,對植物的抗病性起重要作用,可能為誘導植物PCD發(fā)生的關鍵基因。
延伸因子Tu和分子伴侶在SA和霜霉病的處理下呈相反的趨勢,說明在植物PCD的過程中,參與蛋白質(zhì)合成折疊和轉運的基因表達呈復雜變化趨勢,可能抑制或促進。延伸因子Tu(EF-Tu)存在于及植物的線粒體細胞內(nèi),是在mRNA翻譯時促進多肽鏈延伸的蛋白質(zhì)因子。高溫、干旱、低溫以及病原菌侵入等因素可以誘導EF-Tu基因的表達,提高植物的耐熱、耐旱及抗病性。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非生物脅迫下,植物體中EF-Tu的表達上調(diào),表明在脅迫過程中EF-Tu基因有重要作用[23]。在高溫和干旱脅迫下,玉米的EF-Tu合成和積累增加。
線粒體內(nèi)膜轉移酶基因在SA中呈上調(diào)趨勢,而在霜霉病處理下呈下降趨勢。該基因在脅迫處理下可以通過基因的調(diào)控減小植物在脅迫下的損傷,說明研究在植物PCD過程中線粒體跨膜轉運的基因作用有重要意義。線粒體丙酮酸轉運體(MPC)存在于線粒體內(nèi)膜,可以介導丙酮酸由細胞質(zhì)內(nèi)進入線粒體,是其進行三羧酸循環(huán)的重要一步;為脂肪酸、酮類和膽固醇的合成提供醋酸鹽[24]。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在干旱脅迫下煙草MPC基因通過調(diào)節(jié)ABA的釋放,影響保衛(wèi)細胞跨膜離子轉運及氣孔運動,提高煙草的抗旱性[25]。
3-羥基異丁酰CoA水解酶(HIBCH)和甘氨酸脫羧酶(GLDC),在SA和霜霉病處理下呈相反的趨勢,而雙磷脂酰甘油(CL)基因呈相似的上調(diào)表達趨勢。雙磷脂酰甘油(CL)是一種二聚的磷脂,可以參與線粒體呼吸作用和電子傳遞鏈,與線粒體的功能和結構有關[26]。研究發(fā)現(xiàn)線粒體中的CL基因可以參與細胞氧化磷酸化和細胞凋亡過程[27]。
綜上,被研究的16個基因中線粒體丙酮酸載體2(A)、抑制素3(B)、雙磷脂酰甘油脫酰酶(F)、線粒體肉堿/?;鈮A載體(H)、氨基丁酸氨基轉移酶1(J)、脯氨酸脫氫酶2(L)等6個基因在響應SA和霜霉病處理時都是上調(diào)表達,顯示這些基因在SA誘導的PCD過程中承擔一定的功能;而3-羥基異丁酰CoA水解酶(C)、分子伴侶60N-2(D)、甘氨酸脫羧酶(E)、延伸因子Tu(O)和亮氨酸拉鏈結構域跨膜蛋白1(N)等5個基因在SA處理中為上調(diào)表達,在霜霉病處理中卻是下調(diào)表達,可以推斷這些基因在響應SA時所起的作用與霜霉菌引起的病變關系不密切;另外5個基因解耦聯(lián)蛋白5(G)、甲酸脫氫酶1(I)、線粒體內(nèi)膜轉移酶亞家族(K)、丙酮酸脫氫酶E1α(M)、和乙酰鳥氨酸轉氨酶(P)等雖然響應SA和霜霉菌比較一致,但表達量的上調(diào)幅度很小,難以說明在黃瓜SA誘導的PCD過程中與霜霉菌引起的HR反應中起相似的作用。
本文通過qRT-PCR技術分析16個線粒體相關基因的表達動態(tài),在SA和霜霉病處理均表達,其中11個基因在響應SA和霜霉菌上一致,5個基因不一致。說明SA和霜霉病誘導PCD具有相似性和差異性。16個基因參與線粒體膜轉運、細胞呼吸作用、蛋白質(zhì)合成、折疊和轉運、線粒體信號轉導等過程。證實了在線粒體發(fā)生PCD過程中與這16個基因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