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特約記者
郭家銘
15歲學習鋼琴,曾求學于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并獲國內外多個鋼琴獎項。后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成為一名專業(yè)演員,主演的個人首部電影《我自己的德意志》獲得艾美獎最佳男演員提名,在海巖作品《新永不瞑目》中飾演男主角肖童并以出色的鋼琴演奏完美地詮釋了這一形象。
在公眾面前,鎂光燈下的演員和鋼琴手總是光鮮亮麗的。在光鮮背后,他們對藝術卓越的追求所付出的努力我們卻無法體察。藝術教育是一條怎樣的路?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青年演員、鋼琴家郭家銘,試圖從教育的角度探尋其藝術追夢之路。
記者:家銘你好!我們知道學彈鋼琴非常不容易,您是如何進入這個領域的?家庭的教育對您學鋼琴有什么樣的作用?
郭家銘:我來自黑龍江省的省會哈爾濱,母親是位教師,父親則是普通工人。我在5歲的時候,看到電視上有人在彈鋼琴,就問我媽那是什么,強烈要求她也給我買一臺。結果,像其他舍得投資教育的中國父母一樣,我媽過了一個星期真的給我搬回來一臺,錢還是跟親戚朋友東借西借湊齊的,一共花了2800多元。從此我就開始了鋼琴這門藝術的學習,由于家里沒有從事這個行業(yè)的人,初始的學習全靠自己的摸索。學習彈奏鋼琴需要很強的耐力和自覺性,學琴這段時間媽媽的監(jiān)督對我的幫助也是很大的。在中學時,我就考取了鋼琴十級,還在當時哈爾濱鋼琴比賽中奪得第一名。因為外公是當?shù)赜忻闹嗅t(yī),考慮到工作的問題,中途差一點改學醫(yī),然而,命運還是將我和鋼琴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非常偶然的一個機會,我在哈爾濱一家酒吧彈琴的時候受到別人的欣賞,那位朋友建議我去國外深造,從而開始了我人生的新一段歷程。
記者:談到國外深造,您為何選擇了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郭家銘:出國學習是我一段難忘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說充滿了艱辛。我的父母為了支持我的音樂夢賣掉了家里的房子,可以說完全毀了他們的生活。當時我留學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俄羅斯海參崴音樂學院,另一個是烏克蘭的名?!獮蹩颂m國立柴柯夫斯基音樂學院。海參崴距黑龍江省比較近,但當時我想,人要在年紀不大的時候多多經(jīng)歷風雨,才能獲得成長,因此選擇了路程比較遠的烏克蘭所屬的名校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
記者:通過親身經(jīng)歷,您認為國外學校的教育方法有何特色之處?
郭家銘:到國外首先遇到的就是語言交流問題,俄語對于我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好在我的指導教師是一位意大利的老太太,她嫁給了這所學校的一位音樂家。她本身會說英語,看到我非??鄲赖臉幼樱_始讓我和她用英語對話。當時我15歲,英語知識也不是十分牢固,“文曲星”就成了我必備的物件。一年的英語交流學習,對我之后的演員生涯非常有幫助。比如,在電影《環(huán)太平洋2》的拍攝中,我因英語水平不錯,與劇組方面溝通完全無障礙。英文臺詞等方面得到了導演斯蒂文與合作演員伯恩格曼的欣賞,導演也因此將本來為該角色設計的中文臺詞果斷改成了英文。
在鋼琴學習方面,這位意大利的老師崇尚個性自由式教學方法,在耐心細致的業(yè)務指導之余,不斷地鼓勵我,說我是一個“鋼琴天才”。通過她的幫助和指導,加上我的不斷訓練,后來我奪得了美申科夫斯基音樂周國際大獎。
記者:您認為鋼琴這門藝術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各個方面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郭家銘:首先就是鍛煉了意志,磨練了心性。彈奏出的樂曲是美妙的,但是成功之前的歷程卻是極端乏味的,需要不斷地反復訓練。我在這方面磨練出了“既然選擇了就堅持到底”的性格。直到現(xiàn)在,我每天仍然堅持音樂創(chuàng)作,今年年初還在全球范圍內發(fā)行了首張個人原創(chuàng)鋼琴音樂專輯《旅程》,專輯中的《天使》這首歌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中作為關注聽障兒童群體的公益推廣曲。這張專輯在海外也很受歡迎,我還因此收到了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邀請,參加了他們舉辦的室內音樂會,為外國友人彈奏了我的作品。對我來說,彈鋼琴是一種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能夠使我被日常喧囂擾亂的心靈得以寧靜。我遇到鋼琴的每個瞬間都是歡快雀躍的,我更是一直致力于創(chuàng)作出更現(xiàn)代、更輕松的鋼琴流行音樂,放松地在音樂中抒發(fā)所有的情緒。我也從不后悔這份執(zhí)念,我每次聽到自己的音樂時都很驕傲,覺得實現(xiàn)了最大的夢想——終于可以讓你們聽我彈琴了,對母親來說也是最大的幸福與安慰。
另外,藝術之間是觸類旁通的,學習鋼琴使得我藝術天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發(fā)。2002年我通過不懈的努力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yè),從鋼琴手向演員轉型;2007年我中戲剛畢業(yè)就主演的《我自己的德意志》得到了艾美獎最佳男演員提名,這也得益于演出角色與演奏現(xiàn)場的完美結合。后來我又出演了《老媽的三國時代》《我的兒子是奇葩》等多部影視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成績。鋼琴演奏雖然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不是我的主業(yè),但是對我一生各個方面都有塑造作用。當然,那段留學的經(jīng)歷更是開拓了個人的眼界和視野。
記者: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以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成為潮流。據(jù)我所知,現(xiàn)在也有將虛擬現(xiàn)實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智慧型鋼琴,不用老師在現(xiàn)場教學,您如何看待這一教學方式?
郭家銘:非常巧,我前些天作為青年代表在甘肅蘭州參與了“2018‘一帶一路’青年成長與發(fā)展系列活動”,與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張少剛老師相遇,他的演講就包含鋼琴教育信息化的內容。在陪同他參觀相關信息化鋼琴教學設備的時候我確實大開眼界。當今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我國教育部門也提出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我想鋼琴教育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但我始終認為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在鋼琴教育的入門階段,這種手段的使用能夠讓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抵消初始階段的枯燥。但是,鋼琴要想真的彈好,走上專業(yè)的道路則必須在老師實地指導下經(jīng)過艱苦的訓練才能達成。
記者:現(xiàn)在國內藝考越來越熱,越來越多的學生想通過藝考來改變命運,您認為這些學子們應該如何做?
郭家銘:我認為每一位藝考的學子都非常不容易,他們走上這樣一條路要經(jīng)歷很多常人不知的艱辛。我對他們選擇這樣一條道路的勇氣還是鼓勵的,但是從學習到考試到學成,這條路上的“淘汰率”是非常高的。當然,即使最后學成也不一定能獲得很好的發(fā)展。我認為,藝考首先要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之上,在這條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要堅持下去,即使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和坎坷。
記者:您剛才說您作為青年代表參與了“2018‘一帶一路’青年成長與發(fā)展系列活動”,您認為青年應以怎樣的面貌迎接中國的新時代?
郭家銘:新時代的青年需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青年藝術家群體作為公眾人物更是如此。我是一個演員,同時也是鋼琴家,16歲時我赴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與烏克蘭、俄羅斯等一帶一路國家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我就深深覺得,音樂無國界,更多充分的交流才會誕生更偉大的作品。
2007年我獲得國際艾美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第二年我受邀成為國際艾美獎的評委。在這個過程中,我更加感受到國際文化交流,特別是青年層面交流,迸發(fā)出的靈感火花,及其對個人發(fā)展與成長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我參演了十余部電視劇及數(shù)十部電影作品,拍攝期間往返各國,在對不同國家文化學習及體驗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各國優(yōu)秀文化間存在共通性,以及共存的普世崇高價值。我相信這是各國青年對話的堅實基礎,也是我們開展各項合作的保障。
“一帶一路”倡議已經(jīng)提出五年了,我認為中國青年應奉獻自身力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施展抱負。青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我們應通過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凝聚各界的力量,匯集大家的智慧,共同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