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勤
[摘 要]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中關注的核心問題,而學生的思維是不夠控的,需要教師結合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喜好進行循序的引導,讓學生的思維逐漸活躍起來,大腦皮層處于持續(xù)興奮的求知狀態(tài),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學生的思維很容易受到教師的干擾,課堂上教師始終單向化的進行知識傳輸,學生鮮少有獨立的發(fā)言機會,那么學生的思維很容易成為固化的模式,考慮問題較為淺薄、單一,當教師在課堂上開始互動探究,為學生預留了時間能夠獨立的進行思考,從不同的視角獲得數學的認知,那么學生的思維也就逐漸擴充了更多的能量,教師應了解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并不厭其煩的進行引導,促進學生的思維全面發(fā)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作為三大主科之一,隨著學生的年齡逐漸增加,年紀逐漸遞升,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空間思維、想象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要求逐漸增加,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具有層次性,教師應逐漸的進行思維的空缺填補,讓學生能夠以健全的思維模式,構建數學的知識模型,在數學的課堂上不斷的預留時間,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剔除傳統教學中置學生于被動空間的弊病,學生逐漸在思維思考中,敲開數學的殿堂之門,獲得了更多的真知灼見。
一、形成正確的概念
思維并非單一的環(huán)節(jié)來啟發(fā)的,教師應在數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數學的定理、公式等基礎的內容開始就讓學生透徹的領會數學的內涵,從數學中遷移知識,獲得更加廣闊的認知,在計算的問題中,更是思維的啟蒙關鍵時期,教師應抓住不同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循序的獲得自我的思考與辨析能力,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教學計算法則和規(guī)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與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結果相同〕。然后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端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端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后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說出根據什么可以使計算簡便。這樣又學到演繹的推理方法至于解應用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的知識相對有些枯燥,尤其在教師照本宣科的情況下,數學的內容又抽象又乏味,學生難以提起興趣來參與數學的探究,很容易形成機械化的求知狀態(tài),教師應在數學的課堂上,改變課堂的沉悶性,以情境的構建,讓思維徜徉在虛擬自由的空間中,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過程中獲得學習過程的體驗。例如,教小學數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開始我就用挑戰(zhàn)性的語氣說:“同學們,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老師一看就知道,不信,咱們試試看!”接著讓學生說出一些自然數,而我能對答無誤,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訣竅”,想趕快揭開心中的“謎”。于是,學生求知若渴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知識,成了主動探索者。教學是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恰當的姿勢和手勢、巧妙地設計各種啟發(fā)式的問題,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引導學生操作探索新知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操作程序和方法,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突出重點、突破難關,使學生獲得新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在講授“三角形內角和”時,可以采用激疑法,讓學生分別畫一個直角、鈍角、銳角三角形,并量出每個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寫在相應的角上。然后讓學生任意報出三角形中兩個內角的度數,教師便很快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這將激使學生對探索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欲望。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學生算一算(把三個內角度數相加)、拼一拼(把三個內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個內角折成一個半角)等等的操作過程,就能使學生發(fā)現和認識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把一個大三角形剪成兩個小三角形,讓學生回答這兩個小三角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度?使深刻認識三角形的內角和與三角形的大小無關的道理。這個過程,實質是引導學生把動手操作的過程內化為思維活動的過程,從而實現該過程的質的飛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四、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如,在應用題的練習課的教學中,可設計這樣的一道題:媽媽買三件衣服用了72元錢,買一條褲子用了8元。根據條件學生可提出下列問題:(1)買衣服和褲子共用了多少錢?(2)買衣服比褲子多用了多少錢?(3)買衣服用的錢是買褲子的幾倍?這些問題學生都能獨立解答,并能說明算理。將第一個條件改成“媽媽買三件衣服,每件衣服24元”,再搭上前六個問題讓學生解答,使學生看清原形題與改編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知道為什么原形題的前三個問題是一步計算,后三個問題是兩步計算。數學的很多結論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或證明得到的。這本身就是思維深刻性的訓練。教學中還可適當增加探索分量,使學生從特殊中探索出一般性規(guī)律。
五、結語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學校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我們要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韓群.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研究[J]. 速讀旬刊, 2017(7).
[2]石木清. 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研究[J]. 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 2014(11):117-117.
[3]廖云.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研究[J]. 考試與評價, 2017(11).
[4]倪小東.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方法研究[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