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上仍然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要對小學生數(shù)學課堂有效性的提高負主要責任,因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的行為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益。小學生作為數(shù)學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年齡特點以及學習方式是教師展開教學要重點考慮的因素。由于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性,成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關鍵。筆者針對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論述,同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策略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策略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其教學有效性如何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所謂課堂教學是指: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保證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收獲,能夠在實踐中合理利用。對教師的要求也相對提高首先要關注學生目前的基本學習情況,又要對學生未來發(fā)展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對情感生活上有所提高。根據(jù)小學數(shù)學教學經驗的積累,對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進行深入研究。
一、反思教學實踐,重視有效評價
因為教學活動的靈魂所在,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在每個階段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思維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都有具體的要求。教師在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堂上都要針對新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師要仔細地研讀教材和挖掘教材,因為教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直接的媒介和直觀的方法,教師要在教材的精髓和新課程的教學要求之間平衡,最后找到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還要把教材中的內容變成相互關聯(lián)的知識點,設置逐層深入、層層遞進的教學目標。比如,課堂提問要分層次進行,簡單的問題、一般性的問題、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分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其次,要重視評價的作用。這里的評價,既有教師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又有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師生通過自我評價,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糾正錯誤;通過相互評價,發(fā)現(xiàn)并肯定對方的優(yōu)勢,形成評價與教學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二、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動機
小學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識和自控學習能力較差,其學習動機需要教師的激發(fā)和調動。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數(shù)學教學情境,利用誘因使學生潛在的、無意識的學習需要上升為外顯的、有意識的學習需要。例如,我在教學《秒的認識》時,通過回顧“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倒計時擊缶的畫面引出“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直觀認識到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了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建立秒的具體概念。例如,在設計中先感受1秒,接著感受5秒,最后感受1分鐘。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問題是開放的,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fā)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學生始終是主動的。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
三、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保證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興趣也是最好的教師,因此,在進行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在良好學習興趣的推動下,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對于小學生而言,還能對其以后的學習能力進行鍛煉。例如,在教學“秒的認識”課程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在1秒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摸自己的胳膊,畫一幅簡單的畫,或者是寫字,學生在做這些時可以體會到一秒鐘的時間有多長。又如,在教學“對長度單位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張開雙臂,用手指測量等方式來表示1厘米、1米的長度是多少,然后再讓學生用之前作為標準的長度去測量周圍的物件,最后再讓學生進行目測練習,從而體會到長度的概念。再如,教學“重量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先感受不同重量的砝碼的輕重,再對周圍的物件重量進行估量。這些都是學生親自參與的過程,而正是這種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之前有一定的活動參與,能激發(fā)學習知識概念的興趣,對后續(xù)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加強缺少型開放題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缺少型開放題,按常規(guī)解法所給條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換個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決。例如:在一個面積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內剪一個最大的圓,所剪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規(guī)的思考方法:要求圓的面積,需先求出圓的半徑,根據(jù)題意,圓的半徑就是正方形邊長的一半,但根據(jù)題中所給條件,用小學的數(shù)學知識無法求出。但可以這樣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個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就是所剪圓的半徑,設圓的半徑為r,那么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為r2,原正方形的面積為4r2,r2=12÷4,所剪圓的面積是3.14×(12÷4)=9.42(平方厘米)。通過此類題的練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靈活解題的能力。解答開放型習題,由于沒有現(xiàn)成的解題模式,解題時往往需要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深索,且有些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因而能激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五、結語
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于平日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后反思,在實踐后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在改進中再學習。如此地潛心鉆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查繼科.淺析數(shù)學練習的趣味性和開放性[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 2018(51):123-124.
[2] 李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6(02):15-16.
[3] 梁玲.賈波.淺談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2018(12):145-146.
[4] 武友松.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研究[J].碩士研究生論文,2017(03):5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