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內容摘要: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體系構建,有利于改變輔導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碎片化、零散化的現(xiàn)狀,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發(fā)展?;诖耍疚闹饕獜母咝]o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性質的特點和課程體系內容的構建兩個方面展開。當然,這是以輔導員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工作經驗和專業(yè)技能水平為前提的。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化
2017年9月,教育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教育部令第43號)將輔導員工作涉及的內容分為九類,其中一類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旨在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落腳點在“健康心態(tài)”上,可以說,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工作的開展不無關聯(lián),甚至在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處于基礎和保證地位,直接關系到輔導員政治引導的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有必要通過課程化實施來予以解決,即輔導員可以將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設計和凝練成課程體系,通過上課的方式進行有效系統(tǒng)地輸出。
一.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性質的特點
(一)課程的政策基礎
教育部令第43號明確指出“把輔導員隊伍建設作為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中對高級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方面的要求是“總結凝練實踐工作經驗,深入研究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guī)律,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能講授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選修課”。作為教師身份,輔導員通過上課的方式,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進行輸出是有政策依據(jù)的。而且,從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來看,課程化是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體現(xiàn),推動了輔導員從日常事務工作者向課程建設的教育者轉化,凸顯了其教師和導師的身份,有利于促進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專家化成長。
(二)課程形式、功能定位
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是基于輔導員心理理論素養(yǎng)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的凝結,加上通過與學生的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發(fā)現(xiàn)的共性問題,經過課程化的設計,整合身邊案例和時事素材進行系統(tǒng)化輸出的過程。相對于高校正式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屬于非正式課程,是第一課堂教育教學之外的部分,完全可以定位于以非正式課程形式構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
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是分學期貫穿到學生大學教育全過程的。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目前高校幾乎都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作為公共必修課安排在大一第一學期,主要是基于學生在該時段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最需要的考慮和評估。然而事實上需要都是相對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是貫穿學生大學教育全過程的,換言之,每個學期都要結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一以貫之。而輔導員是大學里陪伴學生最長久、“任課”時間最長的教師,完全可以全程跟蹤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上課下無縫銜接,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大學每個學期一以貫之。
(三)課程內容、目標定位
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和安排上相對靈活,注重實用性與趣味性。可以用碎片化的方式設計課程,一課一時一主題,內容上要“近、小、趣”?!敖笔且N近學生生活中的熱點,立足學生各個階段的心理發(fā)展和特點,貼合學生心理需求?!靶 笔欠秶?,主題明確,不參雜多個主題?!叭ぁ笔莾热菀路f、有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
課程化只是一個方式,目的是讓學生更直觀地去感受心理理論、心理過程和心理現(xiàn)象,能親自感受“認知——情感——意志”這樣逐步深化的主觀體驗,經歷這樣一個完整的心理過程,是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要義所在。
基于目前高?;旧隙家验_展學生間朋輩心理輔導,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絡學生這一層級已落實到宿舍心理聯(lián)絡員。因此,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設置上,要有相關心理輔導理論知識和心理輔導實戰(zhàn)技能。
二.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根據(jù)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可分為兩大模塊:心理健康理論基礎知識、輔導與咨詢的基本知識。
(一)心理健康理論基礎知識
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帶有年級的差異,基于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需求,有針對性地構建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
大一是高校適應的困惑期。具體有“三不適應”,即角色變化與對新生活不適應、學習上的困擾與對高校要求不適應、交往欠缺與人際關系不適應。諸如此類的不適應,容易導致學生產生郁悶、壓抑、沮喪、焦慮、消沉等消極心理,甚至出現(xiàn)心理障礙等問題。
大二是心理問題的頻發(fā)期。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大二是學生心理問題較多的年級,也是心理問題發(fā)生率較高的階段。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學習壓力造成心理焦慮。課程設置安排較滿,面臨各種資格考試,學生學習壓力增大,而產生浮躁、憂郁、厭煩、易怒等消極情緒。二是個性品質造成人際關系沖突,如自我表現(xiàn)欲與參與感、獨立感強烈,遭遇挫折就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自卑、孤寂等心理特點。三是異性交往產生心理困惑。如分不清友誼與愛情的界限,不能建立正常純潔的男女友誼。
大三是情感發(fā)展的沖突期。體現(xiàn)在一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面臨學習、情感、經濟、就業(yè)等發(fā)展成長的諸多壓力,理想中“完美”的自我與現(xiàn)實中的“不完美”形成強烈反差,而使學生感到困惑、迷惘,產生失望、低落等消極心理。二是戀愛情感帶來的心理沖突。由戀愛失敗導致的大學生心理變異是最突出的現(xiàn)象,有些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釀成悲劇。三是性沖突與傳統(tǒng)道德的心理困惑。學生性心理已成熟,而長期以來性教育滯后,性沖動與傳統(tǒng)價值和道德發(fā)生沖突,造成學生性心理異常,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與異性交往障礙、性別角色紊亂、戀物癖等心理疾患。
大四是擇業(yè)求職的盲目期。主要是個人未來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相沖突,以及因戀愛而產生的問題等。表現(xiàn)在擇業(yè)求職的期望值過高、職業(yè)選擇較盲目,容易導致心理失衡,產生挫敗、焦慮、郁悶等消極情緒。
鑒于上述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應以學期為單位,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內容和專題,并各有側重,具體參見下表。
(二)輔導與咨詢的基本知識
輔導與咨詢技能主要是針對朋輩心理輔導開展。為更好發(fā)揮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作用,可以成立以輔導員為組長的朋輩心理輔導小組,成員從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聯(lián)絡員中選拔,輔導員對其成員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咨詢基礎知識及朋輩心理輔導實用技巧培訓,引導他們更好提升自己,服務他人。
課程內容包括心理咨詢的基本理論及基本技能(傾聽、尊重、共情、積極關注)、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與心理障礙的識別與診斷、朋輩輔導員的個人成長團體輔導。
此外,關于傾聽的小技巧。做一名專業(yè)的傾聽者必須做到“四要”“三不”?!八囊奔匆堄信d趣地耐心傾聽,表示理解和接納;要專注地傾聽,要關注當事人的語音語調的變化,以及伴隨語言出現(xiàn)的表情、行為等;要善于傾聽,不僅是用耳朵聽,更重要是用心聽,去設身處地地感受;要有參與,適時適當給予回應。比如用眼睛的關注、微笑、點頭等。
“三不”是不急于下結論;不輕視當事人的問題;不作道德或正誤性判斷。
三.結語
本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對輔導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的總結與精煉,以期改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碎片化、零散化的現(xiàn)狀,向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發(fā)展。當然,這是以輔導員具備較豐富的心理工作經驗和專業(yè)技能水平為前提的。就輔導員工作的實際而言,要自主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參加各類心理輔導技能培訓,并考取心理專業(yè)資格證書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
本文雖然將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體系從內容的側重點和專題方面進行了界定,但還得需要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遵循落地落實落細的原則,制定具體的心理主題教學計劃,落實到每學期以至每個月,讓學生在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無間斷持續(xù)地進行,總之,輔導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大學階段一以貫之。
參考文獻
1.鐘世華.葉蕪為,再論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兼談高校通識課程教學與輔導員實際工作融合,贛南師范大學學報[J],2017.2
2.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暫行).2014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1
(作者單位:??诮洕鷮W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