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斌
【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和分析學生的“面積”前概念,以期準確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真切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調查結果對教學啟示如下:其一,直面學生認知現實,在舉例與對話中,修正原有認知經驗;其二,在“線”與“面”的辨析中,區(qū)分面積與周長;其三,在“一維”與“二維”的感悟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關鍵詞】面積;前概念;調查
在學習新的數學概念之前,學生的頭腦中并非一片空白。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學生對許多數學概念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和觀念,建構了大量樸素的“前概念”。也就是說,學生數學概念的學習,總是建立在“前概念”的基礎之上。由此,在設計“面積的意義”教學活動前,為了更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班級47名學生進行了“前概念”調查研究,以便設計出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教學流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調查內容及結果
調查題1:你聽說過“面積”嗎?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么叫面積嗎?
調查意圖:
考查學生對“面積”一詞的知曉率和認知程度。
調查結果:
調查數據顯示,在對“面積”一詞的知曉度上,有21.3%的學生從不同場合聽說過。從他們的表述來看,基本上是用“占地”“一樣東西的范圍”“地方的大小”等生活化的語言來描述面積的概念。此外,還有學生知道“平方米是一個面積單位”??傮w來看,一部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面積”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缺乏深入觀察和思考。
調查題2:下面六個圖形中,哪些圖形可以看出它的大小,哪些圖形沒有大???先在你認為有大小的圖形下面的( )里面打“√”,然后從中選一個圖形,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出該圖形的大小。
調查意圖:
教材都是用“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來定義“面積”。在這個定義中,首先要抓住面積的度量對象: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然后是“大小”。那么,學生在學習面積之前,他的直覺或者說他原有的知識積累,能否對“怎么樣的圖形才有大小”做出正確的判斷?并且,在他們的心目中,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哪里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筆者設計了這道調查題,意在考查學生對“面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原始認知。
調查結果:
首先,在判斷圖形有無大小上,只有15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占樣本總人數的31.9%。而在錯誤選擇上,主要是“葉片實物圖”和“曲邊不規(guī)則圖形”。需要注意的是,只有2人選擇了角,說明在先前的“周長”概念學習里,學生已經對“封閉圖形”有了較為豐厚的經驗。故而,課堂上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釋。
其次,在表示圖形的大小上,21.3%的學生表示正確。這部分學生是用涂一涂或畫一畫的方式表示出大小。而在錯誤表示中,多數學生是用粗線描出圖形的一周,認為圖形的大小指的就是圖形的一周。需要注意的是,筆者通過訪談發(fā)現,部分學生雖然描畫了圖形的外緣邊線,但他們心里想著的是“邊線里邊的一整片”。在他們看來,“我把外圍邊線描畫一遍,也就是把邊線里面的整片區(qū)域包圍進來了”。不僅如此,相對于內部區(qū)域的白色,外緣邊線的黑色也在視覺上給學生帶來了強烈的刺激。
調查題3:如下圖所示,將正方形甲割成兩片,然后再拼成乙圖。請問甲、乙兩圖,哪一個比較大?( )
A.甲圖比較大 B.乙圖比較大
C.甲圖和乙圖一樣大 D.無法比較
調查意圖:
面積是一個幾何量。在皮亞杰看來,“守恒是獲得數和量概念的重要條件,兒童沒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認識數和量?!苯橛诖?,為了考查學生是否具有守恒概念,筆者安排了這道調查題。
調查結果:
調查數據顯示,有70.2%的學生不受形狀變化的影響,做出正確判斷。而有27.7%的學生受知覺變化的影響,認為“當形狀改變時,圖形的大小也改變了”。
調查題4:小明用同樣長的兩根鐵絲圍成了甲、乙兩個圖形,那么( )。
甲 乙
A.甲比乙大 B.乙比甲大
C.一樣大 D.無法比較
調查意圖:
一個封閉圖形,不僅有面積,還有周長。面積與周長是同時存在于一個封閉圖形的兩個幾何量。經驗告訴我們,教完面積之后,經常有學生混淆圖形的周長與面積。那在沒有學習面積之前,學生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帶著這樣的思考,筆者設計了這道調查題,意在考查學生對圖形大小與周長關系的原始認知。
調查結果:
按照預想,這兩個圖形的形狀差距較大,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應當能輕易得出圖形甲比圖形乙大的結論。但結果表明:有80.9%的學生認為圖形甲和圖形乙一樣大。究其原因,這部分學生是從周長的角度去思考圖形的大小,認為周長相等即大小相等。實際上說明學生受先前“周長”概念學習的負遷移,會更加關注圖形的外緣邊線,而不是所圍平面區(qū)域的大小。
調查意圖:
方格紙是比較或度量圖形面積的重要工具。這道題讓學生用格子個數來刻畫圖形的面積,考查學生能否在方格紙上正確數出一個圖形所占的單位個數,是否具有基本測量單位的觀念。
調查結果: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有36人能在方格紙上正確數出每個圖形所占的格子數,占樣本總數的76.6%。對于不完整的方格,學生想到可以從圖中切出一個三角形并將它拼補到另一個三角形,從而得到基本測量單位??梢姡鄶祵W生不僅具有面積
守恒的觀念,而且能運用正方形作為基本測量單位來進行度量。而在錯誤答案中,有12.3%的學生認為甲圖占3個方格,丙圖占6個方格;另有2人認為丙圖占8個方格。不難看出,這部分學生只計數了圖形里的完整方格,沒有認識到三角形與正方形所表示的基本測量單位之間的聯系。對他們來說,還沒有基本測量單位的觀念。
調查題6:兩個長方形,都被信封遮住了一部分。猜一猜哪個長方形大,寫一寫你的想法。
調查意圖:
面積是對“面”的度量。因此,學習面積,肯定要研究面的大小。而研究面的大小,學生就要經歷比較兩個或多個面的大小。需要追問的是,學生是采用什么策略來判斷兩個圖形的大小呢?由此想到設計這樣一道調查題,意在考查學生在圖形大小判斷上所采用的認知策略。
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有17人只給出了猜想,沒有陳述理由。而在給出理由的學生中,將近20%的學生是用部分代替了整體。他們之所以認為②號比①號大,是因為②號長方形露出來的部分要比①號的大;其次,30%左右的學生是以兩個長方形的某一個維度作為判斷圖形大小的標準。其中,有8人是從寬的角度去考慮大小,認為②號長方形的寬比①號的寬一些,所以②號比①號大;有7人是從長的角度去考慮大小,猜想①號長方形的長會比②號長,所以①號比②號大。此外,還有5人是從長方形的兩個維度綜合考慮,具有辯證意識。
二、教學建議與思考
(一)直面學生認知現實,在舉例與對話中,修正原有認知經驗
從前測調查中可以看到,有學生早已從買房、搬家等渠道了解面積、面積單位等詞匯。不僅如此,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經在前期的生活和學習中積累了“大小”的觀念,無論是在區(qū)分哪些圖形有大小上,還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某一圖形的大小上,都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鮮活的學習素材和學習資源,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呈現并處理學生的錯誤資源(或錯誤的理解)。筆者想到,以學生認知現實為切入口,上課伊始,開門見山,直接揭題,通過“你們聽說過面積嗎?在哪兒聽過?”“我們身邊哪兒有面積?”等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舉例和對話,既實現了對學生原有認知經驗的提取和檢驗,也實現了學生對物體面積的認識。而在學生認識物體的面積后,讓學生試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一組圖形的面積(見下圖)。接著,通過“并聯反饋”的方式(既呈現正確的做法,也呈現錯誤的做法),引導學生在討論、辯論中對原有認知進行修正和重構,逐步實現面積概念的同化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在“線”與“面”的辨析中,區(qū)分面積與周長
從前測調查中不難發(fā)現,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目中,“線的長短”即“面的大小”。對于他們來說,“線”與“面”混為一談。鑒于此,在建立“面積”概念時,教師就要強化“面積”的本質,注意面積與周長的概念區(qū)分。如當有學生舉例介紹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時,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指周長”與“摸面積”的辨析活動,使學生結合具體材料初步感知“面積在物體內部,周長在外圍邊線”。此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圖形的面積時,再次安排辨析,通過對不同作品的比較和討論,凸顯面積是對“面”的度量的核心本質。概念建立的過程是比較、辨析伴隨的過程。為了強化兩者的區(qū)分,教師可以適時呈現一道概念辨析練習。例如,有一個長方形花壇,現在要在花壇的四周圍上柵欄,還要在花壇內鋪上草坪(見右圖)。想想看,哪個情形需要考慮花壇的面積?面積和周長有什么區(qū)別?
(三)在“一維”與“二維”的感悟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學生在判斷兩個圖形的大小時,多數是以圖形的某一維度(長或者寬)作為判斷標準。那么,怎樣引導學生的思維從沿著一個方向延展走向沿著兩個方向延展呢?筆者想到,在練習中可以設計一個猜一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根據“每行擺了幾個,擺了幾行”的直觀圖示猜想長方形的面積,再讓學生根據“長和寬”猜想長方形的面積,接著讓學生思考“只看到一條邊,能不能想象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使學生直觀而又深刻地感悟到:要想象一個長方形的面積,至少要知道長與寬兩個元素。顯然,這樣的應用拓展,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而且也為接下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學習進行了有機的滲透。
參考文獻:
[1]劉加霞,易玫.運用定義辨析,生成對“面積”的理解:“面積”課例研究[J].小學數學,2012(6).
[2]張穎穎.概念,在“線”與“面”的行進中明晰[J].小學教學參考,2016(6).
(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小學 3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