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雙
[摘 要] 閱讀南京師范大學附中退休語文特級教師吳非老師的書,聆聽他的講座,感受到他對于教育的“另類”情懷,尊重孩子,講究慢教育的藝術。
[關鍵詞] 吳非;教育;講座;感悟
以前讀過南京師范大學附中退休語文特級教師王棟生(筆名吳非)的《不跪著教書》《阿甘在跑》《致青年教師》等書,觀點鮮明新穎,看問題一針見血,說出了很多一線教師的心里話。這次聽他的報告,犀利真誠,真愜意。
一開場,他就說:“你們累了可以隨意出去活動,我絕對不會介意。因為我的眼睛自從患病后就看不到遠處了?!鳖D時掌聲雷動。
一個不習慣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或者一個很強勢的老師,只要一出現(xiàn),學生很快規(guī)規(guī)矩矩的,干什么事都是秩序井然。可是,孩子心里都愿意嗎?這樣的老師在無意中不知道打斷了多少歡笑。而他自己還覺得頗有威信,管理孩子還是有幾把“刷子”的。為什么我們往往這么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希望效果立竿見影,習慣了“威權治理”。教育不是慢的藝術自然的顯露嗎?
在報告中,他的一些觀點引起了大家的共鳴。面對風靡全國的“奧數(shù)”“都是一群腦子有問題的人去做的事情”。雖然激烈了點,卻一針見血。奧數(shù),本身是沒有什么危害的,它一般適合2%~5%的有天賦的孩子學習。而現(xiàn)在中考、高考都因為奧數(shù)得獎而對學生實行加分政策,不正確的導向讓家長為了加分而迫使孩子煎熬奧數(shù)。這很有可能扼殺我們的天才,因為數(shù)學作為一個相當純粹的抽象科學研究,需要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
許多老師喜歡把孩子拉到走廊上訓話,教室內(nèi)的學生“耳濡目染”。他說,你這樣無異于把一個犯人拉到馬路上游街。平時,筆者也習慣把孩子喊到走廊上談話,司空見慣的事,但就是沒想到,尊重學生應從這樣的細節(jié)開始。校園生活點點滴滴應該做出教育的味道。
美國學生評出的最想對老師說的十句話,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東西?!薄澳阋佑桶?,家里都指望你了啊?!奔议L們常說。
報告快結束時,王老師說:“我要說最后一個意思——真的有教不好的學生,至少有暫時教不好的學生?!贝嗽捯怀觯质钦坡?,不是為了迎合聽眾的大實話。
霍懋征老師的這句有特定情境的話被濫用后,給我們老師壓力太大。時代變了,教育需求、成長環(huán)境也變了,這句話在當下應該重新解讀。在某種意義上,它是“教育萬能論”的另一種表述,它無限放大教師的作用,教育者成了主體,忽視了學生的主動作用,導致教育評價標準過窄和成功導向的單一化。這句話更是在倡導一種人人皆可成才,時時可以學習,處處可以受教的理念;強調(diào)的是教育者對孩子的責任與信念,以及基于這種責任與信念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它的真諦就在于不輕易對任何學生喪失信心,也不輕易對任何教師失去信心。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師更不是神。在孩子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的共同努力。
他用親身經(jīng)歷呈現(xiàn)自己的教育思想原點,希望我們反思教育行為。面對一位曾經(jīng)在高考前喜歡去問他一些國計民生大問題的學生,“同學,你去看書,準備高考吧。”那位學生卻說,“高考那點事好辦,我問的這些事難辦?!焙髞磉@位學生28歲就成為博導,回母校講學。王老師說,學生28歲就成了博導,我這個老師是53歲那年才成為教授級高級教師。孩子的未來無法預料,他們的興趣和夢想怎么不值得珍視呵護呢?是不是要想著孩子們的未來做好當下每一天的教學工作。
他說起對學生不要太嚴苛。多年前上課時,一位前排男生總往后瞟一位女生,下課了他主動找王老師承認錯誤。王老師輕描淡寫地回答,“看看她沒事的,就是上課你坐在前排,老轉(zhuǎn)過頭去看后面,周圍人會想怎么了啊。”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筆者也深切感受到,班主任工作遇到的多是一些小事,但是經(jīng)常胡子眉毛一起抓。哪些事情才是最具有教育意義的,我們很難抓準。校本培訓可不可以以“班主任每天關注什么?”為主題,促使我們班主任形成“想大問題做小事情”的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把人的發(fā)展融入班主任的日常管理過程中。
王老師就是很善于抓住教育契機的高手。一位被認為教不好的插班生,晚自習時在教室瘋鬧,導致手指被黑板邊緣割裂,王老師騎自行車把他馱到醫(yī)院已是筋疲力盡。醫(yī)生卻說沒有麻藥了不能縫針,要王老師帶到離這里還有七八站的下一個醫(yī)院。
他實在來不及了,當時沒有出租車。他跟那個男生商量,你不用麻藥吧。男生怕疼,王老師說你看我這身上傷口縫針就沒有用麻藥,男生半信半疑同意了。王老師把他按在手術臺上,給他一個毛巾咬著,對他說你不要哭喊啊,你要是哭喊了我明天到學校了就告訴班上女生。那個男生很堅強地縫完了針,第二天到學校后他還到處炫耀纏著紗布的手說我縫針沒有打麻藥,王老師可以證明的。
前段時間,王老師病了,這個學生來看他時講自己的生活并不是很如意,經(jīng)歷了很多困難,但都挺過了。
看似散淡的清談讓我們警醒。教育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學生。學生要有尊嚴有獨立人格,教師首先要有尊嚴和獨立人格。民國時期的教育,如果沒有那些不僅有真知灼見更有高風亮節(jié)的大師,怎會有學識人品俱佳的學生。
幽默的語言,犀利的觀點,鮮活的事例,讓整場報告精彩迭出,也讓這位“教育戰(zhàn)線的斗士”的發(fā)言成為所有領導專家報告中掌聲最多的一場。
在休息室,兩位老師和王老師合影。他穿了一件稍顯陳舊的淺藍襯衣和黑色西褲,一條很普通的皮帶,腳下是一雙運動鞋。拍完后,一位工作人員進來說“王老師,您的包給我,我先給您拿到車上去?!卑?,一個買運動鞋送的布袋子。工作人員提醒他可以走了,他說不急,主持人還在做總結,這里還有老師,現(xiàn)在走不禮貌。
當王老師走出會場,有老師請我?guī)退麄兣恼铡E牡臅r候我手在抖,他說你不要急,一抖畫面不清晰,多拍幾次不要緊。將要上車時,王老師又被幾位老師圍著合影,“請問我應該看誰的相機?!绷硗庖粋€沒擠進來的男老師準備離開,王老師喊道“小伙子,你等一下。”拍完后,王老師主動和他合了影。
讀他的書,聽他的發(fā)言,回到常識說“人話”。見其人,觀其行,謙遜低調(diào)質(zhì)樸隨和。李鎮(zhèn)西說:“更為中國教育還有吳非的良知,而感到中國教育并非一點希望都沒有?!?/p>
誠如斯言。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高新區(qū)天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