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此書作者何慕文先生是道格拉斯·尤龍研究員、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作者想用此書來感謝他的良師摯友方聞教授。方教授在1971年到2000年間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并擔任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教授。他堅持學生必須通過實物學習藝術,這促使他成為一名博物館的研究員。正是因為方教授對這種教學方式的堅持,才有了這本書的問世。作者何慕文先生在致謝中提到:我要將最深的感謝獻給方聞教授。成就此書所依賴的學術基礎,正是建立在方教授對相關藏品的諸多研究著作之上。本書的大量文字也源自筆者和方教授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耗費時日寫作的藏品說明。故此書還有一個副書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導覽》。
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重量,翻開一看,就被它的精美的印刷質量深深的吸引了。它的裝幀設計使書的每一頁打開都是平的,這樣可以使讀者看到一幅完整作品的全貌,方便讀者欣賞領略一幅完整書畫作品的風采。粗略的翻看一遍后發(fā)現(xiàn),這本書和我以前看的國內(nèi)的藝術作品簡介大不相同。以往閱讀的國內(nèi)藝術史和藝術作品簡介,幾乎全是從作品的歷史背景開始講起,然后將畫家經(jīng)歷,風格特點,再用古代畫論分析此作品的神韻,有的再加之作品顛沛流離的歷史,大都千篇一律,泛泛而談。他們對于繪畫作品的分析要不寥寥幾行,或者直接不談,都是在講一些假大空的東西。真正對繪畫作品進行細細品讀,進行深層次認真分析的幾乎沒有。其中大多數(shù)原因,可能是因為那些作者根本沒有機會面對原作或者是高清的彩圖進行細細品味。但何慕文身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他有很多的機會,與這些書畫作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他能獲得最直接的藝術感受。
這本書的題目是《如何讀中國畫》,一個“如何”,意味著讀中國畫有一個標準方法。但這本書并沒有直接告訴讀者什么才是標準方法?那么既然是標準方法又由誰制定呢?北宋米芾說,有兩類人:其一是“鑒賞家”;其二是“好事者”。對應現(xiàn)代,大致可以對應的是繪畫研究的專家和有興趣但沒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普通觀眾。前者以研究繪畫標準方法為職業(yè),后者以此為娛樂。然而,他們從本質上來講都是“觀眾”,并沒有什么根本上的區(qū)別。作為觀眾,大家都已經(jīng)離開這些古畫成百上千年,都需要從頭開始——從眼睛開始。無論是誰,都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畫面,在觀察畫面各種組成部分的基礎上,理解各個形式要素組合在一起的視覺邏輯,進而去體會畫面要表達的意圖。簡單的來說,就是去看畫面是怎么畫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這些東西,以及為什么要這么畫。也許職業(yè)觀眾最后把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觀察寫成了論文發(fā)表,而普通觀眾則更在乎自身得到的一種視覺愉悅。
古代的畫家們在畫畫時,盡管會考慮到具體的觀者,但不會只限于某些觀者。畫家既不想也不能去控制畫作的觀看過程,而是通過精心構思的視覺圖像去引導觀者。盡管在中國古代確實有不少社會精英,如受過高深儒家教育的文人,努力想掌握欣賞繪畫的話語權,實際上他們也確實成功了,但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繪畫是一個民主而開放的領域,因為人人都有眼睛,并且欣賞的方法絕非只有一種,也沒有一種欣賞方法是絕對正確的。只不過,那些多樣的聲音在歷史中很少有機會發(fā)聲,并保留至今的。
此書的編排不像國內(nèi)的中國畫史那樣,按照年份朝代,或者統(tǒng)一的題材風格歸類整合。而是按照簡單的時間順序,將三十六幅作品編在一起,看似沒有系統(tǒng)邏輯在里面,其實這樣編書著作能夠給讀者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不被作者的思維邏輯禁錮。
這本書為每一幅畫都起了一個能夠表達這幅畫意義的名字,如描摹才俊、法度精謹、造化宏深、山水寄情等,都極其儒雅有內(nèi)涵,同時通過題目也揭示出這幅畫能夠留名千古的原因。有的題目描述的是作者的性格或作者的藝術風格,如描摹才俊、貶逐游心、桀驁不馴等。有的題目是描繪書畫作品的技法,如以書入畫、鐵線描、相術入繪等。有的題目是畫家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如山水寄情、避世玄想、信仰宣言等??傊?,這些題目無論從哪些方面著手,這些題目都是這些書畫作品傲然于世的緣由。
圖1圖2圖3
這三張圖片是此書的第十九個作品的三張局部圖,題目為《鐵線描》。它是一個縱39.5厘米,橫217.7厘米的長卷,是元代的王振鵬作的《維摩不二圖》。此書中這樣記載到:“此幅畫作描繪的是《維摩潔經(jīng)》中的一件趣事:居士維摩潔和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間的一次論法。據(jù)經(jīng)文所載,維摩潔以沉默應對讓他解釋佛法的要求,微妙地闡釋視萬物皆空的佛法實質?!焙喓唵螁蔚膬尚凶志妥屪x者明白了這幅畫作表達的內(nèi)容。接著又講述作者和這幅畫簡單的歷史:“王振鵬以界畫聞名,此幅白描作品曾于17世紀晚期佚失,直至近年重現(xiàn)。畫后有兩段重要的作者自跋,描述了此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此畫完成于1308年,受命于當時的皇太弟,也就是后來繼位的元仁宗(1312到1320年在位)。跋文中明確記載了王振鵬接到元仁宗作畫命令時的宮殿,并記有當時在場的拜住怯薛之名。王振鵬在跋文中提到他是以金代馬云卿(約活躍于1230年代)摹李公麟(1041-1106)的畫作為他的范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名為《維摩演教圖》的手卷,被歸為李公麟的作品,但實際上應該是被王振鵬當作創(chuàng)作范本的馬云卿的畫作?!弊髡呙枋霎嫾遗c畫作歷史背景僅用了一句話,并沒有像其他相關書籍那樣介紹許多畫作在后朝顛沛流離的歷史。這些與畫作其實并無太大的關聯(lián),只是證明了一小段歷史而已。這段文字的大篇幅都是在講畫家的師承關系,這才是畫家能作此畫的最重要的原因。此白描人物畫用的最重要的技法是鐵線描,世人大都認為鐵線描是畫家臨摹李公麟所學,但作者在最后告訴讀者,并不是。此畫作的跋文講明了,他是學習的馬云卿摹李公麟的摹本,并不是對著李公麟的畫作進行直接的學習。
作者對于這件畫作的局部,圖1的描繪則更加精彩。“在中國繪畫中,常用極具流動感的線描來描繪佛教人物衣紋,被稱為“行云流水描”。右圖(即圖1)中僧人所著的僧袍就是以此描法繪就的。但王振鵬筆下頗有幾何規(guī)則的線條,明顯呈“鐵線描”特征,線條圓潤規(guī)則,無明顯粗細變化,表現(xiàn)為他對臥榻的圖案和木紋一絲不茍的精致描繪?!彼麑嬅娼厝【植浚瑹o限放大,讓我們通過這個局部圖看到畫作里的細節(jié)。木紋的走勢,臥榻精致的圖案,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并且臥榻的精細密集的花紋,與前面打坐僧人相對稀疏的衣紋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極致的疏密對比,黑白對比,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空間感,讓讀者明顯都能看到打坐的僧人在畫面的前面,而線條密集的臥榻就是在后面,這樣一前一后的視覺空間,讓觀者真正的體會到了密而不亂,疏而有致。而作者在描繪這個局部時,就是通過具體的實例,想讀者講解了什么是鐵線描??赐曜髡咄ㄋ滓锥慕榻B,并結合旁邊的實例,讓讀者能夠立即在腦子對鐵線描有一個最直觀的感受,立馬能夠明白鐵線描的特征,即使不能一下子講不出來,但在心里對鐵線描還是有充分了解的。因為讀者已通過眼睛,通過自身的實踐了解了鐵線描,自己觀察的,總是比單純的文字介紹直觀得多。試想一下,如果只是通過“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線條外形狀如鐵絲,故名”百度百科上這一句簡單的定義,若對繪畫沒有深厚的了解,并不能明白什么是鐵線描。但經(jīng)過作者這樣通俗易懂又不失儒雅的講解,再配合上高清的局部圖,能夠讓讀者清晰的看出鐵線描的特征,通過眼睛在腦子里形成一種特有的視覺符號映像。
書中對于圖2的描述是這樣的“王振鵬對獅子的描繪可謂傾心傾力,他將一頭猛獸塑造成一只頑皮嬉戲的獅子狗。爐火純青的筆法,從神獸精美的參曲鬃毛上可見一斑?!睂τ趫D3的描述是這樣的“薄紗頭巾,扇子,長袖寬袍,印度佛教居士維摩詰在這里儼然被塑造成了一個中國文人學士的模樣?!边@兩段簡短的描述,不過是將畫上的東西用形容詞稍加修飾直接的描繪出來,但直指這個局部的亮點,讓人的視覺中心即刻匯聚到亮點上。如圖2,聽了作者描述,會不自覺地看向獅子頭部卷曲的毛發(fā),感覺輕松生動,玩味十足。再如圖三,會讓讀者將視覺集中在維摩詰居士的薄紗頭巾上,這種帽子的張力和質感是讓人無法忘懷的。最后會讓讀者明白王振鵬的造像是偏于中國文人的描繪,將維摩詰居士這種佛性的人物與中國文人相結合,突出這幅畫的主題,一個有涵養(yǎng),有修養(yǎng),有文化的維摩詰居士在對答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
本書的三十六幅書畫作品全是以這樣的形式介紹的,通過最簡單,最通俗易懂的話,將讀者的視覺中心引向書畫作品的亮點。這樣久而久之,就培養(yǎng)出一種讀中國畫的習慣,不用太深厚的美術史功底也能讀中國畫。作者交給了讀者一種最直接、最簡單的純視覺方式來品讀中國畫。這樣的品讀方式,能夠讓讀者發(fā)揮自己的視覺感官系統(tǒng),主觀地去品讀中國畫。
借用董其昌的話,“論畫當以目見者為準”。如何讀中國畫,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一雙能夠主動睜開觀看的眼睛。這雙眼睛最重要的特質,是不放過畫面上任何一處視覺形象,并通過眼睛的觀察,來引導自己展開進一步的思考和追問。雖然人人都有雙眼,但面對一幅古畫時,不見得這雙眼睛就是自己的。往往自己的眼睛屬于曾讀過的一些畫家故事,或是聽過的一些相關傳聞。這些信息當然在看畫時十分重要,但是它們很難立即就和眼睛所看到的畫面形成關聯(lián)。我們觀看古畫時獲得的享受,很大程度上來自我們通過眼睛得到的視覺愉悅。
《如何讀中國畫》這本書,不可能也不能將這個問題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此書在作品的選擇上,時間跨越千年,題材涵蓋廣泛,其內(nèi)容都是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典藏的繪畫作品和書法作品。它所做的,其實就是帶領大家去展廳中認真地看一個展覽,一個由36件中國歷代繪畫組成的展覽。它用簡潔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督促我們:睜開雙眼,賞鑒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