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琳,張若冰,王 詠
(1.中國科學院 心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 心理學系, 北京 100101;2.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基礎學院, 北京 100005)
頸型頸椎病作為頸椎病臨床中最常見的類型,被視為各類型頸椎病的最早期表現(xiàn),在中醫(yī)理論中屬于“痹癥”,以頸部和背部疼痛癥狀為主[1],近年來在年輕上班族群體中陡增,據(jù)最新報道中國該病發(fā)病率為17.3%[2]。企業(yè)員工在長期伏案工作、室內(nèi)吹空調(diào)及運動量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頸部受力平衡失調(diào),久之導致病變形成頸椎病[3]。在企業(yè)中,頸型頸椎病造成的疼痛因不易為員工重視而耽誤治療,但其發(fā)展過程可以導致諸多心理問題,其中抑郁作為最典型和明顯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對員工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不良影響[4],如:職業(yè)倦怠增加、情緒低落和工作幸福感下降等[5-6]。針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中醫(yī)推拿手法最為常見,通過手法對局部筋肉的刺激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對頸痛、肌肉緊張僵硬和活動受限等具有顯著療效[7-8]。
關于頸椎病導致疼痛的研究很多,但是對于頸椎病與抑郁情緒的研究極少,涉及中醫(yī)推拿療法,尤其是針對于還沒有發(fā)展成為中重度頸椎病階段的頸型頸椎病的干預研究更加少見。綜上所述,研究者推測可以通過推拿治療緩解疼痛,進而緩解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不致因頸椎病帶來心理問題。
采用隨機抽樣法追蹤四川省某三甲級醫(yī)院中醫(yī)推拿科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首診確診頸型頸椎病企業(yè)員工患者100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頸型頸椎病診斷標準[9],經(jīng)濟水平可以自如支付治療費用;根據(jù)疼痛經(jīng)歷篩查表,排除伴有其他外傷、疾病或接受過頸肩部療養(yǎng)、患有康復治療禁忌癥、疑似或已確診抑郁及其他精神或人格障礙等可被假定為心因性疼痛的患者19名,另10人數(shù)據(jù)缺失,最終得到治療組40人,年齡(33.6±7.5)歲;對照組31人,年齡(34.1±8.5)歲(表1)。本研究獲得所有參與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
1.2.1 工具: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進行疼痛程度評估(0無痛~10難以忍受的疼痛),所有人反映的疼痛程度由同一位不參與本研究的疼痛科護士記錄。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 scale, SDS)評估抑郁,由Zung于1965年編制,包含20個反映抑郁主觀感受的項目,每個項目按照癥狀出現(xiàn)的頻度分為4級評分,20個項目得分相加之和再乘以1.25,取整數(shù)即為標準分。本研究SDS量表α系數(shù)為0.945。
1.2.2 方法:治療組患者在診斷為頸型頸椎病后需對就診前5天(包含當天)自我的疼痛程度和抑郁程度進行量表評分作為前測。從開始治療后,在第1次(治療后第2天)、第4次(約第3周)、第7次(約第2個月)、第10次(約3個月)治療結(jié)束后1周內(nèi)采集其疼痛程度和抑郁程度的量表數(shù)據(jù)。
對照組患者在診斷當天采集1次疼痛程度和抑郁程度的量表數(shù)據(jù),后在治療組第10次治療后的相同時間內(nèi)后測。數(shù)據(jù)采用電話追蹤的方式獲取,被測試者的聯(lián)系方式均為自愿留下。填表前,研究者一對一把填寫方法和每個條目問題向患者闡述清楚,讓其獨立作出選擇。填寫結(jié)束后,由研究者檢查填寫結(jié)果,確保沒有遺漏或重復。
1.2.3 實驗程序:
1)兩組患者在診斷為頸型頸椎病后需對當時疼痛程度和抑郁程度進行量表評分作為前測。
3)為避免安慰劑效應,對對照組患者給予保健性手法,要求患者家屬每周固定時間在與治療組同樣的生理位置進行輕揉。手法由診斷醫(yī)師演示,后通過郵箱為對照組發(fā)送動作視頻。
背部疼痛時長和治療前抑郁水平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全體被試疼痛強度與抑郁水平顯著高正相關(r=0.78,P<0.001)(表1)。
治療組的抑郁水平隨著治療次數(shù)的增加而顯著下降(P<0.001),而對照組3個月后的抑郁水平與前測相比顯著提高(P<0.001);前測治療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后測顯著低于對照組(P<0.001)(表2);兩組疼痛程度均顯著下降(P<0.001),治療組疼痛水平下降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3)。
表1 人口學變量及實驗組對照組變量相關關系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參與治療對疼痛緩解的回歸作用顯著(P<0.001);疼痛緩解對抑郁下降的回歸作用顯著(P<0.001);堅持治療對抑郁下降的作用顯著(P<0.001),因此堅持治療通過疼痛緩解正向預測抑郁下降(表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DS分值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SD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period of
*P<0.001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P<0.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分值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at different period of
*P<0.001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P<0.001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表4 逐步回歸分析檢驗疼痛下降對抑郁的緩解Table 4 The regression to test the impact of pain decrease to employees’ level of depress
*P<0.001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疼痛是一種表示機體已經(jīng)開始或者正在發(fā)生著器質(zhì)或組織損傷,或者即將遭到損傷通過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射進而引起的一系列防御反應,從而避免更大傷害的警戒信號。以頸型頸椎病為代表的慢性疼痛經(jīng)常伴有焦慮抑郁等多種情緒癥狀,它們在疼痛由急性向慢性的轉(zhuǎn)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反作用。因此,當個體察覺到了疼痛感覺之后,應該及時就醫(yī)以避免發(fā)生更加嚴重的生理心理問題。
理論和臨床研究已經(jīng)證實,推拿手法通過舒經(jīng)活絡,活血化瘀,通過手法揉撥硬結(jié)和條索,緩解肌肉緊張和僵硬,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顯著。且推拿治療靈活性較強,幾乎無不良反應,價格親民。對于企業(yè)員工而言,非醫(yī)院治療地點(如中醫(yī)推拿館、工作室等)可以增加時間匹配的靈活度。
患有頸型頸椎病的員工的疼痛水平與抑郁水平高度正相關,且疼痛可以顯著預測抑郁,這與本研究的假設相符,也與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結(jié)論一致[4,10- 11]。員工長期不注意保持正確坐姿大大增加了頸椎病的患病率。頸型頸椎病為患病初期,患者會為疼痛所困擾,同時與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因素進行交互,從而出現(xiàn)抑郁情緒,進而會對企業(yè)員工的認知情感和組織行為造成強烈的不良影響。通過訪談得知,大部分病患對于頸型頸椎病的認識不足,易忽視醫(yī)生的治療建議。因此本研究從“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角度呼吁企業(yè)管理者在關注員工工作績效的同時,關注慢性疾病對員工生理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定期進行體檢、科普教育以及開展放松身心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