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峰*,禤錦峰,龔 超
(梧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普通外科1區(qū),廣西 梧州 543002)
右半結腸癌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1]。目前,對于右半結腸癌的治療,主要選擇腹腔鏡下外科手術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與開腹手術相當,并且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有研究認為,不同的手術入路可減少對手術的影響[2]。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手術入路包括中間入路法、傳統(tǒng)側方入路等,均有安全性高、操控性好等優(yōu)勢,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腹部脂肪組織相對較多,右半結腸的解剖部位也相對復雜,極易影響手術操作,進而易損傷SMV,增加誤傷正常解剖結構、術中出血量等風險[3]。與傳統(tǒng)側方入路相比,動脈優(yōu)先入路可達到裸化腸系膜上動脈的要求,實現(xiàn)完整結腸系膜切除[4],表現(xiàn)為手術根治效果更好,患者恢復更快。因為右半結腸癌根部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越多,與患者遠期生存呈正相關,可提高生存率[5]。以動脈入路為導向的手術入路,可減少術中并發(fā)損傷腹腔迷走神經的幾率[6],表現(xiàn)為術后患者腸功能恢復較快,即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縮短,術后第一次主動進食時間提前,患者住院時間縮短。因此,本研究選取右半結腸癌患者85例為研究對象,探討3D腹腔鏡下不同入路對于治療右半結腸癌的臨床效果,以便解決腫瘤根治性切除、降低手術風險并加快患者康復。
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右半結腸癌患者85例,根據(jù)手術入路分為觀察組(43例)與對照組(42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45歲~63歲,平均年齡(5 4.0 1±4.33)歲,腫瘤部位:回盲部18例、升結腸25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4歲~63歲,平均年齡(53.81±3.46)歲,腫瘤部位:回盲部17例、升結腸25例。兩組患者在腫瘤部位、性別、腫瘤部位以及年齡等臨床資料上均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兩組患者均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患者臍下2 cm處,插入Trocar,置入3D腹腔鏡,將其作為觀察孔,并建立CO2氣腹。主、助手操作孔:于左、右側腋前線肋緣下2 cm處以及左、右鎖骨中線平臍水平處,插入Trocar。
對照組(3D腹腔鏡下傳統(tǒng)側方入路治療):推橫網(wǎng)膜、腸組織,游離回盲部、回腸末端、升結腸行,拉小腸,離斷肝、胃結腸韌帶,游離右半結腸,結扎血管,清掃淋巴結,于臍正中做一切口,拉出游離腸管,切除右半腸,沖洗腹腔,縫合切口,放置引流管,結束手術。
觀察組(3D腹腔鏡下動脈優(yōu)先入路治療):于右半結腸與小腸的系膜交界位置處,對系膜前葉進行切開,直至進入右結腸系膜后位置間隙處,順著患者腸系膜上動脈的尾端方向,對患者臟層腹膜進行切開,將患者結腸動脈根部、SMA尾端暴露開來,切開腹膜、打開SMA血管鞘及裸化其右側壁、結扎根部,清掃淋巴結,打開腸系膜上靜脈(SMV)血管鞘,裸化主干、結扎動靜脈等,清掃淋巴結。于SMV右側緣,切開右結腸系膜后葉,解剖胃結腸,結扎、對副右結腸靜脈進行切斷,患者的右半端結腸系膜與少數(shù)橫結腸系膜右端處處于游離狀態(tài)。在血管弓,將胃結腸韌帶右部離斷與橫結腸系膜前葉,游離結腸肝曲,將小腸系膜根部提起,打開患者小腸處系膜、右結腸處系膜、后腹膜、側腹部膜間膜橋,游離患者的右半結腸及系膜。對患者的升結腸切除、右三分之一部橫結腸、末端回腸、盲腸以及大網(wǎng)膜,吻合左側橫結腸與末端回腸,對SMA、SMV上段及周圍淋巴管位置處進行封堵,放置引流管,并宣布手術結束。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術后相關觀察指標,主要包括: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術中出血量、皮下氣腫、腸系膜上靜脈損傷、小腸損傷、術后腹腔引流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鎮(zhèn)痛時間、術后第一次主動進食時間、吻合口漏、淋巴漏、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肺部感染、排便次數(shù)、腹腔感染。同時,還觀察患者術中、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通過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腹腔引流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第一次主動進食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鎮(zhèn)痛時間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相關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術后相關觀察指標比較(±s)
術后術中術后腹腔引流量(ml)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 42 1129.94±98.12 49.20±3.79 8.50±1.50 50.06±3.91 7.56±1.46 16.31±2.20 106.46±18.40觀察組 43 750.73±59.88 32.22±2.72 7.31±1.41 33.50±2.82 7.16±1.35 27.03±3.23 42.08±15.70組別 n 術后排氣時間(h)術后住院時間(d)術后第一次主動進食時間術后鎮(zhèn)痛時間(d)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個)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9.30%,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4.29%,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經對癥處理后均得到顯著改善。觀察組的總發(fā)生率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皮下氣腫、腸系膜上靜脈損傷、小腸損傷、吻合口漏、淋巴漏、切口感染、腹腔出血、肺部感染、術后排便次數(shù)、腹腔感染與對照組相當。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術后相關并發(fā)癥比較 [n(%)]
近年來,我國結腸癌的發(fā)病率不斷攀升,這與患者的遺傳因素、結腸慢性炎癥以及低纖維素高脂肪等不良飲食習慣有一定的關系[7-8]。右半結腸癌是結腸癌的一種,主要發(fā)生在患者腹部偏右側段結腸中,患者常表現(xiàn)為腹脹、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改變、腹部隱痛及有腫塊,并可能伴有貧血等,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隨著病情進一步惡化,極易浸潤周圍正常組織或通過淋巴、血液等轉移到其他正常組織中,使其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嚴重影響患者預后水平[9-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腹腔引流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第一次主動進食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后鎮(zhèn)痛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右半結腸癌治療過程中,3D腹腔鏡具有良好的空間定位功能、立體縱深視覺,精細手術操作,并有利于對系膜間隙的判斷,減少術中誤傷,降低手術困難度[12]。應用3D腹腔鏡下傳統(tǒng)側方入路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其操控性相對較好,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術中極易破壞胃結腸韌帶的牽拉作用,導致術野不清,進而極易誤傷正常解剖結構,增加術中出血量,此外該入路方式還需尋找天然間隙,使其在完整腸系膜切除上具有一定的困難度[13-15]。臨床上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治療標準是完整腸系膜切除,其成功與否的關鍵銳性分離、高位結扎切斷灌注血管、清掃周圍淋巴結[16]。淋巴結主要分布在腸管滋養(yǎng)動脈周圍,本研究中,通過3D腹腔鏡下動脈優(yōu)先入路治療,即以動脈為導向,于腸系膜上動脈中線前方,將腹膜切開,可滿足術中治療過程中裸化SMA要求,然后再裸化SMV,可全面細致地對右結腸動脈根部、回腸動脈根部、結腸中動脈根部等屬于腸系膜淋巴結的部位進行清掃,增加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17]。同時由于腸系膜上動脈前方一般無血管跨越,通過銳性與鈍性分離系膜相結合,再加上裸化時,打開血管鞘,可大大降低術中血管及其他解剖結構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18-19]。動脈優(yōu)先入路操作便利,符合完整腸系膜切除原則,能夠有效保護周圍解剖結構,降低創(chuàng)面微細管道滲出、漏出,進而顯著降低術后腹腔引流量[20]。此外,動脈優(yōu)先入路符合歐洲等多個國家的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指南規(guī)范,符合淋巴引流規(guī)律[21]。但動脈優(yōu)先入路在清掃腸系膜上動脈操作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傷腸系膜自主神經,進而使患者手術后排便頻率增加,但在處理有關癥狀后,可以明顯得以緩解,對患者的恢復程度上幾乎沒有影響,安全性較高[22]。
綜上所述,對于右半結腸癌患者來說,3D腹腔鏡下動脈優(yōu)先入路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側方入路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淋巴結清掃數(shù)量,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腹腔引流量,縮短術后排氣時間,改善患者預后水平,為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入路方式選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