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玲
(山西醫(yī)科大學,山西 長治 046000)
這些年來,研究發(fā)現應用他汀類的藥物能明顯地減少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的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頻率,這不僅僅是降血脂效應的作用,另外發(fā)生重要作用的是穩(wěn)定粥樣斑塊的抗炎功效。瑞舒伐他汀是一種抑制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的新一代他汀類藥物,在降血脂方面和治療ACS方面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目前還無法得知具體的作用機制[1]。我們通過讓ACS患者用瑞舒伐他汀,觀察它對炎性介質和頸動脈斑塊的影響,進而分析它對ACS的治療機制[6]。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ACS患者80例。通過隨機數字法分組,平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52至76歲,平均年齡為(464.95±4.21)歲;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在54至75歲,平均年齡為(65.06±4.33)歲。組間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給予入院后的對照組常規(guī)的治療ACS的方案,包括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2]。觀察組采用對照組的治療方案,同時外加連續(xù)半年睡前口服瑞舒戈他汀10 mg/d。分別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頸動脈超聲變化。用美國HP-5500超聲檢查儀器,探頭頻率調為6~12 MHz,檢查患者頸總動脈、經內外動脈和分叉部,觀察斑塊的形狀及內部的回聲情況,測量斑塊的大小,厚度,個數,還要測量距離分叉處2 cm的內膜中層的厚度(IMT)。
SPSS 21.0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板塊大小、數量、厚度以及IMT均顯著低于治療前水平,同時顯著低于治療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分析兩組患者的頸動脈超生變化情況(±s)
表1 分析兩組患者的頸動脈超生變化情況(±s)
分組 時間段 大?。╟m2) 數量 厚度(mm) IMT(mm)觀察組 治療前 0.09±0.06 3.43±0.97 2.71±0.87 1.92±0.76治療后 0.07±0.02 2.87±0.86 1.97±0.54 1.37±0.56對照組 治療前 0.09±0.06 3.44±0.92 2.79±0.85 1.81±0.67治療后 0.09±0.04 3.35±0.83 2.51±0.77 1.82±0.64
現代的研究認為,炎癥反應對于形成的斑塊的穩(wěn)定性和血栓的形成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斑塊炎癥細胞浸潤、分泌炎性介質,尤其是細胞因子間的相互作用,加劇了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和破裂,進而導致ACS發(fā)生。TNF-α、IL-6和MMP-9[7]是研究過程中比較多的炎性介質,在ACS的發(fā)生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3]。IL-6是一種炎癥因子,由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分泌,可以對肝臟起到刺激作用,使之分泌C反應蛋白,進而促進T、B淋巴細胞分化,分泌抗體,從而參與炎癥過程。現代研究發(fā)現,ACS越重,由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TNF-α炎癥因子的水平越高,它是冠脈事件發(fā)生的獨立預測因子。中性粒細胞與巨噬細胞可分泌能降解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的MMP-9,炎癥的刺激導致基底膜破裂,造成冠脈微循環(huán)障礙。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疾病,由于頸動脈硬化與冠脈硬化的病理基礎相同,因此通過觀察頸動脈斑塊情況可以預測冠脈斑塊情況[4]。頸動脈超聲檢查作為無創(chuàng)檢查手段可以ACS患者提供重要指標。本研究表明,患者在服用瑞舒伐他汀后,這些炎癥介質的水平顯著降低,斑塊的炎癥反應得到改善,同時頸動脈斑塊的大小、數量、厚度和MIT均呈下降趨勢[8]??傊?,ACS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有抗炎作用,能改善斑塊炎癥反應,穩(wěn)定粥樣斑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