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彬
摘要:數(shù)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要深化初中數(shù)學教學改革,必須認真研究初中教學的規(guī)律,并加以有機綜合,形成適應自身與學生的實際,讓數(shù)學教學課堂更有理性,更加高效。教師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備課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領顯在課堂上”。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理性引導;意義;方法
長期以來,一些本來生動活潑的數(shù)學知識,由于被淹沒在大量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開方運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簡”、“解方程的技能訓練”以及“各種各樣的解題技巧、解題模式的訓練”中,因而失去了其應有的吸引魅力,導致了學生厭學現(xiàn)象十分普遍,教學質量低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務必要突破這些弊端的桎梏,使數(shù)學課堂更富有理性,更加高效。在實踐中應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思想引導,抓好六個重點,提高課堂效率
(一)注重思想引導,提高對數(shù)學學習的認識
我覺得要教好學生,應先讓他們尊重老師,這也是做學生的基本準則。但要達到這一點,并不容易。教師要運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個人品格、口才、知識各方面吸引孩子,因為學生喜歡一個幽默、知識廣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肯助人的老師,讓他們覺得老師就是正義與公理的化身,他們也最肯服這樣的老師。管理學生是一門藝術,我目前仍在探索。只有當思想引導過關了,奏效了,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發(fā)揮出來。
(二)改進教學方法,抓好六個重點
第一點,總體把握教學要點。如該學年、該學期有哪些知識點,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這樣在平常教學中才有目標;第二點,注意和學生一起探索各種題型。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點,只要勾起他們的求知欲與興趣,學習勁頭就上來了。通常,每節(jié)課后如有時間,我都出幾題有新意,又不難的相關題型,與學生一起研究;第三點,每節(jié)新課后注意反饋。主要作業(yè)與小測中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知識的不足之處,及時加以訂正;第四點,要進行一定數(shù)量的練習。我反對題海戰(zhàn)術,但用相當數(shù)量題目進行練習卻是必要的。練習時要有目的,抓基礎與重難點,滲透數(shù)學思維。強調一點是老師在練習中要注重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形成與鍛煉。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與打好基礎,可以做到用一把鑰匙開多道門;第五點,就是考前復習中要認真研究與整理出考試要考的知識點、重難點、要重點復習的題目類型、難度、深度。這樣,復習時才有的放矢,復習中什么要多抓多練,什么可暫時忽略。這一點很重要,會直接影響復習效果與成績。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并把握得準,必須要有相當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與總結,甚至挫折,否則不行。而我仍在不斷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會有所領悟;第六點:抓好后進生工作。后進生會影響全班成績與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氣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進生跟得上。例如在課后,只要有時間,我一般會留部分成績不足的學生再進行一次復習講解或小測,時間不要太多,十幾或二十分鐘,但一學期下來,就積少成多,對提高成績會有幫助。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其它科任老師協(xié)調好時間,二是被留下的學生的思想工作要過關,以免因被留下產生抵觸情緒,就會影響復習效果。以上六點只有根據(jù)自身與本班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有機結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教與學是相長的,教的技巧怎樣高,也需要學的配合,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的引導,需要不斷地探索前行。
二、引導學生把握解題的模式,促進數(shù)學思維的形成
解數(shù)學題就是做數(shù)字游戲,游戲是有規(guī)則的,取勝是有技巧的。中學數(shù)學題目都是有方法可循的,我將這些方法稱之為解題的模式。不同的題目有不同的模式,模式選擇錯誤,往往百思不得其解;選擇正確,一切都會變得非常簡單。例如,解含不等式的題目,我要求學生必須按照三步走:第一,先解出每個不等式的解集;第二,根據(jù)題意比較每個解集的界點大??;第三,考慮界點如果相等是否滿足題意。按此模式,學生只有計算不出問題的,沒有做不對的。許多學生感覺數(shù)學太難,類型又多,見到題目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對題目作類型劃分,沒有選擇正確的解題模式。所以,我很重視學生對解題模式的理解和掌握。
實踐證明,按我的要求認真學習解題模式的學生進步特快。學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模式對學生的思維起著導向作用,它可以讓學生感到有章可循,遇到題目不至于無從下手。當然,掌握模式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做一些習題逐步掌握相關知識。
三、注意精講精練,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時間與空間
講練結合有利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參與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這不僅能減輕學生負擔,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青少年,特別是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個心理特點不容忽視,就是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間斷性。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續(xù)十幾分鐘,之后開始發(fā)散;第二次為十分鐘左右,依次遞減。
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師應當把握好講課時間。例如,“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其主要內容是同位角的概念和平行線的判定公理。我做了這樣的嘗試:先引導學生觀察三條線所交成的角的位置關系,從而得出同位角的概念,然后給出一組識別同位角的練習,再讓學生畫幾對相等的同位角,以加深對同位角概念的理解,為下面的教學做準備。接著,我讓學生觀察所畫圖中其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一步總結出平行線的判定公理。最后,讓學生完成與判定公理相適應的練習,加予講評。這樣,學生在注意力集中時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練習中精神得到放松。學生在講與練交替的過程中,顯得精神飽滿,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很快掌握知識要點,而且能使其正確地應用知識解題。如此講練結合,教師能抓住教材重點把知識講明講透。在此基礎上加以練習,既能避免聽覺疲勞,又能使其當堂消化新課,對新知識進一步鞏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注重對學生進行數(shù)學理性引導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務必要對此高度重視,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