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鑫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000)
《史記》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體例結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金昌翕(音譯),對于貨殖列傳的語言表達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他曾在《三淵集》中寫道:“貨殖傳,當分兩節(jié),作古今傳看……素封者耶爲漢傳.大旨則以耳目口鼻,爲欲富之根柢,以聲色臭味,爲攻取之材料,達之天下四方… 其中來往二字,爲一篇字眼,所以從頭劈破…樂之一字亦字眼,故篇中頻頻提掇,足可見健羨之意?!倍褐馘a(音譯)《》則引用了明代王鏊的《震澤長語》卷下“史記貨殖列傳議論未了,忽出敘事,敘事未了,又出議論,不倫不類,后世絕不如此作文,奇亦甚矣”表明了對于《貨殖列傳》語言表達問題的質(zhì)疑聲音。李象秀在《峿堂集》卷20<貨殖評語> 說:“或云,述貨殖而備載天下者何也……顧極其情狀屢屢不厭云?!边@表明李象秀給予了《貨殖列傳》語言表達風格充分的肯定。而《梅湖遺稿》<殿策>中記載 “西京文章,最推司馬…而艱易之不同若是者?!币环矫婵隙怂抉R遷的為文之奇,同樣也肯定了司馬遷吃苦耐勞的精神。
徐元南在《<貨殖列傳>中所顯的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一文中將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分為五個方面,而金京浩《》一文中則是將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上升到了治國之道的高度,通過與《漢書·食貨志》中“盡地力之教”的內(nèi)容相比較,司馬遷指出,財貨的流通和治國之道有密切關聯(lián)。
將兩人作為比較對象進行研究,兩人的著作《史記》和《漢書》都是開創(chuàng)性著作,分別開紀傳體通史和斷代史之先河,僅就這一點貢獻,便可以說二人對于中國古代史學具有奠基性作用。朝鮮史學界對于司馬遷以及班固的比較研究性成果數(shù)不勝數(shù),金京浩《》中闡釋了兩人經(jīng)濟思想的不同之處,司馬遷于《貨殖列傳》中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卑喙淘?“食為政首”。
(一)研究特點
1.跨學科研究性特點加強,研究《史記·貨殖列傳》的人,有從事語言學專業(yè)、國文專業(yè)、管理類專業(yè)、東洋史專業(yè)、韓國史專業(yè)等等。這種跨學科研究往往能迸發(fā)出新的火花。2.研究內(nèi)容豐富,有單純研究司馬遷經(jīng)濟思想的,也有將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上升到治理國家的高度的,有研究司馬遷理學思想的,有探討司馬遷地理思想的等等,研究成果較為豐富。3.注重今昔對照,將《貨殖列傳》眾所蘊藏的倫理價值,人文價值運用于當世,注重深入挖掘《貨殖列傳》與當世的關系,尤其是進入18世紀以來,這種研究特點在韓國學界愈加顯現(xiàn)。4.比較注重借鑒中國、日本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對比研究,或借鑒充實自己的研究。
(一)不足:
1.雖然自2013年至今,韓國共計有2966篇論文對于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進行了研究,但自2006年至今,僅有十余篇其中專門研究《貨殖列傳》,數(shù)量較少,研究熱度不高。
2.除了2002年成均館大學東洋史研究室對于史記文本進行過研究,少數(shù)個人對于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譯注,近些年,韓國針對于《史記》文獻本身的研究寥寥無幾。
3.研究課題較為陳舊,重復。比如,對司馬遷的經(jīng)濟思想的研究、重商思想的研究等較多,不僅題目類似,內(nèi)容也毫無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