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小珍 蘇州市楓橋中心小學
前段時間,央視音樂臺做了一期關(guān)于費玉清的音樂專輯。對于這樣一位臺灣樂壇的常青樹,我一直保持著敬畏之心。早年成名的他,在歌壇摸爬滾打幾十年,始終堅持走自己的音樂道路——抒情的費式唱法,堪稱臺灣男版鄧麗君。他的舞臺形象也被大眾笑稱臺灣公務(wù)員:一成不變的西裝革履,演唱時始終保持著45度抬頭。他相信,音樂始終是聽覺的藝術(shù)。所以,幾十年來,無論臺灣樂壇如何變遷,如何新人輩出,他一如既往地堅守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從不為迎合大眾口味而改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
據(jù)說,費玉清為了鍛煉自己的耳朵聽覺,始終保持著一個習慣:從來不看電視,而是聽電視,并長年堅持如此。這讓我想起了音樂家貝多芬,晚年的貝多芬聽覺全部失去,這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很多人斷言,貝多芬再也寫不出像樣的音樂來了。而貝多芬之所以偉大,或許就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把可能變成了樂壇奇跡。在寫《第九交響曲》時,為了“觸摸”真實的音樂音響效果,他靠趴在地板上聆聽地板的震動來捕捉音樂靈感,他也第一次將人聲合唱置于宏大的交響樂中,親自擔任指揮首演,獲得巨大成功。由此可見,音樂與耳朵、與聆聽是多么的重要。
在音樂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nèi)鄙俚那∏【褪邱雎牭牧晳T。比如,一段音樂欣賞,假使是有視頻欣賞,孩子們興趣就濃烈一點;假使是一段純音樂欣賞,音樂開始一會兒就失去了聽的耐心。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孩子沒有足夠的閱歷經(jīng)驗和人生體驗,再好的音樂也無非是一堆樂器的音響堆積。但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在孩子基本是以視覺的強刺激來獲取信息,某種程度講,這大大削弱了聽覺神經(jīng)的敏感。比如電視,一個孩子可以坐一天,把電視從早看到晚,這種誘惑是致命的。再比如網(wǎng)絡(luò)游戲,都是依靠強烈的視覺沖擊,獲得身心的滿足與愉悅。可以這樣說,一個社會發(fā)展到連成年人都招架不住、難以自拔的時候,何況是一個個孩子呢?誰還會坐下來靜靜閱讀一本書?誰還會靜靜聆聽一段音樂?
然,我依然相信:文學與藝術(shù)是人通往美好的必經(jīng)之路。美好的事物總有一種強大的心靈感召。當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就是耳朵特別敏感的時候,也是心靈特別敏感的時候。敏感,是指身心超越了庸常體驗而獲得更精微、更敏銳、更充分的直覺感受與獨特體驗,這也是為什么閱讀一本書是比看電視劇更好的一種方式。電視,是完全呈現(xiàn)式的給予,你需要什么,就給你什么,甚至不需要任何思維的介入。而閱讀或聆聽,是靠理解、甄別、判斷、記憶、聯(lián)想等獲得個人體驗,從而建構(gòu)起個人的思考方式。
在歌唱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完整聆聽,也需要分段、分句地重點聆聽。一般來說,完整聆聽是對音樂作品整體的感知與感受,比如聽出音樂的情緒情感、曲式結(jié)構(gòu),聽出音樂的速度、力度等音樂元素,總體感知音樂的基本特征。就像觀察一個人,是整體性描述。通過樂段、樂句的聆聽,我們則可以聽辨樂段的對比,樂段之間的聯(lián)系,還可以聽出樂句與樂段間的特征,相同或相似,模仿或發(fā)展等,特別是學唱一些相似樂句,必須通過反復(fù)聆聽、甄別比對、模唱練唱等方法,感知樂句表達的不同,從而提高孩子聽力,把握音準,準確表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高年級的二聲部合唱教學,假使孩子前期沒有很好的聆聽習慣,就沒有良好的音準基礎(chǔ),兩聲部教學就是一個難度頗大的教學問題。
聆聽,在音樂欣賞中更是一個需要不斷培養(yǎng)與持續(xù)關(guān)注的習慣問題。歌曲教學相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可以通過形式的不同來激發(fā)孩子歌唱興趣,而音樂欣賞中的聆聽,則相對要單調(diào)枯燥一些。很多音樂欣賞課上,大量視頻的介入與瓦解破壞式的聆聽,都有待我們思考。孩子不喜歡欣賞音樂,除了前面提及的少一些人生經(jīng)驗及閱歷體驗外,更多的是孩子缺乏聆聽習慣的培養(yǎng)。純粹的聽,總是比看要付出更多,無論是感官上,還是智力上。聆聽,也是一種富有挑戰(zhàn)性的智力上的主動獲取。
記得聽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中的《花之圓舞曲》時,我們是這樣聆聽的:先聆聽純音樂的管弦樂,整體感知,聽辨出音樂是舞曲風格;再聽視頻版的管樂隊演出,充分感知樂器特點及其表現(xiàn),聽出三個主旋律音樂,并跟著哼唱;最后觀看動漫版的《花之圓舞曲》,曼妙的畫面,和上美妙的圓舞曲音樂,勾畫出花仙子的童話世界。讓孩子們在聆聽的過程中經(jīng)歷“整體感知——重點聆聽(包括演唱)——視聽結(jié)合”三個不同層次,孩子們最后忍不住發(fā)出感嘆:哇,好美啊。這里的美,不僅是視覺上“看到”的美,更是一種對音樂理解后升華感知到的美。
其實,真正的好音樂不僅讓人身心愉悅,更給人無限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沖動。而所有這些感受,一定是基于聆聽及聆聽的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