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迎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分組教學屬于小群體教學模式。小群體教學模式有3種基本的形態(tài),分別是自由分組教學、同質分組教學和異質分組教學。自由分組教學的分組是學生們在自愿結合的基礎上主動組成學習小組;同質分組教學是指分組后同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術上大致相同,組與組之間的差異明顯;異質分組教學是指分組后同一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均存在差異,是人為地將不同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或根據(jù)某種特別的需要對“異質”進行分組,從而縮小各小組之間的差距。相關研究表明,分組教學有助于體育技術動作的學習,在部分運動項目,如籃球、排球、健美操項目中已經得到了證實。但是,由于以上體育項目團隊屬性較大,而對乒乓球個體屬性較強的項目而言,分組教學模式在公體乒乓球技術教學中的教學效果如何呢?因此,本文以公體乒乓球課程為例,運用分組教學模式,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期末成績進行比較,分析分組教學模式在公體乒乓球課程教學的效果。
以南京曉莊學院2016級公共體育乒乓球3個選項班的學生為實驗對象,第1個班級30人(男生12人,女生18人)為實驗組1,第2個班級30人(男生9人,女生21人)為實驗組2,第3個班級30人(男生11人,女生19人)為對照組3。分組的依據(jù)是經過前2周的基礎性教學與觀察,每個班級內若有較好乒乓球系統(tǒng)學練的同學,則建議其改換時間在筆者所任教的其他班級進行學練,以此來確保分組的班級內學生乒乓球技術基礎一致。
實驗時間:2016—2017學年第2學期,實驗教學時數(shù)為13周,每周2學時,共26學時。學院公共體育課總教學時數(shù)為1~16周,共32學時,每學時50min,由于每次課(2學時)均安排25min左右的身體素質練習,那么實際有效的乒乓球技術教學時間約為60min。實驗地點:南京曉莊學院體育館乒乓球房。
實驗1組采用異質分組教學,在第2周結束時根據(jù)前2周基本動作學習情況,將學生大致分為3個層次:甲、乙、丙。其中,甲代表優(yōu),占班級總數(shù)的1/6;乙代表中,占班級總數(shù)的1/2;丙代表差,占班級總數(shù)的1/3。然后按照小組間同質與小組內部異質的特點進行分組,每組6個人,甲、乙、丙3個層次人數(shù)分別為1人、3人、2人。共分為5組,小組的組長人選先由教師指定,后面根據(jù)學生自愿輪流做組長。實驗2組采用同質分組教學,在第2周結束時根據(jù)前2周的基本動作學習情況,將學生分為5組,每組6人,每組對應一個層次,每個層次代表優(yōu)、良、中、差、較差。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自由組合教學,即根據(jù)兩個人的學科班級和志趣自愿結合成搭檔進行技術的學練。
3個班級在教學內容與進度上完全同步。前2周講解和示范乒乓球正手平擊發(fā)球和反手平擋球技術,讓學生初步熟悉球性。分組后大部分的教學時間主要介紹正手平擊發(fā)球、反手推(撥)擋球和正手攻球3項技術。
第16周為考試周,測試內容為3項技術動作達標的數(shù)量和動作技評,考試要求如下:正手平擊發(fā)球10個,落點分別在正手位大角和反手位大角各5次;反手位連續(xù)推擋(撥)球10個回合;正手攻球技術要求為:正手位連續(xù)攻球10個回合,陪練可以推擋或者攻球。其中,反手推擋(撥)球、正手攻球2項技術給予3次機會測試,取1次擊球次數(shù)較多的為最終成績??己擞蓪W院另一位乒乓球任課教師對3個教學班每位同學的每項技術達標和技評分計為總成績。測試的教師事先不知曉教學實驗的組別。本實驗利用社會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發(fā)球技術是學習乒乓球的入門基礎技術,乒乓球比賽是從發(fā)球開始的,對初學者來說在進行一定時間的球感練習后,首先學習和掌握的一項技術應是發(fā)球技術。此項技術考核除了數(shù)量達標以外,主要測試學生發(fā)球到固定2個大角的成功率、動作的規(guī)范性、發(fā)球的質量(速度、力量、弧線、旋轉、落點5個物理要素)。基于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不同組別(實驗組1、實驗組2、對照組3)的學生,他們在正手平擊發(fā)球技術成績的綜合均值上存在顯著統(tǒng)計差異,F(xiàn)=4.079,P>0.01。據(jù)表1顯示,單因素分析的續(xù)后分析的結果表明,就正手平擊發(fā)球技術的學習成績的綜合均值而言,在實驗組1成績優(yōu)于實驗組2的學生成績(P>0.01)。實驗組1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3的成績(P>0.01)。(表1)
反手推擋(撥)球技術是乒乓球技術中的重要控制性技術,也是乒乓球初學者入門必備的技術之一。從技術學習的角度來講,掌握了反手推擋(撥)球技術,也就為正(反)手攻(拉)球提供了“陪練”和技術基礎。考核時在數(shù)量達標的基礎上,主要測試學生反手推擋(撥)球動作的規(guī)范性、動作質量(速度、力量、弧線、落點、旋轉)。基于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不同組別(實驗組1、實驗組2、對照組3)的學生,他們在反手推擋(撥)球技術學習成績的綜合均值上存在顯著統(tǒng)計差異,F(xiàn)=1.819,P>0.05。表2顯示,就反手推擋(撥)球技術的學習成績而論,在實驗1組和實驗組2的學生之間不存在顯著統(tǒng)計差異(P>0.05)。實驗組1的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3 的成績(P>0.05)。(表2)
正手攻球技術是乒乓球技術體系中重要的進攻性技術,也是學習弧圈球技術的基礎,同時也是公體學生普遍感覺較難掌握的技術之一,因此在該技術的練習上所花費的時間也較多??己藭r在數(shù)量達標的前提下,重點測試動作的規(guī)范性和擊球的質量(速度、力量、旋轉、弧線、落點)基于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不同組別(實驗組1、實驗組2、對照組3)的學生,他們在正手攻球技術學習成績的綜合均值上存在顯著統(tǒng)計差異(F=3.316,P>0.01)。表3顯示就正手攻球技術的學習成績而論,實驗組1優(yōu)于實驗組2(P>0.01);實驗組1優(yōu)于對照組3(P>0.01);實驗組2優(yōu)于對照組3(P>0.01)。(表3)
表1 不同組別正手平擊發(fā)球技術成績及差異比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表2 不同組別反手推擋(撥)球技術成績及差異比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表3 不同組別正手攻球技術成績差異比較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通過此教學實驗的開展可以看出,分組教學模式在高校公體乒乓球教學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乒乓球技術的掌握,尤其異質分組教學具有明顯的效果,從3項技術動作的學習成績均值而論,異質分組教學優(yōu)于同質分組教學和傳統(tǒng)自由分組教學,同質分組教學與傳統(tǒng)自由分組教學在3項技術成績的均值上沒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異質分組教學的成績之所以優(yōu)于同質分組教學和自由分組教學的成績,究其原因,是由于異質分組教學增強了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且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和互相監(jiān)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同質分組教學與傳統(tǒng)自由分組教學成績均值沒有顯著統(tǒng)計差異,這是由于同質分組教學的班級,基礎較好與基礎較差的同學分成了不同的組,基礎較好的同學成績提高相對較多,而基礎較差的同學由于缺乏足夠的練習強度,成績相對提高幅度較小。但是同質分組教學方式有利于促進基礎較好同學成績的提高。傳統(tǒng)自由分組教學在技能學習的過程中,2名同學結伴練習會一直堅持到學期的結束,如果沒有教師的安排,他(她)們很少主動去找基礎比自己好的同學練習,或者去幫助基礎較差的同學提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2種極端,基礎較好同學在進行一定練習后認為已經掌握了相關技術,容易產生懈怠情緒,運動技術學練的態(tài)度會出現(xiàn)隨意的狀態(tài)。根據(jù)實驗發(fā)現(xiàn)以及上述3種分組教學模式的特點,結合乒乓球公體課程的教學體會,提出在學期的不同階段應采用不同分組教學模式。在乒乓球技能初步學習階段,運用異質分組教學較好,這樣同學之間可以起到“傳、幫、帶”的作用。而在建立了初步的動作定型之后,可以運用同質分組教學模式,這樣會更有利于基礎較好同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當然,至于分組教學模式學時的如何分配,以及何時采用不同分組教學模式,還需進行一定的實證研究,同時也需任課教師密切關注學生技術的掌握情況,以便于采取不同的分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