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藥品短缺尤其是廉價常用藥,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藥”短缺,已不是偶發(fā)現(xiàn)象,過去幾年,“藥荒”輪番上演:“魚精蛋白”“西地蘭注射液”“他巴唑”“地高辛片”“放線菌素D”等全國斷供……
奇怪的是,這些首選救命藥多是已納入醫(yī)保的低價藥,此類藥品的短缺,使患者們不得不選擇昂貴的替代藥品。
廉價藥緣何消失?就在于缺乏利潤空間。很多藥店拒賣藥效更好的廉價藥,而這些藥品在采購過程中,也常被廠家告知原料缺乏、廠家暫時不予生產,進而向購買者推薦其他替代藥。原料供應商、藥品生產企業(yè)與銷售終端,都把“理性經濟人”稟賦極致發(fā)揮,共同選擇替代藥,因為替代藥才有豐厚的利潤。
還有一種現(xiàn)象令人不齒。有些看似消失了的藥品,換包裝、換“馬甲”后重新出現(xiàn)。有媒體報道,我國曾上演過每年批1萬多種“新藥”,同一成分“死而復生”“此死彼生”的鬧劇。這種“假死”的原因,就是為了換包裝、改劑型、變規(guī)格、造新名,然后以新身份提高藥價。
藥品是特殊商品,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健康乃至生命,關系到大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果藥品市場完全放開,那只看得見的手對看不見的手一點不加約束,上述現(xiàn)象就會變成常態(tài)。政府為減輕醫(yī)療負擔所做的種種努力就會化于無形。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需求中的“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的訴求,就會成為泡影。
因此,必須對藥品“假死”特別重視,從制度上杜絕企業(yè)大包裝換小包裝,粉劑改成片劑、針劑、膠囊、緩釋片等療效不變、價格翻番的怪相。對那些列入醫(yī)保的救命藥,要有產量保障,以此作為藥企社會責任的重要考量,而不是任由資本自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