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雙一流”建設正在全國高校推動,作為高職院校也在此背景下進行積極地自我探索。本文從社會認同視角出發(fā),通過調查發(fā)現高職生社會認同會影響其參與學校建設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文從高職生社會認同的四因素,身份認同、群體認同、價值認同、職業(yè)認同出發(fā),提出助力高職院校發(fā)展的建議。
關鍵詞 社會認同 “雙一流”建設 高職院校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作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職院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面向新時代、站在高起點,也借此機遇積極踐行改革與發(fā)展。陳衍等人(2017)提出高職教育的雙一流指“一流高職院?!焙汀耙涣鞲叩嚷殬I(yè)教育專業(yè)”,其實施需要發(fā)揮政府、院校與企業(yè)三方合力推動,實施動態(tài)管理,促進高職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崔德明(2018)提出高職院校建設“雙一流”要從四個角度發(fā)力,分別是打造全面對接產業(yè)需求的特色專業(yè)群、構建匹配教學發(fā)展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開展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研究以及關注全方位服務區(qū)域戰(zhàn)略的社會服務。2015 年教育部提出,到 2018年支持地方建設優(yōu)質專科高職院校 200 所。在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中不難看到,高職教育“雙一流”建設從宏觀層面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通篇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教育領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也是教育本質的體現。作為高職教育的受益主體,學生是否能認同高職教育,是否能主動有效地參與高職教育更是需要教育者密切關注的。從學生對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視角進行探索或許能從微觀角度對高職“雙一流”提供補充路徑。
1高職生對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現狀
高職學生對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身份認同、群體認同、價值認同和職業(yè)認同,是指學生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高職生身份,是否愿意融入這一身份,同時對于如何實現高職生的價值以及對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否清晰。
筆者對高職生社會認同的調查報告指出,高職生的社會認同處于一個較高水平。價值認同的均分最高,其次是身份認同,群體認同與職業(yè)認同接近,這說明高職生非常關心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方面希望通過高職專業(yè)學習提升自己職業(yè)技能水平,關心專業(yè)學習的“實用性”,另一方面也希望社會能對自己的技能給予肯定,關心專業(yè)學習的“實效性”。在性別變量上,女生在價值認同上顯著高于男生,說明女生更關心自己所學是否能適應社會需求,是否能實現自我價值。高職生在不同專業(yè)與不同社會身份(是否擔任學生干部)中的社會認同差異不顯著。說明他們非常在意自己的高職生身份,把此當做區(qū)別于其他大學生的顯著特點,從而會忽視高職生群體內的差別。
2高職生社會認同對高職教育參與度的影響
筆者以重慶某高職院校251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63人,女生88人,通過《高職生社會認同問卷》展開對高職生社會認同的調查,同時了解對高職教育社會認同處于兩個極端(社會認同高分組與低分組)的高職學生在對高職教育的參與度(學校建設參與度、學習獲得感)上的情況。調查顯示,社會認同度高分組(社會認同總分排名前10%)與社會認同度低分組(社會認同總分排名后10%)在學校建設參與度(t=-5.63,p<0.00)與學習獲得感(t=-5.51,p<0.00)上差異均顯著。這說明越是認同高職身份,體會到高職教育價值感的學生越是能主動參與學校建設,主動投身高職教育的學習。
3高職生社會認同提高策略對高職教育參與度的影響
筆者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對部分高職學生施以社會認同提高策略,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收集高職教育信息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與討論,再施以開放性問卷調查檢驗其效果的方式,對另一部分學生不實施這一策略。其中高職教育信息的收集范圍包括高職社會認同的四個因素,身份認同(我來說說高職教育)、群體認同(我與一般大學生的異同)、價值認同(高職教育給我?guī)砹耸裁矗┘奥殬I(yè)認同(高職生的就業(yè)狀況)。調查顯示在課堂上參與提高高職生社會認同的講解與討論的班級更明確自己的高職生身份,對未來就業(yè)與實現自我價值更充滿期待,但未施以提高高職教育社會認同策略的學生沒有表現出這一特點。
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71.2%參與社會認同提高策略的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學校建設,68.5%的學生表示曾經主動參與學校建設,從學習效果來看,其投身高職教育的學習主動性更強。未參與社會認同提高策略的學生只有46.7%表示愿意主動參與學校建設、23.6%的學生表示曾經參與過學校建設,其參與高職學習的主動性更弱。
4高職生的社會認同與高職“雙一流”建設
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與十九大再次著重強調“雙一流”建設的本質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以多元化和國際化發(fā)展為方向,將高質量人才的培養(yǎng)與社會經濟發(fā)展需求相協(xié)調。在建設過程中,從外部制度保障入手,協(xié)調內部聯動機制,制定階梯式發(fā)展戰(zhàn)略,最終轉化為高校自覺地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高職學校盡管沒在“雙一流”建設的要求范圍內,但隨著這一教育改革的熱潮實際也在積極思考,尋求發(fā)展。作為享受這一發(fā)展成果的受益者,學生本身也具有主觀能動性,如果其能更積極主動參與到“雙一流”學校建設中去,或許能更有益于這一策略的實施。
從高職生社會認同調查可以看出,高社會認同度的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高職教育,從中獲得更多自我價值感,對未來就業(yè)更充滿希望。從高職生社會認同的四個因素施以社會認同提高策略后學生表示更愿意參與學校建設,學習積極性更高。這一從學生角度進行自我改善的成效與“雙一流”建設對學生的影響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從社會認同視角來探討高職“雙一流”建設的路徑是可行的。
5高職院?!半p一流”建設路徑的建議
筆者試著從社會認同視角的四個因素(高職生身份認同、群體認同、價值認同、職業(yè)認同)出發(fā)探討高職“雙一流”建設的路徑,具體如下:
明確高職生身份,專注高職學習。學??赏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黨課團課、日常管理幾大關鍵節(jié)點入手,讓學生更明確自己的高職生身份,意識到自己與一般大學生相比是從事技術技能方面的人才。讓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實操技能,重視實訓課程,勤動手,鉆研技術,爭做“一流”技術性人才。
主動融入高職群體,形成積極情感體驗。高職學生在與一般大學生相比時會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感覺自己比他們更低一級,以后在就業(yè)市場上競爭不過他們。高職院校要關注學生這一情感,從正面引導,讓其發(fā)現高職生技術技能優(yōu)勢,提高其自信心與歸屬感,從而才能促進其安心學習,努力磨煉技能,助力學校培養(yǎng)“一流”學生。
豐富學生價值認同,引導學生找準自我定位。部分高職生對于怎樣實現自身的自我價值比較迷茫。學校應重視校內教育,給予更多學生參與學校建設的機會,讓其找到自己在學校的存在意義。同時可協(xié)調社會與企業(yè)向學生提供部分社會實踐崗位,讓其發(fā)現自身在社會的自我價值。當學生發(fā)現自身的存在價值后便更愿意主動投入到符合自己身份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更有利于學校專業(yè)學科建設。
明確就業(yè)優(yōu)勢,盡早規(guī)劃就業(yè)。高職學生與一般大學生相比更注重技術技能訓練,未來就業(yè)更多面向技術技能崗位。而事實上部分高職學生對自己未來就業(yè)定位不明確,存在定位過高的現象,在求職就業(yè)過程中遇到較大主客觀沖突。高職院校應針對此情況讓學生盡早明確自身就業(yè)定位,認同就業(yè)實際狀況,不過高估計也不妄自菲薄,盡早做出實際的就業(yè)規(guī)劃,從而提高其就業(yè)滿意度,助力學?!皟?yōu)質”建設。
作者簡介:陳彥君(1988.7-)女,漢,重慶人,碩士研究生,重慶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陳衍,郭珊,徐夢佳.高等職業(yè)教育也需要加強“雙一流”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12):40-42.
[2] 崔德明.高職院校建設“雙一流”要從四個角度發(fā)力[N].湖南日報,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