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
【摘要】對于高校而言,實施科學有效度管理,需要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支持,這是高校制度體系的核心所在。在我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過30多年,在經(jīng)過改革探索,一直到全面推進之后,我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正式進入重要的關鍵期,因為各種原因,高校人事管理還存在人事管理傳統(tǒng)觀念以及傳統(tǒng)意識的影響,導致人事制度的改革相對滯后,并且還存在人事制度改革不配套等問題出現(xiàn)。針對這一部分問題,就需要樹立出全新的發(fā)展理念,可以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促進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所以,本文就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校 人事制度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271-01
在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之后,正式吹響了新一輪高校綜合改革的號角。目前,高等教育正式進入“內(nèi)涵式”的發(fā)展階段,并且也邁入改革的“深水區(qū)”。一直以來,人事制度改革都是困擾高校發(fā)展體制機制性障礙。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大學制度與內(nèi)部治理結構,已經(jīng)成為不可逃避的重要課題。在這一背景下,高校主動參與,將人事制度的改革作為綜合性改革的重點?;仡欬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經(jīng)驗,探討新一輪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徑。
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局限性
(一)改革觀念過于保守,缺少長遠的戰(zhàn)略
因為歷史原因和人為原因,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觀念相對滯后。目前,人們對于改革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不少教職工認為人事制度改革會影響自身的利益,不愿意參與競聘。同時,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涉及不夠合理,按照已經(jīng)實施人事制度改革的高校調(diào)研來看,部分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涉及欠缺合理性,并且改革的目標也缺少整體性和長遠性[1]。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注重工作的創(chuàng)新
第一,用人機制不夠完善。部分高校在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依舊看重資歷與學歷,忽視了學科與專業(yè)的對應。人才引進并沒有側重于人才能夠發(fā)揮多少的作用,更注重資歷與學歷對于學校帶來的名牌效應,這樣不但會浪費人才資源,同時也會影響到人才的實際引入目的。第二,考核機制不夠完善。在考核過程中,如何才可以客觀公正的評價教職工的德能勤績廉,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F(xiàn)階段的高??己藰藴什荒苁辜兇獾牧炕蛘呤羌兇獾馁|化。如果將兩者相互的結合,如何來確定結合度,就是需要思考的地方。第三,工資分配制度不夠完善。高校在沒有考慮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提高工資幅度,并且實行的工資制度依舊帶有平均主義,這樣就會導致高校工資分配制度缺少激勵性,所以,教職工也就失去了工作積極性。
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徑
(一)克服從一而終的人才觀念,樹立人事代理觀念
在高校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教職工隊伍迅速壯大的今天,高校人事制管理面臨新的挑戰(zhàn)和問題。為了及時的解決這一部分問題,高校就需要引入新型的認識管理方式——人事代理。通過合同聘用制的基本用人制度,就可以將原本的固定用人轉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朝著崗位管理轉變。
建立專職與兼職結合、固定與流動結合的用人制度。這一種用人制度鼓勵人才的合理流動,并且可以促進專業(yè)技術人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與社會化[2]。
針對緊缺人才與特殊崗位,可以采用動態(tài)的編制管理方式。將編制與人事代理制度相互結合起來,利用代理人員來占據(jù)學校的事業(yè)編制,在聘用期間,代理人員享受同等的待遇,相對應非在編人事代理制度,具有崗位的穩(wěn)定性。在編的代理制度,不但可以將正式人員的懈怠心理消除,同時也可以滿足對特殊崗位人才的需求。
(二)強化人事自律的多元考核制
高校開展績效考核,主要是由職能部門按照預先設計的績效考核指標,對于教職工的教學與科研等工作行為以及成果進行分析與評價??冃Э己酥贫鹊某霈F(xiàn),為教師的考核與評價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開展教職工的績效考核都存在嚴重的形式化,考核標準過于模糊,考核系統(tǒng)缺失等問題非常明顯。所以,高校還應該積極的探索能夠強化人事自律的多元考核制度。如,在我國高校的人事管理之中融入“服務型組織”、“企業(yè)型組織”等實時的管理理念,這樣就能夠彌補人事管理方面的不足之處,實現(xiàn)最大化的人事管理效率。
(三)探索建立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機制
在高校職工之中,存在從事教學、科研、組織領導、教學管理、后勤服務保障等諸多人員,不同的人員,因為工作要求、工作性質、工作崗位等差異,使得傳統(tǒng)模式上的簡單、統(tǒng)一的管理與評價容易產(chǎn)生不合理、不科學、不公平等問題。所以,堅持實事求是,做到具體事務具體分析,積極探索并且建立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機制,這樣才可以按照不同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特點以及工作性質,直接將高校崗位劃分成為教學崗位、科研崗位、綜合管理崗位、輔助教學崗位以及工勤技能崗位等,并且分別的制定管理評價方式,這樣才可以實現(xiàn)針對性的管理,最終實現(xiàn)科學的設置崗位,讓人與崗位相互適應,實現(xiàn)科學的評價。在分類管理和評價的時候,還應該進行積極的探索,如,浙江大學在2010年開始實施了教師的崗位分類管理、設置了教學為主的崗位以及團隊教學崗位,這樣就可以鼓勵一線教師以及保障一線教師從事基礎教學工作,這也值得其余的高校參考和借鑒[3]。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對當前的高校教育而言,其發(fā)展要經(jīng)過從外延向內(nèi)延的轉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不僅復雜,而且細致,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所以,針對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讓改革更具方向性,讓改革更具針對性,這樣才能確保其可以實現(xiàn)縱向的發(fā)展。能夠堅定不移的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才能夠克服諸多困難,搞活機制,不斷的提升高校的辦學質量,保護學校名譽,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霍曉峰.“去行政化”視域下對高校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11-12.
[2]羅藝榮.淺析新時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工作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J].時代教育,2017(07):38+40.
[3]馬聲.我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發(fā)展沿革[J].大學教育,2013(1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