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雪
【摘要】米爾頓·弗里德曼曾說:“貨幣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故而不能僅僅交給中央銀行的銀行家們!”正如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為任何人所控制一樣,貨幣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只有掌握在歷史與未來當中。從貨幣的誕生到發(fā)展當中,它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催生了宗教信仰,它發(fā)展了市場經濟,從實物貨幣到紙幣等這一系列的過渡都對我們的經濟起到了一系列的雙重作用,像一把雙刃劍。
【關鍵詞】貨幣的誕生 債券 鑄幣術 宗教 軟貨幣 現(xiàn)金 市場均衡
貨幣與人類社會以及經濟發(fā)展是息息相關的,貨幣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梢哉f,它的力量不比任何一個宗教或者說政治體制差。
一、貨幣的誕生
(一)流動性的貨幣
貨幣的源頭來源于它的流動性。一般來說,只有人類才會使用貨幣。世間萬物都有起源。白然界中普遍就存在著流動性,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能量”。沒有“能量”,生物就無法生存,更無法養(yǎng)育后代。共同生存、互相幫助等社會現(xiàn)象也在生物界廣泛地存在,在靈長類動物中,交換活動非常普遍,人類社會更是如此,可以說,沒有流動性,就沒有生命,更沒有文明。也就是說,作為交換與流通的媒介,貨幣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本身就是符合人類乃至生物天性的一種必然。
(二)初始形態(tài)的貨幣
貨幣的初始形態(tài)是實物貨幣。實物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最初貨幣形式,它最初被固定在某些特定種類的商品上。遠古時期,實物貨幣被廣泛接受,也便于保存,流動性好的商品就起到了貨幣的作用。猿人曾經廣泛交換石器工具,或用石器交換食物等其他的生活必需品。最早,新時器時代人們廣泛地把牲畜、龜背、農具等充當為實物貨幣,到了夏商周時期,實物貨幣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同時又是衰落期,這個時期的實物貨幣有布錦、天然貝等。后來毛皮、谷物、礦產和紡織品等也都被充當過實物貨幣。直到真正的貨幣出現(xiàn)以后,每逢經濟危機來臨實物貨幣都會再一次卷土重來。
(三)變異的貨幣
債券屬于貨幣的一種變異。債券是現(xiàn)代社會中政府、企業(yè)、銀行等債務人為了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的程序發(fā)行并且向債權人承諾于制定日期還本金并付利息的一種有價證券。從古到今,有商業(yè)的地方,就有債券糾紛。古代法律都把大量條文用于解決債務糾紛,一般來說,無力償還債務的人需要定期或終身為債權人勞動,直至勞動所得足以還清債務和利息為止。在古代,債務奴隸是奴隸制的主要來源,直至破產保護法建立,奴隸制才消亡。事實上,奴隸也是一種實物貨幣。債務是古代城市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人類為此發(fā)明了各式各樣的債券。漸漸地,這些債券本身也就成為了可以流動的商品。
二、貨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鑄幣術改變了人類社會
貴金屬價值過高,只能用于大宗商品的交易,而且容易被摻入很便宜的金屬作假。公元前650年左右,小亞細亞呂底亞王國發(fā)明了鑄幣術,他們發(fā)明了固定大小、固定成色的圓形金屬貨幣,用這些金屬貨幣代表了固定的面值,鑄幣術的發(fā)明克服了之前實物貨幣的幾乎所有的缺點。
金屬貨幣迅速遠播至幾乎整個亞歐大陸。突然間,所有的實物甚至包括了人本身,都有了清晰的市場價格。這樣,貧富差距日漸明顯,有了炫耀,也開始有了人們內心最隱暗的情緒:羨慕、嫉妒、恨。這對整個亞歐大陸都造成了劇烈的思想沖擊。
(二)鑄幣術催生了宗教
鑄幣術的出現(xiàn)也催生了宗教的產生。現(xiàn)存世界的主要宗教和哲學思想都源于鑄幣術發(fā)明的時代,也就是公元前7至前4世紀:猶太教在巴比倫成形,佛教和耆那教在印度北部興起,希臘和中國也出現(xiàn)了數(shù)不清的哲學派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幾乎所有宗教領袖和哲學導師都曾經批評聚斂大量貨幣的行為,甚至詛咒貨幣本身。
貨幣的繁榮推動了土地兼并和人口買賣,也擴大了貧富差距,這就加強了宗教哲學的社會基礎。大部分信徒都是缺少貨幣的窮人,或是因為聚斂大量貨幣而心生不安的富人。同時,所有的宗教派別都呼吁信眾給自己捐款,所有的哲學導師也都收學費,宗教哲學成了生財之道,信徒們也經常詢問導師如何發(fā)財這樣的問題。
(三)貨幣把禮物經濟變成了市場經濟
在原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不是“市場經濟”,而是“禮物經濟”?!岸Y物經濟”背后的復雜人際關系是它最大的弱點,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不由自主地用“欠人情”來表達自己在禮物經濟中的得失。因為求助親戚、熟人會導致過于昂貴和復雜的“欠人情”,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明碼標價的市場經濟簡便得多,所以寧愿直接花錢購買陌生人的服務。
貨幣的普及使明碼標價的市場經濟成為主流。
(四)從硬貨幣到軟貨幣
真正的貨幣革命發(fā)源于中國。我國唐朝時期開始用紙張制造可以兌換成銅錢的“飛錢”。宋朝時期在四川發(fā)行“鐵錢”,但是鐵容易生銹而且過于廉價,于是政府又嘗試發(fā)行紙幣“交子”,成功以后便又在全國范圍發(fā)行紙幣“會子”。元朝時期的忽必烈在“會子”基礎上發(fā)行了各式紙鈔,一度信用良好,可以隨時兌換白銀。所以說,真正的貨幣革命發(fā)源于中國。
《馬可·波羅游記》中有記載,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等人通過在中國的游歷,將中國的紙幣在歐洲大陸進行宣傳,世界各國都開始印制紙幣。拉托維亞人帕姆斯丘奇和蘇格蘭人約翰。勞,相繼在瑞典和法國發(fā)行紙幣。與中國的情況一樣,這些紙幣起初信用良好,但是很快就發(fā)行失控,最終淪為了惡性的通貨膨脹,“劣幣驅逐良幣”的說法廣為人知。最后,帕姆斯丘奇和約翰。勞都被迫流亡到了海外。
(五)從廢紙到現(xiàn)金
美元的崛起——美國獨立后,美國的商人富蘭克林設計了可以兌換成西班牙銀元的大陸幣。然而英國大量地偽造大陸幣,使大陸幣最終變得一錢不值。
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期間曾經發(fā)行過綠色美元,因戰(zhàn)爭的勝利而維持了良好的信用,而且無需貴金屬作為支撐。美元獲得了新生。人類第一次意識到,紙幣可以脫離貴金屬而存在,并維持穩(wěn)定的購買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夕,美元與黃金掛鉤,即每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但是,地球上的黃金無法提供市場需要的流動性,美元最終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重新變成了脫離貴金屬存在的軟貨幣。如今,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交易都用軟貨幣進行結算。
三、貨幣對經濟發(fā)展起著雙重作用
貨幣從產生以來就對人類的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是顯而易見地。
一方面,貨幣是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特殊力量。貨幣使得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突破了以前的狹小天地。人們在缺少貨幣的社會時,貨幣所積累的都是實物財富,而實物財富的轉移也是相當困難的,這就必然會限制人們的行動自由,也會讓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錮。貨幣出現(xiàn)以后,人們的活動領域就得到了很大的擴展,人們的思想也不再受一地的傳統(tǒng)、習俗以及偏見所束縛,這就激發(fā)了人們的想象力和更大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商品的擴大、思想文化的進步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人們可以利用貨幣進行財富的積累和承襲,這也激發(fā)了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的無限欲望。那么,隨之而來的,貨幣也為擴大再生產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沒有貨幣的出現(xiàn),就沒有資本的積累和社會資本的利用。
另一方面,貨幣在帶來經濟的便利和繁榮的同時,必然也會帶來所謂“泡沫”的影響,甚至是災難。黃金和紙幣是現(xiàn)在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兩種貨幣形式。由于紙幣取代黃金作為貨幣,可以克服黃金作為貨幣時所引起的通貨緊縮而產生的制約經濟發(fā)展的不良后果。紙幣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通貨緊縮的現(xiàn)象。但是,紙幣是由政府操控的,也就是說,紙幣是由人來決定的,是由人來控制的。這就存在著極大的主觀性。所以,紙幣雖然可以解決通貨緊縮的問題,但是,卻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的負作用。
因此,貨幣對經濟發(fā)展、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以及國際收支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防止股市、樓市等經濟泡沫的發(fā)生,對于確保貨幣均衡極為重要。貨幣不均衡,人類社會也很難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方面,通貨膨脹、通貨緊縮、股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的動蕩等貨幣的不均衡現(xiàn)象都會伴隨著經濟的成長,嚴重時還會釀成危機。如何均衡貨幣的發(fā)展,是現(xiàn)代社會研究的永恒主題。因此,重新認識以往的貨幣理論,解決貨幣均衡問題,對于消滅經濟諸多危機的意義重大。人類社會要想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解決貨幣均衡問題——實現(xiàn)貨幣的價值均衡與數(shù)量的均衡。
實際上,貨幣的均衡就是市場的均衡,最終要通過市場均衡來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加爾布雷斯,蘇世軍,蘇京京.貨幣簡史[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2]史蒂芬·列維特,史蒂芬·都伯納.魔鬼經濟學[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3]蒂莫西·泰勒,林隆.斯坦福極簡經濟學:如何果斷地權衡利益得失[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