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煊
摘 要:民歌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種藝術文化形式,是民間藝術和文化傳承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在我國偉大的革命歷程中,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內涵的民歌形式——紅色民歌。紅色民歌的傳唱,對于我國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以及愛國主義思想的傳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將紅色歌曲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之中,既是紅色民歌傳承的需要,也是聲樂教學開展的需要,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還有助于新時期人才的培養(yǎng)。本文從分析江西紅色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重要意義著手,探究將江西紅色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具體方式,希望能夠對紅色民歌的傳承和高校聲樂課程的開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江西紅色民歌;聲樂教學;傳承;教學方式
紅色歌曲是我國革命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獨具特色的精神產物,同時也是中國音樂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紅色歌曲的革命性以及戰(zhàn)斗性十分強烈,同時也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在當代社會仍然是一種研究價值高、意義深遠的重要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是紅色民歌傳承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本文進一步探究將江西紅色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方式,具體的內容如下。
一、江西紅色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重要意義
江西省是我國紅色革命的起點,同時也是我國紅色歌曲的發(fā)源地。中國革命在江西井岡山發(fā)源,中國的工人運動在江西安源起源,共和國在江西瑞金起源,軍旗在江西南昌第一次升起。紅色歌曲也隨之不斷發(fā)展壯大,其中經典作品有《井岡山上太陽紅》、《映山紅》、《送郎當紅軍》、《十送紅軍》、《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蘇區(qū)干部好作風》以及《映山紅》等,這些優(yōu)秀作品的背后都有著另我們感動的紅色記憶。
江西紅色歌曲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遺產,每一首紅色歌曲都是中國革命先輩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不僅在革命時期有著的重要的意義,對當代文化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加強對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十分重要的。我國高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機構,可以在高校聲樂的教材中,提高紅色歌曲教學所占的比重,讓學生們加深對紅色歌曲的了解,只有更好地傳承,才能更好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二、江西紅色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方式分析
(一)注重對紅色民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介紹
老師最先應該做的是對學生積極地引導,讓學生以紅色民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為基礎,學會用歌曲作者的思維方式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更好的、更加具體的體會歌曲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若只是單純地從學者的角度認識紅色歌曲,則無法更好的學習到紅色民歌的精髓,同時也無法體會到其中的情調,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對于紅色民歌的傳承,也降低了紅色民歌的品味。
(二)加強學生聲樂知識的積累
為了保證紅色民歌教學的順利開展,老師應該先讓學生學會民歌學習的正確方法,向學生講解基本的發(fā)聲方式,并引導學生不斷的磨煉自身發(fā)音技巧,同時向學生介紹紅色民歌的音樂特征,加深學生對紅色民歌的認識;再一方面,學生首先應豐富自身的聲樂知識,加深對紅色民歌的進一步認識,若學生想要更好的體會紅色民歌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2],就應該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環(huán)境,同時也應該了解歌曲發(fā)源地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慣。只有做到這些,才可以真正體會到歌曲的精髓,在演唱過程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歌曲本身的個性以及氣質,從而將紅色歌曲的自身特征完美地呈現出來。
(三)鼓勵學生對學習民歌的經驗進行分享
在江西紅色民歌進入高校聲樂課程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可以預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們交流對于歌曲的理解,從而為紅色民歌課程的順利實施打下基礎。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存在差異,對于歌曲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特別是紅色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所處時代都較為特殊,因此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時十分必要的,學生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也可以看到自身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對提高學生的聲樂課成績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可以對紅色民歌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藝術加工
紅色民歌日漸式微的主要原因,就是隨著時代發(fā)展,信息技術的快速普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廟會、歌會、社戲等傳統(tǒng)的信息交換方式已經逐漸消失,紅色民歌也逐漸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雖然對紅色民歌是否可以改編一直存在著爭議,但歷史進程是不可逆的[1],為了讓紅色民歌更容易被新時代的青年所接受,一些不破壞紅色民歌精神內核的改變就應該被允許。在保留紅色民歌原有歌詞含義、情感內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紅色民歌進行搖滾方向、通俗方向的改變,將原有的歌詞、曲義填充到新的形勢當中,不僅能夠引起學生更多的興趣,也更容易被新時代的年輕人所傳唱。如果改變得當,能夠成為“網絡紅歌”,這不僅是聲樂教學的巨大進步,也是對紅色歌曲最好的傳承。
三、總結
總而言之,江西紅色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不能只看重教學形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通過適當的方法,讓我們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用創(chuàng)新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傳統(tǒng)藝術,只要是順應聲樂教學需求的,有利于紅色民歌傳承的嘗試,都應該被允許,都應該受到鼓勵。在傳承我國紅色精神的同時,實現學生聲樂技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倪序.廣西左江民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探析[J].廣西教育,2016(31):172-173.
[2]馬磊,郝瑩.淺析巢湖民歌融入地方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可行性[J].巢湖學院學報,2017,19(4):134-137.
本文系江西省2015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課題《紅色歌謠融入高校音樂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XJG-15-3-24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項目《江西民歌在省內高校的傳承方式和傳播途徑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課題編號:YS1530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