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5-0-01
文章最大,學而優(yōu)則仕;光耀門楣,君親師在上。中國文人自搖頭晃腦背“仁義禮智信”時起,為官就成了人生的不二法門。只可惜,宦海沉浮,懷瑾握瑜者多,出將入相者少;世道艱難,白沙在涅者多,獨善其身者少。屢屢受挫的文人或長嘯當歌或低吟式微,隱逸也逐漸成為一條離經(jīng)叛道又風光霽月的出路。近來讀書,發(fā)覺古人的尺牘愛好提及官、隱二事,有人遮遮掩掩,有人坦坦蕩蕩,再結(jié)合文人的具體生平看,山水與廟堂間的抉擇堪稱考驗處世之道的送命題,言之所向不是身之所向,身之所向又不是心之所向,當真進退維谷。
屈原以后,才子不遇和美人遲暮就變成了同義詞,男權(quán)社會中,三綱五常禁錮女性;君權(quán)社會中儒家教條束縛文人。久而久之,文人竟有了一顆美人心。
“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古代女子們有美給悅己者的自覺,更伴隨著愈演愈烈的道德鉗制表現(xiàn)出“為道掩色”的目的。可是,就當美人們洗凈鉛華為博賢婦美名之際,文人們卻“敷粉畫眉”,存著立他人心中之形象的心思,懷抱著對雅逸生活的癡迷,攤開了信紙。唐代的李嶠就是如此,他頗有文名,一生入仕,從未有過隱居的經(jīng)歷,卻在尺牘中發(fā)高人遠致,涉筆之景皆是“蘭芝在室”、“密樹棲煙”,不知情者以為進了潛夫之家,知情者也只是哂然一笑,官身再風雅也難避世用的囂囂大潮。如果說,李嶠只是借用隱的“清”去點綴仕途,平衡心境,無可厚非。那明末文壇的陳繼儒簡直就是一個有口是心非的戲精,他29歲焚棄儒衣冠,多次辭官,在《與項東鰲》中寫道:“男兒生不為名,亦宜斐然自完,何至腥穢煙霞,點垢泉石!”儼然端的是“山中雪滿,猶然高臥”的隱士架子,可是收筆后又頻扣富兒門,“隱”淪為了抬高身價的工具。只是文人粉飾文章,卻不能粉飾歷史,機關(guān)算盡,還是被人嘲為“翩然一只云中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也許是喜歡《世說新語》的緣故,我格外關(guān)注兩晉六朝文人們的身世,總覺得“江淹言隱,沈約言退”不過是求全法,亂世春秋里,武人張狂,文人受害,為官享不了榮華還搭進去性命。此種情況下,“辭官歸隱”與“逼良為娼”都蜷縮成了艱難活命的姿態(tài),文人口中的“悅同鱗羽,受止山壑”、“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也都是茍活于山,避難于酒的體面說法,那副戰(zhàn)戰(zhàn)兢兢又心有不甘小模樣和寄情管弦唱著“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的娼家女別無二致。
《世說新語·賢媛》中的李勢之妹被桓溫納為姬妾,桓溫妻子因善妒手持白刃相對,只是李家小妹早心死到不畏生死,神色嫻正。書中“發(fā)委籍地,膚色玉曜”這八字寫盡了女子的風姿,不能宜室宜家,但終究憑借著冰雪容貌和冰雪性情成了男子心中不能釋懷的白月光。其實,真正有著麋鹿之性的文人也是如此動人心魄。皮日休在尺牘《移元征君書》中將隱士分為三類:道隱、性隱、名隱。道隱今世不可曉其名,名隱者是以此揚名的小人,只剩下性隱者,“入其室者惟清風,升其牗者為明月”,在俗世間游走,始終心懷赤誠。我想東坡就是這樣的人,他淡化苦澀,隨遇而安,貶官時便隱入被貶之地的山水,無用時就袖其手來閑看,在謫居惠州時竟然在《與子由書》中介紹起了吃羊骨頭的樂趣,那一刻,大隱之道都帶著抒發(fā)落拓性情的羊膻味。又想起了東坡的尺牘《與劉員父》中“其江湖人,久留輦下”的說辭,可見蘇軾才是雅人深致,散人風光。性本潔凈,不言隱卻勝過萬千隱士,我的心中先生自是如練的月華。
文人若美人,但終究比美人有更多的選擇。于我看來,官、隱的不是檢驗品行高低的試金石,重點在于“官”要有官的底氣,“隱”要有隱的資本。袁宏道在尺牘中給縣令分類,若當“奔走之令”自然最下最苦,要是“有才之令”,“雖當繁劇,而才足以副之,用刀不折,游刃有余”也的確是可喜之事。若能于家國飄搖之際身先士卒,有力挽狂瀾的本事,做到立功立德立言,那就是不朽之官了。至于“隱”同樣也分苦樂,比如在尺牘中敘述的田園生活的宋人李之儀就已經(jīng)不再是林蔭品下閑坐的隱士了,“依田為生,一水旱便覺費力”,“待哺嗷嗷,不知所以為策”,文人的優(yōu)雅被汗?jié)n和焦灼淹沒,那渴望的“吟哦妙語。叩牛角而為之節(jié),低徊稍林,則寫之筆下”的生活,需要卓然有余的物質(zhì)作為基礎(chǔ)。 官與隱是古代文人的送命題,有人低眉屈膝居廟堂;有人梗著脖子隱山林;有人當著高士不甘寂寞,有人身在高位日夜盼歸。兩難的選擇耗去了太多文人的心力,歸根結(jié)底都是欲望太多,執(zhí)念難放。畢竟人非圣賢,如東坡目光通透也沒有幾個。
讀古人到底隔著時空的溝壑,攤開書陷于官、隱的悖論,合上書就沒了感同身受的體會,畢竟我行走的熱鬧人世間早已經(jīng)沒了隱者。圖書館里陽光正好,突然想起有人中如此評價黃庭堅:“山谷比較固執(zhí),境界未開;東坡一笑了之的事,山谷可以在心頭掂量起來放不下。但他有退路,書便是。”是啊,閉門即是山林,讀書隨處凈土。我抬頭想著看了看我對面讀書的姑娘,隱者在信息轟炸的時代隱去,也在以滋養(yǎng)靈魂的方式重塑。古代文人的送命題從不是我們的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