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缺血性心力衰竭(ischemic heart failure,IHF)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的疾病類型,致死、致殘率較高[1]。多由冠狀動脈血管多支病變或心肌梗死等原因造成的心肌嚴重缺血、缺氧,收縮力降低導致,是多數(shù)器質性心臟病的終末階段[2]。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IHF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其臨床多以藥物治療為主。艾司洛爾(esmolol,ESM)是一種常用的β受體阻滯劑,具有抑制交感神經、調節(jié)血壓、降低心臟負荷等作用,近年來廣泛用于IHF的臨床治療[3]。重組人腦利鈉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又稱新活素,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多肽類內源性激素,可模擬內源性B 型鈉尿肽的作用,能夠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和交感神經系統(tǒng),并具有擴張血管、調節(jié)心臟前后負荷、利尿利鈉的作用,用于IHF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4]。
血液流變學異常是引發(fā)IHF的重要因素,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在IHF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5]。既往報道稱氧化物應激指標,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參與了IHF的病理生理過程,與IHF病人心功能損傷密切相關[6]。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IHF病人為研究對象,探討rh-BNP聯(lián)合ESM治療IHF的臨床效果及對病人血流動力學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響,以期指導IHF臨床用藥。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70例IHF病人,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中制定的IHF診斷標準[7];②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Ⅳ級;③年齡40歲~80歲;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⑤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50%;⑥依從性良好,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及凝血系統(tǒng)功能異常者;②患有肺源性心臟病或者心源性休克者;③患有內分泌系統(tǒng)或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④過敏體質,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合并惡性腫瘤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⑦治療前2周服用過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者;⑧嚴重精神疾病,無法正常配合治療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59.2±3.8)歲;病程(7.3±2.5)個月;NYHA分級Ⅲ級11例,Ⅳ級24例。觀察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58.8±4.3)歲;病程(7.6±2.9)個月;NYHA分級Ⅲ級13例,Ⅳ級22例。兩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同意。
1.2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一經確診后均進行相同常規(guī)治療。一般治療:限水,控制飲食,抗抑郁。藥物治療:給予利尿藥、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醛固酮拮抗劑等藥物進行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ESM(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58)治療,將ESM注射液持續(xù)靜脈泵入,以0.5 mg/(kg·min)為首劑量,持續(xù)1 min,而后以0.05 mg/(kg·min)為維持劑量,其間再依據(jù)病人心率、血壓適當調整劑量,給藥至病人臨床癥狀緩解。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rh-BNP(成都諾迪康生物制藥,國藥準字S20050033)治療,靜脈注射rh-BNP注射液,以1.5 μg/kg為首劑量,再進行持續(xù)靜脈泵入,速率是7.5 ng/(kg·min),連續(xù)48 h。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周。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心功能等級提高2級及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功能分級提高1級;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心功能分級無變化[8]。
1.4 觀察指標 血流動力學檢測,病人于治療前后應用無創(chuàng)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儀(荷蘭FMS,型號Finometer MIDI)測定心率(HR)、心排血量(CO)、每搏輸出量(SV)、預射血期(PEP)等參數(shù)定量評估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于平劍突兩側腋中線再分別貼上兩對雙向電極。各項血清SOD、MDA水平測定,病人均于治療前后采集肘靜脈血5 mL,3 000 r/min離心8 min后,取血清置于-70 ℃冰箱中保存待測;儀器選用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光學儀器一廠,型號722),SOD值通過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MDA通過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測定。各項操作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5 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期間病人因藥物治療引起的頭痛、惡心、低血壓等不良反應/事件。
2.1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1周后總有效率達94.3%,明顯高于對照組(68.6%,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血流動力學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1周后HR、PEP值均顯著降低(P<0.01),CO、SV均顯著升高(P<0.01),且觀察組以上指標改善更顯著(P<0.01)。詳見表2。
組別n HR(次/min) 治療前治療后 CO(L/min) 治療前治療后 SV(mL) 治療前治療后 PEP(ms) 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5126.71±11.3077.51±11.511)2)2.90±0.414.81±0.811)2)48.72±8.2166.71±9.111)2)109.43±10.09 92.33±12.161)2)對照組35125.83±12.5191.22±10.811)3.01±0.713.90±0.501)49.31±7.7357.32±8.421)107.77±11.34100.46±11.491)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1。
2.3 血清SOD、MDA水平比較 相比于治療前,兩組治療1周后血清SOD水平均顯著升高(P<0.01),MDA水平均顯著降低(P<0.01);且觀察組改善更顯著(P<0.01)。詳見表3。
組別n SOD(U/mL) 治療前治療后 MDA(nmol/mL) 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596.73±12.34155.58±13.411)2)8.11±0.786.02±0.441)2)對照組3595.35±11.52107.38±12.621)8.09±0.847.24±0.521)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1。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對照組發(fā)生惡心1例,低血壓1例,頭痛1例;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1例,低血壓1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15,P>0.05)。兩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事件。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IHF的發(fā)生發(fā)展與心律失常、高血壓、心肌梗死、循環(huán)負荷過重、心肌勞損、高血脂等因素有關,其中各類心臟疾病惡化繼而造成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是誘導IHF發(fā)生的重要因素[9]。IHF病理機制可能與氧化應激反應和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有關。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病人氧自由基增多,使機體長期處于氧化應激狀態(tài),加快心功能惡化的進展[10]。
目前,臨床治療方案主要通過藥物治療修復心肌細胞、改善心肌功能。ESM是一種短效高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具有減慢心率、降低血壓、抑制心肌收縮等多重藥理作用,廣泛應用于IHF的臨床治療[11]。ESM作用機制及優(yōu)勢為:①ESM通過選擇性阻斷心臟β1受體,抑制心肌收縮,降低左心室壁張力,進而使心肌耗氧量下降,緩解病人癥狀;②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減慢心率,降低血壓,升高心室顫動閾值,并使缺血心肌保持穩(wěn)定性,降低猝死風險;③不經肝腎代謝,具有良好的膜穩(wěn)定作用,可對缺血心肌細胞進行保護,防止細胞自溶和組織壞死發(fā)生;④ESM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可減少藥物蓄積導致的嚴重低血壓和心動過緩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ESM聯(lián)合其他抗心力衰竭藥物如米力農、rh-BNP等治療IHF療效穩(wěn)定且顯著,安全性高,可用于長期治療[12]。rh-BNP是利用生物技術合成的與人內源性腦鈉肽結構等同的肽類物質,與心臟產生的利鈉肽有相同的生物學作用,具有利鈉、擴張血管、抑制交感神經、抑制RAAS等多種作用,在IHF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基礎。王小燕等[13]研究表明,rh-BNP用于心力衰竭治療可有效抑制RAAS系統(tǒng),改善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并提高心肌功能,顯著緩解病人臨床癥狀。一項Meta分析亦表明rh-BNP對IHF心功能改善作用明顯,療效突出且安全性高[14]。
本研究中以ESM治療的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6%,在此基礎上加用rh-BNP治療的觀察組治療1周后總有效率達94.3%(P<0.05),高于對照組,與宋貴峰[15]研究結果一致,提示IHF采用rh-BNP聯(lián)合ESM方案治療更有利于緩解病人癥狀、體征,改善心功能,提高整體治療效果。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多重藥理作用有關:①rh-BNP與體內相應受體結合后使細胞內環(huán)磷酸鳥苷(cGMP)含量升高,進而擴張體內靜脈血管,降低全身動脈壓力,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改善心力衰竭癥狀;②同時rh-BNP可選擇性擴張冠狀動脈,使心肌供氧量增加;③rh-BNP又可通過擴張入球小動脈、收縮出球小動脈,提高腎小球濾過率,促進排鈉利尿,減輕心肌負擔,迅速緩解心力衰竭癥狀。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同期相比,觀察組治療1周后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HR、PEP均顯著降低,CO、SV均顯著上升,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16]。究其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rh-BNP通過抑制RAAS調控機體血容量、血壓以及電解質水平,使體循環(huán)血管阻力降低,進而提高心排血量;②rh-BNP可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心肌耗氧量。動物實驗亦表明rh-BNP可改善壓力超負荷下心力衰竭大鼠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從而抑制心肌重構、保護心功能[17]。本研究中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與相關報道結果相似[18],IHF病人對rh-BNP聯(lián)合ESM用藥方案的耐受性較高。
在心肌缺血缺氧時大量氧自由基會釋放入血,進一步損傷心肌細胞和心功能,加快IHF惡化進程。SOD是生物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酶,可對抗與阻斷氧自由基對細胞造成的損害,并及時修復受損細胞,復原因自由基造成的細胞傷害,反映機體對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MDA是膜脂過氧化最重要的產物之一,大量產生可引發(fā)過氧化反應加劇膜的損傷,能夠反映膜系統(tǒng)受損程度,二者均屬于氧化應激指標。有研究表明可檢測SOD、MDA水平可間接反應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程度,對IHF診斷及預后評價具有重要意義[19]。本研究中與對照組同期比較,觀察組治療1周后血清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提示rh-BNP聯(lián)合ESM用藥方案在調節(jié)IHF病人機體氧化應激狀態(tài)、保護心肌細胞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張雪巖等[20]研究顯示,rh-BNP可通過調控SOD、MDA、一氧化氮等氧化應激指標水平來減輕心肌損傷,改善IHF病人心功能。通過有效調節(jié)病人機體氧化應激狀態(tài)可能是本研究加用rh-BNP治療IHF增效的重要機制之一。
rh-BNP聯(lián)合ESM治療IHF能有效緩解病人癥狀體征,保護心功能,這可能與其改善病人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及血清SOD、MDA水平有關,rh-BNP聯(lián)合ESM可作為臨床治療IHF的用藥方案。但對于本聯(lián)合用藥方案的具體作用機制及遠期療效與安全性,仍需更多長期研究加以論證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