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賽姿
【摘要】鑒賞古詩歌,要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理解作品本身的意,再加上讀者切身的體會,達到比較準(zhǔn)確的理解詩人感情和詩歌的主旨。
【關(guān)鍵詞】分析意象 挖掘意境 把握情感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149-01
中國古典詩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漫長的歷史中,詩詞潛移默化,對于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審美情趣以及思維方式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我們?nèi)绾卫斫饽切┰姼璧膬?nèi)容和主旨呢?用“以意逆志”法?!耙砸饽嬷尽钡摹澳妗笔恰扒蟆钡囊馑?,“志”是指詩人寫詩的目的意圖。對于“意”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rèn)為是讀者,也就是接受者自己的意,以自己之意,逆作者之志;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意是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的意,通過作品中的意探求作者的寫作意圖。這兩種說法都是片面的。把“以意逆志”看成按照文辭之意去逆作者之志是不客觀的。再者,如果將“以意逆志”的“意”理解為讀者之意,也是不現(xiàn)實的,這樣,讀者就可能撇開作品的原意,任憑自己的主觀臆想去理解,去解釋,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淖。我認(rèn)為“意”包含作品的意和讀者的意,二者缺一不可。“以意逆志”,顧名思義,是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也就是把自己當(dāng)作詩人,然后“將心比心”去領(lǐng)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鑒賞方法。那么如何“以意逆志”呢?
一、抓住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對這些意象的特點進行分析,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感情
作品中的“意”是理解鑒賞詩歌的基礎(chǔ)。因為古典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語言文辭來表達的,所以我們首先要通過對詩句、文辭的準(zhǔn)確解讀,窺見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由于歷史的積淀,一些詞語往往具有特定的內(nèi)涵,形成了某一特定的意象,影響了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我們在鑒賞時,就要抓住這些意象不,否則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痹娭兄匾囊庀蠖加羞x定的含義,“孤城”與守邊將士的思鄉(xiāng)有關(guān),“楊柳”有惜別之意,“玉門關(guān)”和征夫離情有關(guān)。抓住這些特定的意象就可以理解作品要表達的邊關(guān)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如果沒有從意象出發(fā),單憑自己的經(jīng)驗,就有可能曲解作品的含義。
二、透過景物描寫,挖掘詩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以免憑空想象,曲解詩人本意
借景抒情是古典詩歌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在鑒賞時,要從景物中挖掘詩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逼渲小鞍厣毙稳莅貥涞拿芨叽?,體現(xiàn)祠堂的莊嚴(yán)、肅穆,也體現(xiàn)人民對諸葛亮的愛戴之情。但對“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钡馁p析就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認(rèn)為?!氨滩荽荷薄包S鸝好音”是寫祠堂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加上“自”和“空”,就是這種景象無人欣賞,寫出這里的荒涼。但我認(rèn)為,這里寫的并非荒涼景象,而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這里春草茂盛、鳥語悅耳。但壯志難酬的詩人感到孤獨寂寞,因此他無心欣賞這里的美好春光?!白浴焙汀翱铡倍謱⑦@美好的春景一齊抹倒,來加倍突出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是以美景反襯詩人的心情。
直抒胸臆的詩句,詩人的“意”就更明顯。但是有些人卻只是抓住了詩歌的某些字句,憑空想象,曲解詩人本意。如,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边@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歷來受到評說者的贊揚。但是有人卻這樣說:“那樣的‘廣廈要有‘千萬間,不知要費多大的勞役,詩人恐怕沒有夢想到吧?如果那么多的‘廣廈,真正像蘑菇那樣在一夜間涌現(xiàn),詩人豈不早就住進去了,哪里還會凍死呢?”在就違心曲解了杜甫的憂國憂民的本意。不是“以意逆志”,而是“以辭害志”。
三、用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去揣測作者的本意,設(shè)身處地,站在作者或者主人公的角度去“將心比心”,把握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讀者的“意”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有人認(rèn)為是表達詩人悠閑的心情。這就是沒有走山路的經(jīng)驗。從詩中可以看出,時間已經(jīng)晚了,天氣寒冷,山路又崎嶇難走。詩人還有閑適的心情嗎?那他為什么要停下車來呢?因為此處的楓葉實在太美了。所以詩人不顧時間晚、天氣寒冷、山路不好走,也要停下來欣賞??梢姡娙藢髁置谰暗臒釔?。
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我們通過知人論世,得知詩人生活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時代,身份寒微的他,雖有一腔熱忱,想躋身高位是何其艱難。所以只好歸咎于命。但詩人認(rèn)命嗎?不認(rèn)命。不認(rèn)命又能怎樣?所以只好認(rèn)命,但心又不甘。這種抗?fàn)幒蜔o奈。我們只有設(shè)身處地去思考,才能感受到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和痛苦不堪。
對于《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rèn)為,主要表現(xiàn)李楊之間堅貞的愛情,描寫二人死后綿長的相思之“恨”;另一種觀點認(rèn)為,是對唐玄宗重色誤國的諷喻;還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二者兼而有之。詩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這從主人公唐玄宗的角度去揣摩他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感受詩歌的主題。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他的職責(zé)是應(yīng)該是治國,可是他卻“重色思傾國”。他們的愛情是令人羨慕,曾經(jīng)還笑牛郎織女一年只能相會一次,他們卻可以朝朝暮暮廝守在一起,最終導(dǎo)致楊貴妃殞身馬嵬坡。是誰讓楊貴妃香消玉殞?是唐玄宗自己。是唐玄宗重色誤國,讓安祿山有機可乘,發(fā)動叛亂,西逃路上六軍不發(fā),不得不賜死楊貴妃。我們是否可以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讓自己心愛的人去死,這是何等的悲傷!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卻保護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這是何等的無奈!“如何四紀(jì)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碧菩凇昂蕖笔裁矗亢拮约翰辉摮龄吓?,恨自己不該不理朝政,恨自己和心愛的女人天人永隔。這悲劇是誰造成的?是他自己。他是悲劇的制造者,又是悲劇的承受者,這是何等的悲哀。這樣,作品的主題就一目了然:是對唐玄宗重色誤國的批評和諷喻。
文學(xué)鑒賞是一種精神活動。讀者在欣賞詩歌時,不可能完全遵循文辭之意去理解,很多時候往往滲進自己的想法,正如清人譚獻所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因此,鑒賞古詩歌,只有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理解作品本身的意,再加上讀者切身的體會,才能比較準(zhǔn)確的理解詩人感情和詩歌的主旨,這就是“以意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