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玫玲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課程。教學中的各種活動是引導兒童自主發(fā)展的寶貴資源,課堂必須將學生課堂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具備必備品質,發(fā)展關鍵能力。
【關鍵詞】調查 情景體驗 實踐 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50-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課堂必須立足生活,將學生課堂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把生活提供給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掌握知識,具備必備品質,發(fā)展關鍵能力。
一、調查“問路”——拉近生活與課堂
目前小學生使用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圖多文少,綜合性的內容越來越多,學生課前進行資料搜集、社會調查已成為品德課堂得以順利、有效進行的前提條件。充分的課前調查,可以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和體驗活動中,拉近學生與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如:《傷心的地球母親》(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一課,本課意在讓學生通過學習,初步了解環(huán)境狀況是當前地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通過了解地球母親的節(jié)日使學生更加認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并能從實際生活出發(fā),把保護地球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怎樣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老師在課前安排了調查實踐活動,設計了一個問卷調查表,從“人口狀況”“資源狀況”“環(huán)境狀況”三個主題出發(fā),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周邊環(huán)境調查。引導學生先對周邊生活的環(huán)境去看、去訪、去問……
課中,老師將學生調查到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教學中適時、有效地作為補充和參考,無疑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整個課堂學生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降低了學生情感認知的難度,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社會參與的能力也得到發(fā)展。
當然,老師在要求學生做課前調查、搜集前,對調查搜集的內容、調查搜集的范圍、調查搜集的時間、調查搜集的對象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特別是在在內容上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這樣投石問路,學生有了課前的參與體驗,在課堂中教師就可以適度講得少,讓學生多交流。學生間的交流增多必然會提升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使主體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二、課中“巧設”——讓生活走進課堂
品德課堂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把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生活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用課本知識指導實際生活,使生活體驗與教材知識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要努力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教學環(huán)境,讓生活進入課堂,讓學生走進生活,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讓品社課“活”起來。
1.巧設教學內容,變“空洞寬泛”為“實踐生活”
寥寥幾行字和數(shù)張圖片的品德教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品德課堂的需要。在品德教學中,要合理整合教學資源,讓空洞寬泛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課程內容。例如《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鄂教版四年級下冊)一課,教材只是列舉了三個小朋友的生活例子,讓學生辨析明理,但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他們開心快樂、煩惱悲傷的事情何止這兩三件。課前老師就可以布置學生完成《我的心情晴雨表》的表格或者心情卡。課中將學生填寫的《我的心情晴雨表》中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中的資源,用記錄著生活點滴的記錄卡來充實、拓展教學內容和教學空間,組織學生深入展開討論,讓學生說出生活中的一個個煩惱,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甩掉一個個包袱,讓自己快樂起來。
就這樣,老師有計劃、有目的地精心選擇與運用學生生活中的素材,成功地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效度,打開了學生的心門。真摯的溝通讓學生心中產生了情感共鳴,促使學生將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信念。
2.巧設教學情景,變“被動接受”為“自主體驗”
“告訴我,我會忘記 給我看,我會記住 讓我參與,我才會明白?!庇辛溯^好的教學內容后,實施教學活動就成了關鍵。生活化的小學品德課堂教學需要教學情景生活化,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參與、體驗,把生活的知識、做人的道理等寓于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觀念、生活態(tài)度。一次教學視導中,我發(fā)現(xiàn)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玩中有竅門》(鄂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九課)活動主題“看誰的飛機能快樂起飛”時,采用了下面的處理方式,效果很好:
師:紙飛機大家玩過嗎?
生異口同聲:玩過
師:那你們知道怎樣讓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嗎?
學生七嘴八舌。
師:百說不如一試!大家來試試看!
操場上,學生分組盡情試飛自己的飛機。
(五分鐘后)
師:小組里誰的飛機飛得高?來給大家展示展示好嗎?
生躍躍欲試,紛紛選出自己組飛機飛得高、遠的代表上前表演。
師相機提問:能告訴大家,你的飛機為什么這樣厲害嗎?
學生邊說邊演示,其他同學補充。
師:看來要想飛機飛得高、遠,也是有學問的,讓老師也來試一試。(師試飛,相機點明玩中的小竅門)
學生再次嘗試,體驗成功。
從上述片段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整個課堂活潑有趣,玩具玩玩,腦筋轉轉,玩出新奇,玩出樂趣。一段巧妙的情景體驗設計,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思考,在探究中玩出花樣,在體驗中品嘗成功的滋味和樂趣。
三、實踐“拓展”——讓課堂走向生活
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往往囿于小課堂一隅,重視了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而把課后的生活體驗給忽視了。新課程標指出,品德課的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在學生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加以鞏固、深化、體驗,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知行的和諧發(fā)展。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我有一顆感恩的心》(鄂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課)時,教學最后階段做了這樣的處理:先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感悟父母的親情無價。隨后讓這份愛延續(xù)到課外,浸潤到生活中去,布置了一組課外拓展題: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走近父母,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工作環(huán)境等 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為媽媽做一頓簡單的早餐 讓學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利用周末整理房間、爸爸下班回家給他盛上一碗飯、遞上一杯茶……就這樣,課雖然結束了,但情感仍在延續(xù)……
總之,筆者認為,品德課“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只有讓課堂立足生活,讓品德課堂從生活中來,走到兒童的生活中去,讓學生從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價值,從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我們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潤如無聲地得到培養(yǎng)。